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别处 成长在文间
2019-05-09路亮刘海华
路亮 刘海华
主持人:李克
李克 中学特级教师,西安高新教科院副院长,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
定位自己是一个冷静的理想主义者,不沮丧,不埋怨;能坚守初心,能奋己之力。定位自己是一个中华文化的传承者,相信文可化人,堅守高中语文课堂28年。
开栏语
人过五十,总是不自觉地想以前的事情。
我还上小学的时候,父母就退休了。我们住在关中一个叫三原的县城里。那时候没有如今的各种休闲方式,于是只要有新电影,父亲就领着我去看,一毛五分钱一张票。没有电影看的时候,就跟着母亲去图书馆。县图书馆设在城隍庙里。我妈曾是教师,和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都归文教局管,彼此认识。阅览室设在大殿里,我一坐就是一下午,《收获》《十月》《人民文学》《延河》一本一本地读。后来上中文系时,教材里“伤痕文学”“乡土文学”提到的代表作品,我小学时候在城隍庙的大殿里早都读过了。大殿西边的厢房是书库,屋檐下靠墙摆着两箱供借书者查看的卡片,所有卡片都用铁杆串着,红色的木窗上留一格窗棂供人借书。开始我是翻着卡片借书,后来管借书的老师就允许我进入那个阴暗而且有点潮湿的书库里去挑书了。那书库确实不大,两间厢房而已,但对于那时的我来说,真可以叫“渊薮”了。三四年后,这西厢对我的吸引力越来越弱了,因为我只能读诸如《赤脚医生手册》《如何建沼气池》之类的书,其他都读过了。
每每回想我的读书《西厢记》,总是心生感慨。我庆幸自己在少年时代享受了真正的阅读,而不是为考试去读。这种阅读让我在一个知识贫瘠的时代过上了贵族般的精神生活。众多大师用他们的智慧和情感影响了我的生命底色。当然,出于职业习惯,这种感慨往往会转为忧思,因为我的学生们很难再享受这样奢侈的阅读生活了。
好在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里也有了“整本书阅读”的概念。面对这个新提法,我不由自主地就想到了曾有的阅读经历。书是我自己读的,没有老师讲给我;拿到一本书时,没有人用“剧透”破坏我的好奇心,更没有人指指点点,说三道四,影响一个少年在阅读中个性化的感受与独立的判断。“三言二拍”、《青春之歌》《堂吉诃德》《红与黑》《战争与和平》《源氏物语》等等这些大部头都是在城隍庙西厢读到的,没有人给我“导读”,没有人替我评价。很多书在那时读过之后就再也没有接触。然而2018年9月,当我一个人漫步在圣彼得堡郊外的皇村树林时,我分明在那时的斜晖里看到了普希金的身影,也从每一片金色的草叶上看到了叶普根尼·奥涅金的灵魂。三四十年前的一次阅读,让我在这片看似普通的树林里,经历了一场精神盛宴,一次灵魂洗礼。我的感受又一次印证了诗人的地位,而不是诗人的地位给了我这段感受。
于是,我对年轻的老师们说,把精力放在学生们的阅读结束之后吧!好在大家都赞同我的想法。我们约定,可以推荐书目,但不做过多的“导读”;尽量留出自由阅读的时间;鼓励阅读分享,可以是不同形式的分享会,也可以是写文章;有些书,比如《平凡的世界》《文化苦旅》,可以在假期时候组织“阅读行走”活动,边走边读,边读边写。
想好了,就去做。难得学生们在应试压力下,跟着老师们一起读,一起写,在读读写写中体验人生、认识世界。相信我们的做法是有趣的,更是有效的。也希望有更多的语文老师们一起探索,领着孩子们做真正的阅读,领着孩子们健康成长。
——李克
我们每个人都跋涉在生活的长路上,难免怅惘,难免迷惑。汲取前人的心灵智慧,常能帮我们点亮心火,照亮前路,阅读前人的文学作品,常能为我们的生命搭设一架云梯,一直延伸到梦想成真的地方。多少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多少个星辉灿烂的夜晚,我们走进书本,走向生活,唤醒生命。
一、 高新一中语文整本书阅读及读写一体化的传统
西安高新第一中学是一个充溢书香的校园,历来都有着整本书阅读和读写一体化的传统,我校语文教师一直非常重视学生的阅读习惯培养,图书室里丰富的藏书,教学楼每层设置的书吧,校园里随处可见读书的身影……每年学校都会开展“读书推介”活动,老师同学竞相推荐读过的好书,广阔的礼堂座无虚席。“大语文——我爱美丽汉语”活动又给了学生把阅读感受转变成文字发表的机会。在不断地努力下,我们欣喜地发现学生津津有味地阅读一本本书籍,我们默默地欣赏学生的写作水平无声地拔节。学生们变得喜欢切磋质疑,亲切交流,变得沉静深刻,思辨且理性。我们都知道一本书所承载的信息、思想、情感和思维体系与一篇文章的巨大区别,由于教学时间、考试实际、信息化碎片阅读等等原因,阅读变得功利化,写作也会变成无本之木。我们记录下《活着》的阅读教学实践过程,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
二、选择《活着》作为阅读文本的背景和契机
《活着》 是20世纪90年代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作品,自出版以来,多次获奖,吸引了无数读者,触发了我们对生命、生存、生活这些重要命题的深刻思考。高中阶段是学生理性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学生开始认知自我,探寻生命的意义、生存的价值和生活的方式,《活着》正是一本能够帮助学生成长的好书。面对当下中学生频出的心理问题,《活着》中体现的坚强和乐观,无疑也会对学生产生帮助。另外,《活着》引人的故事,独特的语言,适当的篇幅,学生感兴趣并且没有阅读障碍和疲倦感,也为整本书阅读教学提供了可能。
三、阅读过程
1.准备阶段
学生购买《活着》,划分阅读小组,制定活动计划,明确活动任务。
学生每人一本《活着》(建议统一版本,以便阅读交流),规定开始阅读时间,过程中教师检查阅读进度,督促落实。
以班级为单位,再划分若干阅读小组(建议6人一组,选出组长)。
全部阅读活动用时2周,第一阶段阅读与理解,用时一周时间。第二阶段赏析与交流,第三阶段写作与分享,用时一周时间。
通读全书,做好圈点批注,整体把握其思想内容。 从最使自己感动的故事、人物、场景、语言、思想等方面入手,反复阅读品味,深入探究。读写结合形成文字,写出具有真实自我感受的文章。
2.活动开展
导读
《活着》讲述了富贵一生的故事,这是一个历尽沧桑和磨难老人的人生感言,是一幕演绎人生苦难却又不忘希望的戏剧。在这里命运虽沉重,却压不垮人活下去的勇气;在这里眼泪虽丰富却模糊不了坚强活下去的笑靥。从福贵的身上,可以学到面对苦难时的方法和态度:承受与乐观。他是现代人如何面对生存困境的一个很好范型。
(设置这样的文字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正确、积极地理解文本,许多人对“活着就是为了活着”的理解是麻木地面对人性的丑恶和人类生存状况的卑污,这样的理解有失偏颇。)
活动
(1)阅读与理解
活动设置:你在阅读的过程中勾划出了哪些语段,有感情地读给同学听;把《活着》的故事概括出来讲给其他成员,比一比谁概括得更好。
(这一课堂问题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更准确,更有感情地理解小说内容。)
学生发言:
《活着》讲述了,家境殷实的地主少爷福贵,娶了一位美丽的富家小姐家珍,可是福贵少爷却是荒诞无度,嗜赌如命,输尽千万家财,家被搞得一贫如洗,爹被活活气死。最终只得以五亩良田谋生,而自己也在为积劳成疾的母亲求医的路上被强征当兵,后逃得一命回家,浪荡公子感受到失而复得的幸福,终于下定决心改邪归正。但命运仿佛一直在与他开玩笑,母亲已病死,女儿也因病而变的聋哑,小儿子有庆被无知的医生抽了过多的血而死,聋哑的女儿凤霞出嫁后也因难产死亡,妻子家珍在这一连串的打击下死亡,女婿二喜做工时意外死亡,剩下的唯一亲人——外孙子苦根又因多吃了豆子而撑死了。最后,陪在老富贵身边的只剩下一头同样唤作福贵的老牛。
——惠玥涵
福贵本有着富裕的贵活,但后来的嗜赌成性使他输光了祖上的家产。他开始以全新的面貌活着,开始劳动以养活家人。但世事难料,在去县城买药途中,福贵不幸被抓去打仗,后来被共产党的军队所俘虏,最终拿着国家的盘缠回到了妻子儿女的身边,此时,他的母亲已经离开了他。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外孙,甚至他曾经的佣人、夺去他家土地的赌店老板也都一一离他而去。最后,他与一头看起来和自己一样沧桑的黄牛为伴,耕耘土地,在这世上活着。
——张辛宇
(2)赏析与交流
活动设置:《活着》阅读完后,留给你印象最深刻的画面是什么?请你描绘出来。
(此课堂问题的设置,目的在于对文本的反复阅读品味,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对内容的细致理解)
学生发言:
掩卷之际,我眼前是一片霞光。落日熔金,赤黄的暮色在天地间蕴染,另一半是深不可测的幽暗,余霞散绮,黄天厚土红日暮,一个佝偻着腰背的老人和一头同样佝偻着腰背的老牛,抬着老旧的木犁,把桑田翻出层层黄土的波浪,把一深一浅的步子扎入土地里。老人的声音回荡在田野的阡陌,像一个历经百十年来波澜不惊的看客般演说着自己的一生。两个垂暮的背影相互搀扶着,步履蹒跚地一同走进垂暮的天际。
他唱道:“少年去游荡,中年想倔藏,老年做和尚。”他的歌声飘荡在那个时代的上空,飘荡在中华五千年于土地中生出的根系之上,悠远而绵长。
——刘子涵
(3)写作与分享
活动设置:
※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點或两点,自主完成一篇《活着》的读后感。
(教师强调角度一定要具体,不要贪多,可以是小说的叙述艺术、独特的人物形象、精彩的语言、奇巧的构思、作品的主旨等等,目的是以读促写,理性思考。)
※选拔个别学生开展“《活着》——小家大作讲演会”活动。
(利用学校平台,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也有力于学生演说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