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期刊融合发展探析
2019-05-09杨庆仪
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和内容形态已经全面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陕西期刊出版虽然在媒体融合发展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但大部分期刊仍需要积极探寻全媒体出版的有效路径、模式和方法,任重道远。陕西出版界要从强化期刊从业人员的互联网思维、打造全媒體运营团队、推动刊网互动融合新形式、创新刊网优质内容信息入手,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有机融合,提高期刊的影响力,为促进新闻出版事业繁荣发展做出贡献。《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为我们做出了示范,值得学习和借鉴。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随着形势发展,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1]
迅速发展的新媒体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冲击。同时,在国家的大力倡导下,媒介融合时代已经到来。在此背景下,期刊作为传统媒体,积极转型并探寻合适的发展模式,已经成为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
媒体融合发展的概念
所谓新媒体,是指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络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等新技术向受众提供信息技术服务,有别于书信、电话、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新型媒体。较之传统媒体,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和内容形态,可以说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所不能。
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包括微博、微信、QQ群、论坛、贴吧、手机短信、手机报等在内的各种类型的新媒体技术迅速发展,带来了人类传播方式的革命性飞跃,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
全媒体时代有网络化、数字化、分众化、多元化、融合化、大数据等特征,信息的传播全时在线、传输即时、联动交互、动静结合、终端实时。网络化、数字化是全媒体时代的基本特征,即资源的收集、加工、传播和终端载体的应用及受众服务都是基于数字化和互联网络的。分众化是避免信息同质化、整合优化信息,实现传播效果最优化的重要方法。就是利用集中媒体优势,优化组合传播信息,将信息内容分类加工,再以效果最佳化的渠道传播到目标受众,最大地满足受众的需求,以此实现传播效果最佳化。多元化是加工方式、传播渠道、载体种类等的多元化,例如,信息从以前官方对民众、一对多的单向传播变为了多对多的双向传播。融合化是将共享资源,如广播、网站、杂志、报纸、手机、电视等各媒体的信息再次经过采写和编辑等后期处理加工,从而产生多种形式和层次的信息产品,并通过各种传播渠道和发表平台传播给网民、听众、读者、手机客户等各类受众。全媒体时代还带来了信息的碎片化,借助丰富的传输渠道,受众可以很方便地获取一些零碎的信息。[2]
陕西期刊融合发展现状
截至2017年底,陕西省共出版期刊268种,其中社会科学期刊103种,自然科学期刊165种;总印数3109.81万册,平均期印数150.71万册,总印张数21833万印张。期刊经营总收入35735.48万元(其中:发行收入14515.37万元、广告收入6888.07万元、新媒体收入407.97万元、其他收入13924.07万元),65家期刊出版单位盈利共4077.062万元,15家期刊出版单位亏损合计217.09万元,188家期刊出版单位持平。期刊出版单位从业人员2431人,其中:采编业务人员1539人,发行人员229人,新媒体人员仅有138人。
陕西省各期刊能够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守办刊宗旨和出版分工,遵守期刊管理规定,面对新媒体强烈冲击和广告业务大幅下滑的严峻形势,陕西期刊出版人能迎难而上,不断提高报刊质量和竞争能力,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也有部分期刊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面对新媒体挑战显得较茫然,违法违规行为时有发生。一些期刊出版单位为迎合市场和个别读者的不良嗜好,出版的内容产品中存在不同程度的违法违规问题。这反映出部分报刊出版单位人员政策法制观念不强,但主要还是因为期刊出版人在网络化、数字化出版形势的大趋势下,由于压力倍增所表现出来的不适应的情况。
二是陕西省有些期刊虽然在媒体融合发展方面走在了同行前列,但大部分期刊仍需要积极探寻全媒体出版内容采编、制作、存储、发布管理、运营于一体的有效路径、模式和方法,以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及要求,传统出版与新媒体出版融合发展任重道远。
三是期刊行政管理工作有待加强和改进,管理的理念、方法、手段要与时俱进,依法行政、科学管理的机制还有待完善,以大数据作为支撑的指导思想还没有落实到位,缺乏概念明晰、统一协调的执法标准,缺乏对全局性重大事项的研究和应对。
期刊融合发展路径
期刊不仅仅是个发布成果的地方,在互联网语境下,其功能正在多元化。论文,特别是学术论文的发表将会进一步影响到科研事业的发展。因此,全社会都应该更加关注期刊的发展。为此,在全媒体时代,我们期刊人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强化期刊从业人员的互联网思维
对于推动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1]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期刊要与新媒体融合发展首先要加快期刊从业人员思想观念的转变,培养“互联网思维”。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要有对市场、对用户、对产品、对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期刊从业人员在推动期刊与新媒体融合过程中,也要培养“互联网思维”,要打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努力接受新观念、新思想、新主张,遵循媒体融合发展规律,形成适应媒体融合的观念和意识,用互联网思维引领期刊发展。
2、打造全媒体运营团队
国际上的施普林格与爱思唯尔等四大出版集团贡献了全球约15%的期刊。他们不仅拥有成熟的运营、管理、服务体系,而且积累了海量的优质资源,搭建了颇有影响力的期刊出版平台,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可见,集群化、市场化是期刊发展,乃至于后期做大做强的重要途径。而我国期刊总体上还停留在“小、散、弱”的小作坊时代,我国期刊的主管、主办和出版单位较为分散,5020种科技期刊就有 1375个主管单位、4381个出版单位。平均每个出版单位出版1.15本期刊,仅出版一种期刊的出版单位就达4205家,占期刊总数的84%。[3]集团化建设步伐缓慢,市场化程度低,难以获得规模经济效益。
对于期刊而言,在与新媒体融合的过程中不仅要改变思想观念和经营管理方式,也要重新定制人才选拔和考核的标准。期刊需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全媒体运营团队。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全媒体编辑是期刊与新媒体融合的重中之重,也是融合是否成功的先决条件。“全媒体”并不是不同形态媒體的简单组合,而是在面对不同用户时使用有针对性的传播媒介,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综合运用各种媒介表现形式的一种传播方式。因此,全媒体人才的核心在于把握不同媒介的传播特点,能综合地运用各种媒介,把其巧妙运作起来,以最小的成本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新媒体时代受众对信息的需求方式发生了改变,这就要求新媒体的生产模式也要进行变革,要从过去“一次性生产利用、单一发布”的传统模式向“一次采集、多层次生成、多平台传播”的全媒体生产模式转型,这种全媒体生产模式有利于实现刊物信息资源效益的最大化。在这一方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一直走在全国报业发展的前列,该集团紧紧抓住互联网迅猛发展的机会,在新媒介平台和终端上持续拓展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目前集团已从一份报纸发展为“1+N”的全媒体矩阵,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媒体融合发展的精神,优化内部组织架构,创新采编业务流程,构建“滚动采访、滚动发布;统一指挥、统一把关;多元呈现、多媒传播”的立体传播格局,为推进文化传媒产业多元多赢奠定坚实基础。[4]
3、推动刊网互动融合新形式
2014年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推动媒体融合的政策,支持新闻出版企业转型升级,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
习近平强调,融合发展关键在融为一体,合二为一,要尽快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着力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1]“期刊+网络+新媒体”是当前不少期刊的互动融合模式,即把期刊和网络、新媒体编辑部整合起来,“刊即是网,网即是刊”,采编、信息发布、资料图库、读者与网友的反馈以及话题征集都在一个平台实现,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力成本和资金成本的投入,从而节约生产成本。这种“期刊+网络+新媒体”模式是对期刊和网站媒体资源、生产要素的整合,可以说是“期刊+网络”的升级版。
期刊要实现从纸张到网络再到融媒体的演进,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实现“有机合成”,是一个质变的过程。在融媒体发展时代,大数据、云计算、无人机等新兴技术融入主流媒体生产体系,为新媒体内容传播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水乳交融”提供了重要支柱。
4、创新刊网优质内容信息
习近平强调,内容永远是根本,融合发展必须坚持内容为王,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1]在新媒体时代,强化内容品质,优化内容结构,做“精品内容”依然重要。在新媒体时代,内容永远是纸质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也是融媒体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对于任何一家媒体来说,内容在提升媒体竞争力和影响力的过程中都发挥着决定性作用。新媒体虽然胜在渠道和平台上,但内容依然是媒体的灵魂,媒体的内容生产能力依旧是其核心竞争力。新媒体时代,虽然生产的内容和内容的生产方式都在发生着改变,传播的途径也在变化,但生产优质内容这个宗旨始终没有变。另外,期刊在内容生产方面有着传统的优势,期刊历经时间的雕琢和洗涤,早已是受众心中最具权威性和公信力的传统媒体,期刊在新闻资源和媒体人才方面都具有无可撼动的优势,所以在内容生产方面也具有独特的优势。
陕西期刊融合发展成功案例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是由中国科技协会主管,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等单位主办的学术性期刊。该刊连续三届获国家百强报刊,连续两届获国家期刊奖,连续两届获期刊数字影响力百强,是国际SCI、EI等六大数据库收录期刊,是我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是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科技核心期刊,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资助,是中国科协、财政部、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联合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支持期刊。创刊以来总发文量15543篇,现年出版论文800篇,是国际材料界出版规模最大期刊之一,是我国材料学科出版规模最大的期刊。[5]
1、基本做法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的媒体融合发展是基于互联网技术,通过建立数据库,将传统出版和数字化出版转型紧密结合,使两刊所发表的论文快速、高效、易获得地传播,确保中国材料科学研发成果的国际首发权,提高中国材料科学研发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同时,提高我国材料科学研发水平、搭建成果转化平台、缩短产学研周期。
媒体融合的手段是建立自己的数字出版平台、数字出版官网和微信公众号,实现从投稿到出版、发行过程的全面数字化运行。同时,与国内外成熟的数据库公司合作,独家授权,通过借船出海的方式快速提高国际影响力。
2、媒体融合发展业绩
(1)建立了《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网络出版平台,开通了微信公众服务号,实现了初级媒体融合发展。传统出版与数字化出版融合以来,出版了由5.9万人撰写的12190篇论文,占创刊以来全部出版总量的79.82%。2011年以来数字化出版平台浏览量达到831万次,2018年月均浏览量35万次(同比,2017年月均17万次,2014年月均5万次)。目前,该刊数字出版平台的论文浏览量433万次,被下载95万次,全文下载最多3598次,摘要最高点击3040次。
(2)提升了国内外传播效果。通过与国内外数据库公司合作、独家授权、借船出海等方式拓展媒体融合传播途径。通过CNKI数据库网络被亚洲、北美洲、欧洲、大洋洲、南美洲、非洲下载215万篇次。通过荷兰Elsevier的ScienceDirector平台,被全球用户全文下载90万次,境外占比55%。
(3)通过媒体融合建设,加快了审稿速度,缩短了审稿周期。目前,综合审稿周期为三十二天,初审周期为四天,复审周期为二十天,综合退稿周期为三十一天,复审录用周期为八十九天。
(4)通过数字化出版转型,实现了绿色编辑出版。实现了全程无纸化审稿、编辑、退修和通讯联系,节省了邮费、纸张和信封。初步估计,《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数字化转型以来,发送电子邮件147988封,节约信封147988个,节约邮费275万元;稿件审稿、修改往来信函125190次,节约87万张A4纸,约6.53吨,价值4.3万元。如果全面实行无纸化出版,一年还将节省33万元,纸111吨。
另外,通过数字化建设,完成了学术不端检测,实现了高效、便捷、绿色投稿、审稿、编辑工作,简化了作者投稿程序,一键完成投稿。增加了在线优先发表,使读者能同步看到最新录用论文的摘要,解决了作者已经录用论文等待发表期间成果优先权的难题,增加了E-mail提醒服务,强化了为读者服务功能。
3、媒体融合发展的社会效益
(1)推动《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成为了我国被美国SCI收录的出版规模第三大的学术期刊,为我国SCI论文数量排位全球第二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我国优先发展新材料的国家战略做出了积极贡献。
(2)与国际出版商Elsevier合作创办了英文版Rare Metal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积极向世界传播我国优秀科技成果,讲好中国故事,扩大新材料领域中国学者的话语权。2013年创刊以来已经出版英文论文1200余篇,累计出版英文论文3400篇。
(3)自办官网的影响力大幅提升。浏览量累计达到831万次,2018年月均浏览量35万次。官网论文被下载95万次。
(4)为我国“双一流”高校建设及“一流学科”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在《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发表论文数量前10名的高校均是“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西北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浙江大学、中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四川大学、东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共发表论文3184篇,占已出版论文的30.41%。
(5)通过融合出版,大大提升了作者的投稿體验。2017年新增选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9位院士中有5位在《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发表论文106篇,其中2015年以来有26篇。
(6)提升了我国科技期刊的形象,有助于培育优秀作者、吸引优秀论文。据统计,2015-2017年三年间该刊共出版论文2367篇,分别来自:西北工业大学(139篇)、清华大学(90篇)、中南大学(75篇)、北京科技大学(73篇)、东北大学(67篇)、西安交通大学(60篇)、太原理工大学(60篇)、哈尔滨工业大学(59篇)、重庆大学(48篇)、浙江大学(40篇)等936个单位、11362位作者,得到2488项基金资助,其中83篇来源于21个院士团队,189篇来源于顶尖专家团队。
(7)融合出版大大提升了刊物服务于我国科技进步、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效率。仅2015-2017年就报道了国家重大专项45项,973计划项目165项,863计划项目96项,国际合作项目40项,长江学者项目39项,博士基金项目9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38项。
(8)通过融合出版,提高了作者的国际化程度。作者来自20个国家。本刊发表的论文来自我国34个省市自治区及日本、澳大利亚、美国、英国、法国、韩国、俄罗斯、德国、新西兰、朝鲜、意大利、泰国、加拿大、缅甸、葡萄牙、荷兰、土耳其、瑞典、西班牙等19个国家。
结 语
全媒体时代,期刊需要以合适的形式通过多种媒体向读者推送精品内容,以提高期刊的影响力,引起人们对期刊内容的关注并争取引导人们进行深度阅读,从而达到推广研究成果、提高刊物影响力的目的。期刊人要为促进经济、文化、社会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舆论氛围和文化条件,为促进新闻出版事业繁荣发展不断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会民,刘乐.习近平就新闻工作发表的重要讲话引领着我国媒体融合走上快车道[DB/OL].(2019-02-19)[2019-03-10].http://china.cnr.cn/news/20190219/t20190219_524514582.shtml.
[2]李朋,张琪,范旗.全媒体时代科技期刊编辑的信息技术素养[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73-75.
[3]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7) [M/OL].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
[4]王鹤.当好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排头兵[N]. 广州日报,2014-11-22.
[5]齐国翠,李哲,石应江.快速审稿 赢得作者——《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作者服务体系建设[J].编辑学报,2018,30(5):532-535.
作者简介
杨庆仪 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