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河山的诗与哈尔滨写作

2019-05-09冬九

诗林 2019年3期
关键词:河山新诗哈尔滨

冬九

新时期以来,哈尔滨这座城市独有的美学风格吸引了诸多诗人来书写,冰雪、雕塑、教堂、欧式街道等等,这些兼具历史厚重感和现实启示的城市意象,不断映现在诗歌中,让哈尔滨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几个以诗歌获得认同的城市。相辅相成的,哈尔滨也哺育了众多国内外有影响的诗人诗作,李琦与《冰雕》、张曙光与《岁月的遗照》,不仅代表汉语新诗某一个时代的创作风格,而且为汉语新诗的“哈尔滨写作”提供了典范性意义。哈尔滨诗歌的“在地”写作以其鲜明的地域性色彩、开放的国际化写作姿态以及对叙述性的综合性创造,成为当代汉语新诗不能无视的存在。杨河山属于这个写作群体里尤为值得关注的重要诗人。

首先,杨河山的诗作是一部细致入微的诗歌地方志。如果说诗是对现实世界的重塑,杨河山则用语言的雕刻刀不厌其烦地打磨、重塑微观诗界里的哈尔滨,来建构诗人的“建城诗”。比如以减法、回溯的方式重构非工业文明下的哈尔滨的历史物象,借此思考人与栖居之地的深刻关系,一种素朴的天人合一自然观,“当我以递减的方式/抹去我面前的风景,我发现,这里真的美好了/许多但同时也孤寂了许多,这时,我需要抹除我自己了,/我已经在这个世界上虚度了许多时光。”(《我以递减的方式抹去我面前的风景》)写洗涤掉宗教凝重感和肃穆色彩、只是承载城市历史记忆的各色教堂,映现出沾染日常烟火的静态之美。写冬天经常被雪沐浴的各式各样的城市细节,写哈尔滨并不久远却历经沧桑的“建城史”,“遍布这座城市的/415座古老建筑,仍然精美,只是更加破旧,/等待着修复。是的,时间流逝,许多事物已消失,/只有寒冷而漫长的冬季保留下来。”杨河山的诗以特有的感伤和忧郁系结这座城市的历史和现实,从个人化的视角深入到哈尔滨城市文明的薄弱和优卓处,聆听城市生命内在的节律所带来的静态震撼,以冷静的叙述包孕丰沛的故乡情愫。这种反思型的书写城市的方法,增益了当代城市诗的思想深度,也在呈现多姿多彩的城市印象中,贡献了诗歌的样式。

其次,杨河山诗作具有绵密的逻辑叙述,诗歌结构的层叠性和开放性。对细节的充盈性描摹一直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哈尔滨诗人群较为着意的写作倾向,也是对汉语新诗的重要贡献。写诗如说话一样的日常絮语中,彰显汉语新诗形式上的自由性和舒展性的语言质地;也在如何体现诗的本质上,走向更为深入和致密的智性隧道,多着力于增强诗歌语言的表现能力上而非技巧的丰富上,用尽可能丰沛的语言所指映现能指的音色。在这方面,杨河山的写作是卓有成效的。日常习见的公交车上的陌生乘客,在经过平淡的描述后,蜂拥而来的,是层叠的哲理性推想,“每一辆都缓慢而沉重。这一车一车的人要去哪里?/为什么会乘上这拥挤而酷热的公交车?”(《蓝色公交车中的乘客画像》)在看似琐细的生活中推演出生命存在的困境。写医院急诊室里的场景,一个慌乱逼仄而又充满温情的地方,诗人以非洲草原动物毫无遮掩的生存状态和生存的残酷来譬喻急诊室里各种人物的关系,“是的,此刻唯有我们陷入沉默,好像在野兽群中。/我们相互依靠,并不害怕,黑暗中/望着对方,这一刻感到温暖。”诗歌的结构大开大合而又收缩自如,并落脚到对生死临界点各种关系的运思(《急诊室》)。写海洋,海如人生,“让人想象,海中都有些什么。谋杀?攻击?/孤独寂寞?幸福或痛苦?这巨大的/谜团,更让人感到困惑。”(《海》)杨河山的诗歌善于运用诘问、存疑的句式,做自我审思的洞察,在人、自然、城市等从细微到宏观的题材关系中,层递性地考量存在的意义。另一方面,他在绵绵不绝的推理性想象中将抽象的概念在诗中具象化,还原历史生活现场的真切感,客死异域他乡的“他们尚有呼吸,而在第216页,出现了他们的墓碑,/雕花的黑色大理石刻满了铭文,/记录着发生的一切。此刻,他们很安静,/并且快乐,埋葬在这座城市的郊外,/他们死了,但尚有呼吸,我看见画册在我的手中/翕翕抖动,如一片风中的树叶。”(《读一本哈尔滨犹太人画册》)用绵密而层出不穷的浪涌般的追问去丰富和考量诗与世界、人与存在、自我与他者等各种景象,“我们如何理解,所有的树木,这么久站在同一个地方,/这意味着什么?整个下午,我望着这些树,/感觉它们正全部聚拢过来,轻轻述说时间与永恒的秘密,/以及不能行走的痛苦,以及欲望,而所有这一切/仅仅出于我的猜测,或者出于我对我自己的怀疑。”(《猜测》)

再次,杨河山的诗是追求深度的写作。唐诗将抒情发挥到了极致,这让宋诗在不得已的困境中寻找到理趣,从类似散文的语言格调里寻找诗歌的辨识度。从语言形式上说,放弃了技巧上的难度,于是词相对于律诗就舒展得多。汉语新诗的出现,是又一次对诗歌语言外在律令上的突破,甚至是彻底放弃。这种轮回在不停地以进步的姿态重复,上世纪80年代抒情的毫无节制,使从小说、话剧借鉴过来的叙述格调成为新诗的重要标志,并以此重建汉语新诗的认同尺度,也是长期以来中西诗学交流的共识。所谓,诗是经验,在这个层面上,“哈尔滨写作”有其特殊的诗学史意义。杨河山的诗承续并发展了这一诗学传统。他的诗能够很好地处理静态物象的经验丰富性。比如用五十余首的篇幅来写月亮,有“总是被什么遮蔽”的写实月亮,有像“芦苇,或蒲公英”等植物一样的超验性表现,也有“像一面木质手柄的雕花镜子”一样的月亮。比如火车,有“记忆中遥远而深情的鸣笛声,/高高竖起的大团灰色烟雾,和亮着的三盏电灯”的火车,有1969年的火车,并因之而想起这列火车上的人,“想必早已衰老,或者死去”,有1978年的无轨电车,“不断有人进入车厢,/車内很拥挤,混合着橡胶水或者某种/腐烂水果复杂的气味。在雪的背景下,/或者雨中,这本不存在的事物如此真实”(《对上个世纪一辆无轨电车的描述》)等等。这些诗都必须依靠足够多的岁月积累的识见去支撑,也只有这些超越青春激情的“中年写作”,让中年才开始诗歌创作的杨河山拥有了如此之高的起点。

猜你喜欢

河山新诗哈尔滨
张应弛
确诊
《2021年中国新诗日历》征稿
静听花开
我拍祖国好河山
中国新诗(1917—1949)接受史研究
重整河山待后生
刘派
哈尔滨冰雪之旅
笔写千重岭 挥毫绘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