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虚台记
2019-05-09
美文 2019年10期
1.苏轼初踏仕途,任凤翔通判。州府地处终南山下,饮食起居皆应与山相伴,终南为四方之大山,扶风为依山之近邑。高山美景迫在眼前,只需举手投足便可秀色饱餐。
2.陈太守杵着拐杖穿着布鞋在山下闲游,见到山峰高出树林之上,山峰重重叠叠的样子正如有人在墙外行走而看见的那人发髻的形状一样。陈太守说:“这必然有不同之处。”于是派工匠建造一个高台。
3.台子修到高出屋檐才停。这之后有人到了台上的,都恍恍忽忽不知道台的高度,而以为是山突然活动起伏冒出来的。陈太守说:这叫凌虚台很合适。陈太守把这件事告诉他的下属苏轼,让苏轼写篇文章来记叙这件事。
4.苏轼虽然口头答应了,但是苏轼胸间怀着固国安民的宏大政治抱负,主张为政应有补于民,积极进取。凌虚台的修筑在他看来却无补于民,这与他积极的政治主张相违背的。
5.苏轼回复陈太守:您看东面就是当年秦穆公的祈年、橐泉两座宫殿遗址,其南面就是汉武帝的长杨、五柞两座宫殿遗址,其北面就是隋朝的仁壽宫也就是唐朝的九成宫遗址。回想它们一时的兴盛,宏伟奇丽,坚固而不可动摇,现在却连破瓦断墙都不复存在,已经变成了种庄稼的田亩和长满荆棘的废墟了。
6.苏轼接着说:昔日的荒草野田,今日的凌虚台,这是由无生有;今日的凌虚台,明日的荒草野田,这又是化有为无。兴废成毁交相回旋,无穷无尽,谁都不能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