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尊重”理念为核心的特色德育课程
2019-05-09祖雪媛魏华丽金环
祖雪媛 魏华丽 金环
学校以“尊重”为核心办学理念,以培养“北京情、中国心的世界人”为育人目标,构建德育特色课程体系,不断探索课程育德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1.围绕学校目标体系,建构德育课程结构
学校围绕育人目标体系和德育课程目标体系,基于“尊重”四大维度(尊重规律、尊重文化、尊重环境、尊重人人),建构“基础+主题”两大类课程,即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课程”与面向全体和差异并存的“主题课程”,引导学生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积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
“基础课程”分为三级。第一级是基础核心性课程,是面向全体的国家课程,充分发挥分科教学和学科德育的优势,体现“基础性”;第二级是拓展深化类课程,以学生社团的形式进行,学生结合兴趣自主选择,呈现开放性、选择性;第三级是定制化课程,面向有特殊需求的学生,包括培优课程和帮扶课程两部分,体现挑战性。
“主题课程”借鉴国内外先进教育经验,通过学科内整合、跨学科整合以及教与学方式的变革,让学习更加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尊重规律”主题课程包括星空探索、北京的四季、圆形运动等;“尊重文化”包括名人故居、胡同趣闻、游走中轴线等;“尊重环境”包括“我是社会规划师”“我是蓝天护卫者”、多彩的植物等;“尊重人人”包括“给予让我快乐”、幸福是什么等。“四个尊重”系列主题课程让学生浸潤在主题鲜明的教育情境中,完整地参与、体验与探究,最终获得认知、情感、品格的多元收获。通过四个系列课程的深入探究,培养学生对人、对文化的包容精神;克服困难、不断创新的超越能力;善于质疑、乐于实践的合作探究能力;对人、环境、社会较强的责任感。
“基础+主题”的课程结构,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元的课程供给,既保证了国家教育方针、素质教育战略主题与学校育人目标之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又将相关内容具体化、精细化,转化为具体的品格和能力要求,融合到各级各类课程中,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德。
2.创新课程育德策略,提升课程育德实效
以教师之德育学生之德。为了将“尊重”理念有效转化为师生的行为,真正落实并浸润于课堂之中,学校建构了体现“尊重差异,让每一个生命都精彩”的课堂文化标准。教师尊重学生发展需求,努力做到“四个带进、五个让、六个会引导、六个要”,实现“尊重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学有所获、学有发展”。
规范流程,科学育德。主题课程立足课堂、延伸课外,分为实践准备、实践探究、整理归纳和总结提升四个规范实施步骤,并形成回路。在每一步规范实施中,关注学生真实体验、实际获得。学生全员全过程参与,带着问题走向实践,在真实、深层次的课程参与中回归真实的生活状态,展示真实的自我,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自由发展和道德升华,同时实现尊重教育的价值与意义。
编辑 _ 汪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