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殷殷母爱助无臂博士以最美姿势飞翔

2019-05-09惠之

现代家长 2019年4期
关键词:儿子母亲

惠之

生命寒冬,断臂儿学会坚强

王争出生在宁波北仑。1991年4月的一天,9岁的小王争放学后到母亲唐惠珍厂里玩,见厂里配电房没有上锁,就偷偷地摸了进去,结果不小心碰到了高压电线……母亲看到儿子被电流烧黑的双手,当场昏厥倒地。王争被急速转送到上海瑞金医院。“要保命,孩子的双臂必须截掉!”听着医生的话,王争爸妈顿感天崩地裂。

王争渐渐从昏迷中清醒,发现自己双手没了,身上钻心地疼,惊恐地大喊:“爸,妈,我的双手呢?”说完便撕心裂肺地哭叫。双臂高位截肢,在世俗的眼里,只有两条路:一条是死,一条是在无穷无尽的困苦中挣扎。王争从医院回到家,整个人呆若木鸡,他把自己关在屋里,不吃不喝,不理任何人。9岁的王争哭着说,失去双臂后自己变成了婴儿,生活处处不便,洗脸、刷牙、穿衣都要爸妈帮忙,吃饭要别人喂,走路稍不小心就会跌倒……他绝望地想,难道自己这一生就这样废了?这样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母亲的心快碎了。但残酷的现实摆在面前,唯一的出路就是想方设法让儿子树立活下去的信心。她安慰儿子:“争儿,别担心,以后科学发达了,给你装上和原来一模一样的手臂!”爸爸还买来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对儿子说:“我们给你取名王争,就是要你争气,眼下你遭遇了不幸,可你一定要争气啊!”

毕竟还小,痛苦一段后王争渐渐平静下来。母亲虽心痛万分,但她跟儿子鼓劲说:“争儿,没有双手还有双脚,只要下苦功,双脚可代替双手。”王争痴痴地想着,点点头,扬起坚毅的小脸。刚开始练习用脚洗脸时,脸没洗干净,水却泼了一身;刷牙时,牙刷放不到嘴里,牙膏却涂了一脸;穿衣服,脑袋经常从袖口钻出;吃饭时,撒在桌上的饭粒比送进嘴里的还多……唐惠珍看着心酸,要帮忙,但被兒子拒绝了。就这样,王争借助双脚,顽强地对生活中每个动作进行练习,一练就是几个小时。每天晚上睡觉前,王争还强迫自己在床上做躺倒起身动作100次,不完成不罢休。

苦练平衡术成了王争生活中的“必修课”。他咬牙发誓,一定要让自己的10个脚趾像别人的10个手指一样灵活。练平衡术要压腿,当身体压向双腿时,他感觉有一种撕裂般的疼痛。但王争硬是凭着顽强的毅力强忍着,每天像个舞蹈演员,在疼痛中站立数个小时,常常疼得黄豆大的汗珠顺着脸往下滴。母亲一边心疼,一边为儿子的进步而高兴。为了练习脚趾的灵活性,王争让母亲将一双筷子强行插在脚趾间,掉下来再夹。为了充分发挥嘴的作用,他总是咬着一支钢笔。终于,王争的双腿可以自由地奔跑,洗脸、刷牙、吃饭、穿衣……别人会的他也会了。唐惠珍看着儿子忙碌的样子,第一次动容地笑了。

王争吵着要上学,母亲也觉得只有上学才是孩子唯一的希望。此时,王争已落下了半学期多的课程,夫妻俩商量后把儿子送回原来的班级就读,而不是留一级。事后王争才知道,母亲这样做的目的是想让他在失去双臂后没有自卑感。“争儿,你一定会赶上学习进度的,你不比别人差。”王争感谢母亲让他找回了自信。

写字成了王争的一大难题。母亲规定儿子每天用嘴写200个字,用脚趾写100个字。王争毕竟是个孩子,玩心很重,有时也会偷懒。这时候母亲会用严厉的目光盯着王争,直盯得他不敢松懈,只好每天硬着头皮写。笔咬在嘴里,口水常常打湿作业本,写出来的字歪歪斜斜,像在画圆圈。母亲便在一旁耐心地帮儿子擦去笔头上的口水,鼓励他不要泄气,不要灰心。王争每天坚持完成任务,即便有时生病,第二天也会把前一天的补上。一段时间下来,王争用嘴写字变得顺畅,字迹也工整漂亮了。唯一遗憾的是他原来2.0的视力降到了200度的近视。

慈母三迁,考入著名学府

父母拜托老师多“敲打”他们的儿子。学校里,老师上课时常常提问王争,还把他写得并不特别出色的文章当作范文在课堂上读出来;让他当中队长,春游活动还让他当队长……这一切让王争备受鼓舞。

在母亲的呵护与老师的深情关怀下,王争的心态回到了出事前。下课后,同学们仍像以前那样找他玩,一点也没把他当成另类。在这样一种良好的环境中王争奋发努力,学习成绩突飞猛进。小学毕业,他摘取了令人羡慕的“宋庆龄奖学金”,破天荒地创下了学校的记录。

王争的父亲是北仑建筑公司的一名技术员,常常随单位外出施工。上初中后,唐惠珍为照顾儿子的生活,毅然辞掉工作,在学校附近租下房子。王争想住校,母亲却说:“争儿,你没双手,生活不便,你回家住,我照料你!”说着唐惠珍抹了一把泪水。望着两眼泪汪汪的母亲,儿子还能说什么呢?

初中三年,王争不仅学业出色,还练就了一身电脑“绝活”。

接着王争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仑重点中学念高中,唐惠珍又跑到学校周围租了房子。

每天放学回家,唐惠珍已做好热腾腾的饭菜放在桌上。吃着母亲烧的菜,王争觉得特别香。上夜自习,母亲常常站在学校门口接儿子;碰到雨天,唐惠珍总会打着雨伞将儿子送到学校。王争深知,自己失去了双臂,只有在学习上出类拔萃,才能弥补人生的缺陷和遗憾,这也是回报父母的最好方式。每当看到母亲憔悴的脸庞和慈祥的目光,王争总感觉热血沸腾……高中毕业那年,王争获得宁波市三好学生、宁波市十大杰出青年等多项殊荣,还成为学校唯一的一名学生党员。唐惠珍看着儿子一张张浸透汗水的奖状,热泪在脸上恣意流淌。

2001年6月,王争参加高考并取得了651分的优异成绩,但由于体检不合格,他的档案被挂了起来。父母带着儿子先后6次赴浙江大学请求录取,然而,收效甚微。王争给浙大潘云鹤校长写信,叙述自己的人生磨难。王争的不幸遭遇以及他感人肺腑的话语,打动了潘云鹤校长。他调来王争的档案仔细审阅,亲自拍板,破格录取王争。拿到浙江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王争真想大喊一声:“苍天,我终于进浙江大学啦!”但他没有喊出来,只是静静地流着热泪。母亲喜极而泣,父亲眼眶里也一片湿润……一家人欣喜万分,紧紧地拥在一起。

2001年9月2日,王争在母亲的陪同下走进了祖国的著名高等学府。初进大学,同学们见他是失去双臂的重度残疾人,都很诧异……与王争同居一室的三名室友都想帮他做点什么,然而,当王争搬出一台带去的电脑开始摆弄时,他们的目光变得惊奇。那晚,王争脱掉鞋袜,抬脚拧亮台灯,坐在椅子上用双脚娴熟地敲打键盘,看新闻、逛论坛、发帖子、打印资料、处理邮件,一切都得心应手。

见室友们一个个目瞪口呆,王争微笑着说:“我是初中时开始接触电脑的,很快就学会了用脚上网。”说话间,桌上的手机响了,他低头从桌上叼起一支笔,用笔尖按下接听键,伏身趴在桌子上,很快用肩膀和下巴夹起手机接听起了电话。接完电话,王争用嘴咬着笔,用笔尖发起了短信,速度比正常人还要快。看到这里,三名室友不约而同地热烈鼓掌,赞叹说:“王争,你真是好样的!”

不枉人生,以最姿势翱翔

每天早晨,王争会提前半个小时到教室,温习学过的课程。上课提问,往往要举手,王争只能喊报告。他成了全班课堂提问最多的一個人。有时老师提问学生,还没等别的同学举手,他就抢先站起来回答。老师说,王争不仅提问多,而且回答问题也迅速,脑筋很灵活。夜晚,学校规定9:30熄灯,寝室熄灯后王争用嘴拧亮台灯,伏在床上阅读2个小时左右的辅导书,或抄写一些课外资料。王争喜欢独立思考,通常,他比一般同学要晚睡2~3个小时。

双休日,是王争逛图书馆的最佳时机,别的同学休息、闲聊、上街或搞其他娱乐活动,而他背包里塞进两个面包、一瓶矿泉水,在图书馆一坐就是一天。管理员打趣地说:“王争,你真是个拼命三郎,像你这样对知识如饥似渴的大学生可不多见。”王争笑笑说:“上苍关闭了我人生的一道门,我只有用力打开仅有的一扇窗,让阳光照进来!”2005年8月,王争以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的身份在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攻读研究生学位,第二年又转入攻读博士生学位。一瞬间,“王争”这个名字在浙大校园里传开了。

每天傍晚,王争总会出现在学校的体育场上——他很重视体能锻炼,会在全长1500米的弧形跑道上跑三圈。2005年至2006年,王争的论文一篇接着一篇发表在《中国经济研究》等权威刊物上,而且成为第六、七届中国经济学年会获奖论文。他还应邀出席经济学年会,在会上作论文学术演讲,受到好评。与王争合作过论文写作的几位教授感叹:“这样勤奋的学生真的很少遇到!”

面对赞美和鲜花,王争没有松劲,他知道自己背后的付出。搞学术研究相当枯燥,2006年8月,王争研究中国地区工业生产绩效的课题,光输入各省有关的经济数据,他就用脚趾操作键盘2个多月,枯燥乏味的数据搞得他头昏眼花,面容憔悴;查阅资料、分析数据、撰写论文,他常常熬到深夜一两点钟,第二天起来双眼布满血丝……上大学期间,母亲唐惠珍尽管人在宁波,但她惦记着儿子,时常乘长途汽车,不顾劳累赴杭看望儿子,给他送好吃的东西。一见到母亲慈祥的目光,王争浑身的热血就会沸腾起来。

2007年11月6日,浙大举行最高奖学金——竺可桢奖学金领奖答辩会,王争有幸入选。他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母亲,母亲说她一定要来现场看他答辩。多数评委没见过王争,大家看到他没有双臂,都露出惊讶的神色。也许是出于好奇,评委会指定王争第一个发言。王争答辩思路清晰,观点新颖,有多处独到见解,一下子征服了所有评委。唐惠珍愣在那里,出神地望着儿子,那一刻,她忽然觉得儿子是那么高大和伟岸!答辩接近尾声时,不少评委的眼眶湿润了,他们明白,一个残疾人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所付出的努力与艰辛一定是难以想象的。于是,王争成了浙江大学有史以来第一个获得竺可桢奖学金的经济学博士生。获得成功的王争欣喜不已,在场的师生都向他投去敬佩与羡慕的目光。

令王争意想不到的是他会成为浙江大学公派出国留学的推荐者。他仰慕发达国家的高等学府,希望有朝一日出国深造。然而,他从没想到,梦想会实现得如此之快。2008年9月22日,在王争顺利通过雅思英语考试后的一个月,浙大领导把他叫到办公室,笑着告诉他,学校推荐他到英国诺丁汉大学留学深造3年。王争一下子愣在那里,久久回不过神来……当他打电话告诉母亲,唐惠珍内心翻江倒海。值了,这些年的辛劳付出值了!她喃喃自语,任凭喜悦的泪水从眼角一串串滑落……

2012年9月王争学成回国,他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担任宁波诺丁汉大学经济学讲师。然而,就在一家三口其乐融融、憧憬美好未来时,厄运再次降临:2014年3月,唐惠珍查出了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白血病的一种),随后被送进宁波第一人民医院。医生说,根治这种病的最好办法是造血干细胞移植,但需要进行血液配型。王争毫不犹豫地表示要为母亲配型,可到浙江省血液中心进行配型不成功。

在医院,唐惠珍噙着泪水告诉医生,儿子非常孝顺,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他放弃了国外优厚待遇的工作,没想到在这节骨眼上,自己的身体却不争气,给儿子增加了负担。每当这个时候,王争总会鼓励母亲:“困难是暂时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王争妈妈的病情也牵动着社会各界的心,众人向王争一家伸出援手。王争大学的同学和老师、宁波诺丁汉大学、浙江大学校友会以及宁波康恩贝集团,还有很多不知名的好心人纷纷捐款,两个多月时间就为他们捐了30万元爱心款。母亲在化疗期间,王争一直陪在她身边悉心照顾。化疗时唐惠珍虽然很痛苦,但有儿子在旁她很温暖。

经过近两年的等待,唐惠珍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终于迎来了配型成功的捐献志愿者,王争全家喜出望外。苍天有眼,唐惠珍的骨髓移植手术进行得很顺利,很成功。2018年10月,唐惠珍经后续治疗,身体康复。而王争已升任大学副教授,并找到了心仪的女朋友。望着脸色红润的母亲,王争喜滋滋地说:“妈,您劳累了大半辈子,今后您就在家享清福,让我来好好照顾您吧!明年我还要陪您去英国旅游呢。”“好,好!”唐惠珍连连点头,笑逐颜开。

【编辑:潘金瑞】

猜你喜欢

儿子母亲
母亲的债
打儿子
谁的儿子笨
你养的好儿子
给母亲的信
多了或少了的岁月
吐血
完美的儿子
悲惨世界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