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劳动走向学生的生活空间
2019-05-09魏文娟
魏文娟
近年来,北京九中全面梳理了“劳动育人”的教育方案,结合学生实际,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到教育教学实践中,研发出“生活实践类作业”,以此发挥学科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劳动教育功能,引导学生学习必要的劳动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在劳动中增强劳动感受、体会劳动艰辛、分享劳动喜悦、养成劳动习惯,提高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生活实践类作业的实施路径
生活实践类作业的实施路径分为以下几个环节。第一,顶层设计。从作业设计理念入手,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全面而深入地学习、理解“劳动育人”的价值与意义,深入探讨生活实践类作业的设计理念如何与发展学生劳动素养深度融合,实现生活实践类作业的课程化。第二,分组讨论。各个教研组频繁开展组内研讨与交流,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结合各自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重组教材,设计实践类作业。第三,学科融合。穿越学科边界,在学科属性相通、学习规律及學习方式相融的情况下,将不同学科的概念、内容和活动等整合在一起,以实现课程综合化、作业实践化,以学科群为主题进行深度建构。最终,学校研发出寒假、暑假、五一、国庆等时期的生活实践类作业,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培养劳动兴趣,磨练意志品质,激发创造力。
2.生活实践类作业的内容
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设计了不同难度的实践作业,如布置小升初学生完成刷碗、洗衣、扫地、整理等力所能及的家务,引导初一学生制作“爱心晚餐”,鼓励初二学生在父母的帮助下走进银行,提倡初三学生进入社区或单位进行职业体验等。同时,我们还设计了家长评价的内容,转变家长观念,使他们认识到劳动在孩子学习、生活和未来长远发展中的积极意义和作用,让家长成为孩子参与劳动的指导者和协助者,形成劳动教育合力。
3.生活实践类作业的评价
生活实践类作业的评价方式包括班内师生现场评价;校内展示和评价;结合学校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活动,以表演、论文、科幻画、小发明等形式呈现并进行评比;通过学生小课题研究,以课题研究报告的形式呈现,参与校、区的评比活动。以上内容均纳入到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中,成为评优的重要参考。
北京九中生活实践类作业实行课程化设计,坚持劳动育人,从学生兴趣出发,让劳动走向学生的生活空间,将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和文化熏陶三者结合起来,通过学科融合和家校合作等方式,利用学生的衣食住行等日常活动搭建平台,拓展教育渠道,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在任务驱动下主动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提升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