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木兰辞》到迪士尼电影《Mulan》

2019-05-09陈思佳

青年文学家 2019年11期
关键词:中国文化

陈思佳

摘  要:迪士尼电影《Mulan》取材于中国乐府民歌《木兰辞》,采用了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题材,但迪士尼的创作者们在再创作的过程中,对中国文化产生了误读,使得影片中的“Mulan”徒为一个披着中国外衣的美国灵魂。

关键词:《木兰辞》;中国文化;美国灵魂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1--01

迪士尼电影《Mulan》取材于中国乐府民歌《木兰辞》,故事情节大体相同。《Mulan》保留了《木兰辞》中木兰沙场征伐,建功立业,荣归故里的故事主线,塑造了相似的木兰形象。国度不同,时代不同,木兰却都以替父出征的巾帼形象出现。“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这是《木兰辞》中的木兰,一个遵从孝道的巾帼女子,源自忠孝,出于无奈,代父从军。反观迪士尼电影中的木兰,相亲失败之后,偷走了父亲的圣旨和盔甲,女扮男装,离家出走,机缘巧合之下,征战沙场,虽笑话频出,索幸爱情事业双丰收。在女扮男装从军行的故事背景之下,经历相似的木兰形象是《Mulan》对《木兰辞》的继承。

《Mulan》与《木兰辞》虽有文化的继承,文化改写却占了大部分。首先,是对故事情节的改写。《Mulan》脱离了《木兰辞》设计的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将故事放在一个架空的虚构的环境中进行叙述,既有唐朝的开明开放,又杂糅着不同民族之间的战火纷飞。在《木兰辞》中,对于木兰从军的历程只是寥寥数语以概括,“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却倾注大量笔墨于木兰荣归故里的场面描写,对木兰回乡的描写占据了全诗的主要篇幅。而《Mulan》则不同,电影着重朝廷征兵,父亲跛脚,木兰断发等镜头,补充了细节。对于沙场,也有细致描绘,如,危难时刻射箭引发雪崩,带领战友们男扮女装营救皇帝等。更增添了爱情、友情等在原著中未曾涉及的内容,虚构了假祖宗木须龙,吉祥物蟋蟀等人物形象,这些对《木兰辞》的“再创作”,让原先的诗歌作品更好地适应了影视文学的要求,在荧屏上精彩纷呈。在原著基础上的改写和扩充使《Mulan》焕发出独特的光辉。其次,是木兰形象的差别。在《木兰辞》中,“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符合中国古代女子“温良恭俭让”的闺秀形象。《Mulan》却塑造出了一个“假小子”形象。这样的木兰形象与原著大相径庭,但却符合美国文化的特质,是木兰“美国化”的体现。再次,是作品风格的变化。《木兰辞》含蓄矜持,沉稳内敛,《Mulan》张扬恣肆,将美国式的幽默诙谐发挥得淋漓尽致。影片中小丑式的佞臣,帮倒忙的木须龙,惹祸的蟋蟀,“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战友们,将原本严肃紧张的剧情浸入了搞笑轻松的气氛。

“每一种文化都将作品引向一个不同的方向。因此,一个作品就是一个由不同的文化力量构成的相互矛盾的混合体。如何表达这些组成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创作和接受这一作品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1]”《Mulan》对《木兰辞》的误读与二次创作,正是源于中美在两个不同时代的两种不同文化的碰撞与冲突。首先,是价值观的不同。《木兰辞》产生于南北朝时期,提倡的是儒家思想中的“忠孝”思想,“从此替爷征”是木兰的孝,“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是战士们的忠,但对于个人的荣辱得失,提倡的是“木兰不要尚书郎”“送儿还故乡”,是儒家的“功成身退”与“淡泊名利”。《Mulan》则不然。在影片中,木兰从一个小女孩的形象逐渐成熟,从文弱女子到巾帼战士,从不知所措到冷静果敢,这样的成长并非出于孝道,也无关乎忠义,而是为了追随自己内心的召唤,为了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木兰一次次地证明自己,在尋觅自我中成长,她坚强的“人不可以被打败”的特征,是英雄主义与个人主义的体现。其次,动画片《Mulan》中有着浓厚的女性主义色彩。木兰率性天真,她纵马飞驰,不见女儿家的羞涩骄矜;她对媒婆的繁文缛节不胜其烦,屡屡出错;她不重容饰,不拘小节,张扬个性……这样不受“三从四德”约束的她,如此豪爽旷达的性格,已从“当户织”的木兰形象中脱胎换骨,涅槃重生。影片中增加的奶奶形象也充分体现了女性主义色彩。她不忌先祖,鼓励木兰实现自我,她突破了社会常规和观念的束缚。木须龙是个寄居于祖宗祠堂之中的假祖宗,成事不足,但与木兰共同成长,最终找到了自我的价值。《木兰辞》局限于封建社会之中,这样的女性解放思想,在原著中无迹可寻。再次,是《Mulan》对《木兰辞》的误读。“动画片的魅力是自由的表达,没有人去追究它的真实与逻辑,而幽默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迪士尼的创作者们由于自身的文化环境限制和对异国文化理解的不足,在设计和加工《Mulan》时,跨越时空、历史和文化的界限,同时出现了唐朝的服饰,秦汉的战争,宋代的武器,拼凑与杂糅使得木兰身上原先设定的东方文化的特质无法表达,反而为美国式的木兰提供了舞台。歌词与对白过滤了《木兰辞》时代的中国文化,展现的是“以智慧、果敢和良知来开创和进步”[2]地美国式思想,给美国精神强加上中国式的外壳,让电影中的战士“Mulan”与原著中的闺秀“木兰”异轨而行。再加之,创作者们给影片中的人物采用了日本配音,虽有良苦用心,却忽略了木兰形象中蕴含的民族情感与意义,产生了扭曲与异化。影片几乎是脱离开原文本,通过对异国文化的想象、损耗与整合,借助《木兰辞》中木兰的形象为外壳,重新塑造了一个只具有美国灵魂的木兰形象。

“误读产生洞见,洞见生出创意,误读与创造性又成为一种互文性的结合体[3]”,《Mulan》对《木兰辞》的误读与改写,是一种创造性的再创作,但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矛盾与冲突。

注释:

[1]约翰·斯道雷《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

[2]蔡骐,孙有中《现代美国大众文化》。

[3]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

猜你喜欢

中国文化
中国江南音乐风格二胡作品演奏特点述要
浅议在印度推广汉语和中国文化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与西方骑士精神比较研究
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风”
水天一色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探究
以《最蓝的眼睛》为例看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动漫电影中的中国元素研究
浅析汉风壶与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