APP下载

厌学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019-05-09陈彤

现代家长 2019年4期
关键词:内驱力家长孩子

孩子厌学,是令家长谈虎色变的坏消息,本刊此前已座谈过多次,之所以还要组织座谈,是因为还有许多孩子深陷厌学的泥潭。本期,我们邀请教育心理学教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关晓春先生,与家长朋友们一起探讨厌学的根本原因以及矫正方法。

只因缺乏内驱力

胡岳玲(10岁男孩的妈妈):我儿子才上小学四年级就开始厌学了,一做作业就瞌睡,还经常装病不想上学,学习成绩更是说不出口。离高考还有8年呢,这可怎么得了?请问,厌学究竟算不算心理疾病?能不能吃药治疗?

屈晴云(15岁女孩的妈妈):我女儿马上要参加中考了,却突然放弃学习,要到南方打工。我问她原因,她说原因只有一个,就是讨厌考试。我想,这就是厌学吧?我该怎么办?

主持人:别着急,请关教授给我们专业的回答。

关晓春(教育心理学教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厌学是学生对学习的负面情绪表现,主要症状是对学习毫无兴趣,视学习为负担,把学习看成一件痛苦的事情,不能从事正常的学习活动,经常逃学或旷课,严重的会导致辍学。从心理学角度讲,厌学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地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

胡岳玲:请问关教授,孩子为什么会厌学呢?

关晓春:造成孩子厌学的原因很复杂,众说纷纭。有的说是家庭教育或学校教育的失误造成的,如家长期望过高、教育方法不当、教师态度生硬、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等;有的说是孩子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无兴趣、自制力差、懒惰等内因造成的。

主持人:您的看法呢?

关晓春:我认为,孩子厌学主要是内因造成的,而内因形成的原因是孩子缺乏内驱力。

屈晴云:什么是内驱力?

关晓春:所谓内驱力,是指个体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唤醒状态或紧张状态,表现为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满足需要的内部动力。换言之,内驱力是个体在环境和自我交流的过程中产生的,具有驱动效应的,给个体以积极暗示的生物信号,其实质是一种无意识力量,源于最原始的,积累了整个历史经验的心理体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主持人:我的理解是:内驱力就是人做事的内部动力。打个比方,一辆汽车在高速公路上奔驰,它的内驱力就是发动机;缺乏内驱力,就是发动机坏了,或是汽油耗尽,当然汽车就要抛锚,即孩子的厌学状态。请问关教授,孩子的内驱力是怎么产生的,又是怎么缺乏的?

关晓春:这要从生命的初期说起。婴儿一出生就开始拼命探索,寻求外界对自己的满足。婴儿的宗旨是,整个世界与我一体,世界要无条件地围着我转,满足我的所有需求。婴儿的这种心理状态,叫“全能自恋”。如果全能自恋被充分满足,婴幼儿就具备稳定的自我存在感,这种稳定的自我存在感,就是内驱力。在内驱力的驱动下,孩子才能安心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相反,如果全能自恋受到严重挫折,婴幼儿就没有自我存在感,内心就像一个黑洞,他不能仔细地感受自己、观察自己、反思自己,缺乏自我成长的内驱力,极有可能在读书的阶段厌学,在工作的时候不求上进,甚至一生一事无成。

内驱力与外驱力

陈远峰(9岁男孩的爸爸):反省过去,可能每一个父母都是不合格的。孩子已经长大了,这是客观现实,孩子再不争气,做父母的还是要勇敢面对。请问关教授,当婴幼儿长成小学生、中学生,家长有哪些行为需要反省?

关晓春:被父母及时满足各种要求是婴幼儿的主要诉求,到了儿童时期,孩子的主要诉求变成了自由探索,以及不被评判和打扰。但是在这个阶段,很多家长会有意无意地把孩子的内驱力偷偷替换成外驱力。

主持人:此话怎讲?请您举例说明。

关晓春:正常发展的孩子,天然会对各种事情充满好奇心。鸟为什么会飞?水为什么往低处流?甚至语文、数学、自然科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都是孩子与生俱来想要探索的。但是有的家长会表扬孩子写作业这种行为,批评孩子玩游戏这种行为,还要苦口婆心地教育他:“你必须好好学习,考出好成绩,将来才有前途,否则人生就毁了。”这样一来,孩子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学习是为了获得父母的认可,是出于生存危机的恐惧。看,天然的内驱力就这样被替换成了外驱力。

辛月梅(13岁女孩的妈妈):难道外驱力就不能给孩子动力吗?

关晓春:外驱力也能驱动孩子努力学习,但它带来的感觉是较劲、痛苦和内耗。靠外驱力支撑的孩子,能量难以持久,早晚会遭遇反噬。我发现,很多在小学时被父母紧紧盯着考出好成绩的孩子,中学住校后成绩往往急转直下。而那些在中学时被父母紧盯的孩子,大学住校后很可能沉迷于网络游戏,荒废人生。这就是长期活在外驱力的压迫中,最终遭遇反噬的结果。

辛月梅:凭借外驱力是不是难以取得骄人的成绩?

关晓春:成绩可以骄人,但通常不能长久。中国学生在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的赛场上很有竞争力,经常包揽金牌,但他们中只有很少人日后从事与数学相关的工作,不少奥赛神童后来说:“我再也不想学数学了,看见数学就恶心。”这些极具天赋的孩子一开始肯定对数学非常感兴趣,在强劲的内驱力驱使下展现出了数学才华,然而在家长和老师的强烈期盼下,他们的内驱力被替换成了外驱力——“你要证明自己有多厉害,不能辜负家长和老师的希望!”“你要为国争光!”这种外驱力或许能驱使他们赢得奥赛金牌,但长期的内在压迫最终会导致他们失去对数学的兴趣,无法长期专注地投入,自然难以做出有价值的学术贡献。

陈远峰:我儿子告诉我,他努力学习的目的是赢得老师的关注,保住班长的职位。这是他自己的意愿,我没有强迫过他。请问,这样的動力是内驱力还是外驱力?

关晓春:是外驱力。外驱力并非全部由别人强加给自己,它也会内化到自己的意识中,比如,“我要好好学习,避免被社会淘汰”“我要出人头地,被大家关注”……这些想法看似来自自己,其实仍然是外驱力。它制造的是一种内在的冲突,自己跟自己较劲,导致内耗很大,自然难以持久,更难做到出色。

如何保护内驱力

周昆耀(12岁女孩的爸爸):请问关教授,家长应该怎样增强孩子的内驱力?

关晓春:首先,家长们要确立保护孩子的内驱力的观念,而不是增强。内驱力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生命力,极其宝贵,如果一个人遭遇了不正常的童年,他的内驱力就可能被毁掉,很难弥补。所以,家长要尊重自己与孩子的界限,不把自己的要求、期待、焦虑、恐惧加诸孩子身上。父母只要做到这一点,孩子就能听从内在的召唤,发展自己,保有内驱力和创造力。保护孩子的内驱力,家长应做到以下几点:

1.给孩子情感满足。在孩子的婴幼儿阶段,尽可能及时地回应他的需求,尤其在孩子两岁以前,怎么溺爱都不会造成负面影响。等孩子渐渐长大,父母也不要减少对他的关注,要给孩子无条件的爱,舍得花时间陪伴他,而且必须是高质量的陪伴,这样孩子就会内心安稳,有心情把注意力放在他感兴趣的事情上。

2.合理投放诱因。内驱力是人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内部推动力,是一种内部刺激。满足人需要的诱因是后天通过个体经验而逐步形成的。例如,同样为满足自尊的需要,有的学生通过取得优异成绩来获得同学的尊重,有的学生则通过讲究穿戴来吸引同学的注意。所以,家长有必要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引导其价值取向,为其内驱力建立积极的方向感。

3.激发认知兴趣。家长要诱发孩子的内驱力,应该充分利用孩子天然的好奇心,巧妙创设问题情境,注重将学习内容与孩子的生活背景、知识背景相联系。这方面,家长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4.设置认知冲突,激发求知欲望。所谓认知冲突,是指人的认识和经验与所面临情境之间的冲突和差异,同时不能让人望而生畏。这种认知冲突给人以新奇感,富有吸引力,产生求知的冲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和欲望。

5.建立较高的成就动机。成就动机,即孩子试图获取好成绩的倾向。实验结果表明,对成就要求较高的孩子,在学习时更有毅力,学习更富有成效,而且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比成就要求较低的学生更渴望得到解决办法。孩子在学习上表现出的毅力是与内驱力强度成正比的。对注意力的研究表明,仅仅指导学生注意教学内容的某些方法,不论学生怎样努力,也不能提高学习成绩。因而,若要激发孩子的内驱力,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是建立较高的成就动机。

6.适当开展竞赛。竞赛可以激发孩子的上进心,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是保护内驱力的有力措施,但家长要牢记一个原则,竞赛可以比输赢,也要讲究团队精神,兩者不能偏废,否则有可能给孩子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

7.满足孩子的成功愿望。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任何措施都无济于事。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当孩子受挫时,家长要及时安慰,排解孩子的负面情绪,千万要慎用激将法。要知道,此时孩子需要的是理解、鼓励,而不是唠叨和指责。

主持人:今天座谈的内容可能专业性较强,一时难以理解,但家长这个如此重要的工作,不正需要一些专业知识吗?建议大家会后细细体会,有心得及时在本刊的微信公众号上分享。感谢大家的光临!

【编辑:陈彤】

猜你喜欢

内驱力家长孩子
破译自推娃的密码
高一学生物理学习动机与物理成绩的相关性调查研究
家长错了
初探价值观提升内驱力
浅析中学生学习内驱力的影响因素
家长请吃药Ⅱ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