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怎样速背而又牢记新课文《送东阳马生序》前两段

2019-05-09朱伯荣

美文 2019年10期
关键词:抄书圣贤短语

朱伯荣

本文所谈的《送东阳马生序》,先前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均只是节选,人教社统编本选了全文,信息更加丰富,便于学生了解作者周全的立意与精深的思想内容。课文编者明示需背诵作者叙述自己学生时代刻苦学习以及抚今追昔内容的前两段共17句,这个要求既抓住了重点,又不加重学习负担,很合理。

这篇课文是一篇赠序(不同于陈述作品主旨、创作经过等的书序)。这种文体本质上是临别赠言,用于朋友或晚辈告别时表示勉励。本文中的“东阳”是今浙江中部的东阳市;“生”是长辈对晚辈的称呼;“马生”指当时在太学(古代的最高学府)求学的青年学生马君则。作者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谥号文宪;浦江(也在浙江中部,与东阳市隔义乌市相望)人,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当时四方学者也称他为“太史公”。他为文主张“宗经”(以经典为学习的根本)、“师古”(以古代的圣贤为师),取法唐宋,著作甚丰。自幼家境贫寒,但聪敏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和黄溍。吴莱(1297—1340),宋濂同乡,字立夫,本名来凤,门人私谥渊颖先生,著有《渊颖吴先生集》。柳贯(1270—1342),字道传,宋濂同乡,通经史,曾任江山县教谕、翰林待制等,元代“儒林四杰之一”。黄溍(jìn,1277—1357),元代文学家,婺(Wù)州(今浙江金华)义乌(与东阳、 浦江毗邻)人,字文晋,又字晋卿,著名史官、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元代“儒林四杰之一”;仁宗延祐年间进士,任台州宁海县丞等职;生平好学,博览群书,议论精要,其文布置谨严,援据切洽,在朝中挺然自立,不附于权贵,时人称其为清风高节,如冰壶三尺,纤尘不污。宋濂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自管修道著书。明初朱元璋称帝,他就任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讲经。洪武二年(1369),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辞官还乡。

在这篇赠序里,宋濂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勉励马君则(包括类似)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文中生动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通常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与否,而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这种认识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学习背诵课文前两段时,最好先逐句理解意思,理解一句背诵一句。再将相同层意归纳起来,复习巩固。这样循序渐进,背诵起来也就比较容易。下面逐句逐段来讲析(课本上已有注释的词语意思就不再赘述)。

第1句:余幼时即嗜学。总领全文,其中“嗜(喜好)学”二字可谓文眼,下文内容都围绕这二字展开。“幼时即嗜学”,言外之意,正如俗话所说:“三岁看到老。”一个人三岁时有什么品格爱好,一般到老均如此。文章开头这样写,暗示下文都是围绕“嗜学”这个意思的。读背这看似简单的第一句六个字,应当有上述意识。为与下文各句的概括方法协同起见,姑且将本句分为“余幼时,即嗜学”两个三言句。

第2句: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由五个小句子构成。“家贫”说明条件差,第二个小句子写条件差的结果是买不起书。后三句写常常向藏书之家借,亲自动手抄书,按时归还。无从,没有办法;手自,用手亲自;手,名作状,用手;笔,名词作状语,用笔;以,连词,表目的,意思相当于“来”;每,时间副词,常常;于,介词,从,向。“于藏书之家”,介宾短语,这里倒装在谓语动词“假借”之后。这个长句子可用两句七言概括:家贫无书每假借,手自笔录计日还。

第3句: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这句有四个小句子。作者选择典型的时节(寒冬)来具体叙述抄书的艰苦。先概说天大寒,再通过细节“砚冰坚”形容天寒,尔后具体描述“手指不可屈伸”,最后写不懈怠抄书学习这件事。古人抄书写字前,要在砚子里倒一点水,用墨磨成墨汁,再用毛笔蘸着书写。砚冰坚,砚子里那点水已经结成很坚硬的冰。文言文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一般用倒装句。弗之怠:弗,否定副词,不。在语言实践中,凡倒装什么就是为了强调什么,阅读与背诵时都要注意。这里将“之”装到谓语动词“怠”前,就是为了突出“之”所指代的抄书这件事。这样的倒装句式,更加干脆利落,坚定有力。这里四个小句子可用“天寒冰坚手弗怠”七言句来概括。

第4句: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这里三个小句子紧扣上文的抄录之意,都用短句,鲜明生动。“走送之”,跑着去还书,这里的动作描写形象逼真。为何这样急?因为“不敢稍逾约”,这里是倒置因果复句。讲信用的人,别人才乐于交往;按时还书,再借就不难。这三个小句子可用“录毕走送不逾约”七言来概括。

第5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是对第2、3、4句关于抄书内容的小结:因此人们大多乐意借书给“我”,结果是“我”能够“遍观群书”。两个“以”字虽均为介詞,但意思不一,前者是“因”,后者是“把”。这两个小句子可用“以是余得观群书”七言来归纳。

以上5句,大意为:嗜学抄书计日还。句子形式:第1句,短句,以下四个长句。这些长句的小句子数量由5—4—3—2递降,很有建筑美。强调用这样的思维方式读与记,也比较容易背诵。

第6句: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写成年以后的求学事迹。益,副词,更加。“益”字暗暗呼应了首句的“即”字。慕,仰慕。圣贤之道,品质高尚者的思想学识。“慕圣贤之道”一语引出以下五句的内容。这句可用“加冠益慕圣贤道”归纳。

第7句: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患,苦于、担心。“又患”二字呼应上句的“益慕”。“硕师名人”这个由“硕师”与“名人”两个偏正式词语构成的并列短语,照应上句的“圣贤”。有此担心怎么办?所以快步奔走到百里外,跟随先达学习。与游,即与之游。与,连词,和,一道。“之”指代“硕师名人”,这里当然承前省略。游,交往,交游;从,动词,跟随;先达,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这里的“先”没有已故之意;达,通达,很有造诣。“执经叩问”呼应“圣贤之道”。执经,拿着经书。这个长句子可用“又患无硕师,尝趋百里外”两个五言句概括。

第8句: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又是三个小句子。德隆望尊,道德高,声望重。这里互文见义,德、望,意思相近,相通;高、尊,意思相同,相通。这里是由“德隆”“望尊”两个主谓式词语构成一个并列短语。这句的意思紧承上句。因为“先达德隆望尊”,所以“门人弟子填其室”。“门人”与“弟子”都是指学生。严是爱,松是害。先达对弟子要求很严格,教学严肃认真,所以“未尝稍降辞色”。未尝,未曾,没有。这个长句子可用“先达门人未降色”七言概括。

第9句: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这个长句九小句,中间两分号,前三、中四、后两句。前三句,先写动作“立”,神态“侍”。侍,在尊长旁边陪着;左右,旁边。再写求解疑。援疑质理,由“援疑”“质理”两个动宾式词语构成并列短语。三写俯身倾耳听。常见成语“俯首帖耳”,略有贬义,这里是“俯身倾耳”,形容恭敬学习的神态,略含褒义。中四句,先写先达有时在批评学生,继写自己“色愈恭”,色,这里指表情。三写自己“礼愈至”。末写自己小心谨慎唯唯诺诺。后两句先写等待老师心情好,再写抓住机会又请教。焉,这里是兼词:于此。意为向老师(请教)。这些记叙很精彩,写得曲折有致。整个长句子可用“立侍左右倾耳听,俟其欣悦则又请”两个七言句来概括。

第10句: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这与第5句的功能一样,也是对前三句的小结。故,所以。“余虽愚”,是谦逊的说法。这里,作者是真的谦虚,所以该“虽”字应解释为“虽然”;通过前三句描写的努力求学,最终有所收获。卒,即表示最终。全句可用“故余虽愚卒获有”七言来概括。

以上5句,是这一段的第二层意思,大意为:百里求教有所闻。句子形式,第6、10句均为两个小句子,第7、8句均为三个小句子,第9句多达九小句。了解每个长句的小句子数,也可帮助准确背诵。

以上这一段,作者从抄书与求教两个层面来记叙自己的“嗜学”。

以下这一段,共有7句,主要记叙自己从师求学足乐而忽略生活苦。

第11句: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这个句子虽有长度,却是一个单句,逗号前是状语从句,主语居于句首状语中。之,取消短语的独立性;从,与第7句的“从”意思一样,也是“跟从”;“负箧曳屣行”是动词短语作谓语,“深山巨谷中”是补充说明“行”的处所(地方),是补语。谓语与补语之间省掉介词“于”。这句话可用“余之从师负箧行”七言概括。

第12句: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由三个小句子构成。“穷冬烈风”由两个偏正式名词构成的并列短语,是一个非主谓句;后两个均为主谓句;前后也构成因果关系。因为深冬,所以“大雪深数尺”;因为深冬严寒,所以“足肤皲裂而不知”(这种情况又与前文第3句中“手指不可屈伸”呼应)。三个小句子可用“穷冬大雪足肤皲”七言来概括。

第13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这句有五个小句子。“至舍”,承接第11句的“行”字;“四支僵劲不能动”,承上句“足肤皲裂而不知”而更进一层,与第3句“手指不可屈伸”呼应而也更深一层。僵劲,因冻僵而显得有点儿硬。在如此情况下,只能由“媵人持汤沃灌”,身子还难以恢复,还要“以衾拥覆”,极写酷寒。灌,同“盥”;拥覆,同义复词,盖住。连续两句写“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之后,“久而乃和”,很久以后身子才还暖。这5小句可用“至舍四支僵不动,媵人持衾久乃和”两个七言概括。

第14句: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这句由三个小句子构成,写旅店的饮食。从某种角度看,“逆”也是一种相向行为,“逆”与“迎”字形相近,读音中也都有n与i的音素韵,故两字可通假,迎接旅客的店,就是旅店。寓,寄寓,托身,暂住。“主人日再食”,主人每天供应两顿饭食。再,两次。“无鲜肥滋味之享”,没有大鱼大肉等高貴菜肴可以享用,这里是从食材的角度补充说明。这三句可用“寓逆再食无鲜肥”概括。

第15句: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这句话在本文中最长,中间一分号,前六、后四,十个小句子。前写“同舍生”,后写“余”,对比鲜明,层次井然。同舍生,在一个书馆里求学的学生,即同学,同窗。写同窗,一连用了“被”(同“披”,穿着)“戴”“腰”(名作动)“佩”“备”五个动词,且用“绮绣”“朱缨宝饰之帽”“白玉之环”(前二者都有一个“之”字)“刀”“容臭”作各自的宾语(五个动宾短语构成排比),然后用“烨然若神人”一句小结。“朱”与“白”映衬;“左”与“右”对照。他们那样的华丽装束,犹如大观园里的怡红公子贾宝玉(这样的公子哥儿读书是否读得好?看来大可置疑)。后一层写“余”,一个“则”字表转折,虽“缊袍敝衣处其间”(“缊袍敝衣”与第7句“硕师名人”、第11句“深山巨谷”结构相同,均是由两个偏正式词语构成的并列短语),但是“略无慕艳意”。“慕”字照应第6句“益慕圣贤之道”之“慕”(且构成对比)。为什么?因为心中自有读书之乐,而且有“足(足以)”修饰“乐”,因而不觉得吃穿比不上同舍生而有什么不快乐。中,内心;不知,不知道,不觉得。口体之奉,指吃的穿的。奉,供养。背读这十个小句子,注意对比与因果关系,方能意绪不混乱。这个长句子可用如下一首小诗归纳:“同舍生,被绮绣,朱缨白玉刀容臭。余则缊袍处其间,略无慕意中有乐。”

第16句: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回顾本段六大句。盖,语气副词,大概。“勤”字照应前文勤学好问的内容,“艰”照应前文读书条件之差。若,像。此,概括上文“勤且艰”的内容。这句可用“余之勤且艰若此”七言强调。

第17句: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八个小句子,先谦后庆幸,照应前文刻苦学。在上句小结的基础上,又作今昔对比,字里行间充满谦逊之情,也不乏皇天不负勤奋人的陶然自得之意。全句可用“今幸预,承天宠,缀侍谬称才过余”三、三、七言归纳。

小结:

本文要求背诵的这两段虽篇幅乍一看比较长,但仔细看来也就17句。理解清楚较长的句子有多少小句子构成,分开来读背,各个击破,效率就比较高。小句子之间是什么关系,作者遣词造句有什么特点,长句子之间又是怎样组接的,厘清文章意义与层次的关系,背诵起来就容易些。结合以前学过的各册课本中花边附录的短语结构类型,弄清一些词语的结构形式,也有助于正确地背诵与默写。

另外,每个长句子的内容用凝练的近似顺口溜的七言、五言等句式来概括,可以有效帮助记忆背诵。这些顺口溜尽量采用原文词语,也是出于帮助记忆的考虑。

下面试将全文17句意思概括的语句集中整理如下(这些整理出来的语句供同学们背课文时参考,当然不必背这些句子本身):

1. 余幼时,即嗜学。

2. 家贫无书每假借,手自笔录计日还。

3. 天寒冰坚手弗怠。

4. 录毕走送不逾约。

5. 以是余得观群书。

6. 加冠益慕圣贤道。

7. 又患无硕师,尝趋百里外。

8. 先达门人未降色。

9. 立侍左右倾耳听,俟其欣悦则又请。

10. 故余虽愚卒获有。

11. 余之从师负箧行。

12. 穷冬大雪足肤皲。

13. 至舍四支僵不动,媵人持衾久乃和。

14. 寓逆再食无鲜肥

15. 同舍生,被绮绣,朱缨白玉刀容臭。余則缊袍处其间,略无慕意中有乐。

16. 余之勤且艰若此。

17. 今幸预,承天宠,缀侍谬称才过余。

附:课文不要求背诵的后两段: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资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 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猜你喜欢

抄书圣贤短语
初中英语词组高频考点聚焦
蒲草抄书
动词与动词短语(二)
修身
王船山的人生哲学简论
诡异的仕女图
攻击和防御
相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