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四个国家级扶贫县的由来
2019-05-09方刚
方刚
1986年,广东有4个县被定为第一批的国家级扶贫县。这段改革开放初期广东扶贫工作的历史,值得一记。
1984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随后,国务院成立扶贫领导小组,由国务院秘书长陈俊生任组长,农业部副部长朱荣任常务副组长,并成立办公室,具体负责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1986年春,国务院扶贫领导小组决定在全国范围内筛选一批贫困县作为第一批国家级扶贫县进行重点帮扶,要求各省调查核实后申报待批。
当年,我是广东省贫困地区山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省山区办)主任,经历了我省申报第一批国家级扶贫县的全过程。
广东省是我国改革开放先行地区,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的几年来,经济发展很快,但发展很不平衡,珠江三角洲富裕了,但广大山区老区仍很贫穷,尤其是粤北石灰岩地区更为贫困,当年在连南县的石灰岩乡村曾流行这样的一首打油诗,十分形象地反映石灰岩地区贫困户的现状:“一根竹竿当衣箱,二人共穿一条裤,三块石头一个灶,四只木桩一张床。”由于粤北石灰岩地区是我省最为贫困的地区,因此,省贫困地区山区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凌伯棠根据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指示,要求省山区办收集整理粤北石灰岩地区的有关资料上报,争取国务院扶贫办能把我省石灰岩地区的阳山、连南、清远、英德、乐昌、乳源等6县列为第一批国家级扶贫县。
省山区办把粤北石灰岩地区的有关资料上报后,国务院扶贫领导小组办公室进行认真的审核,认为粤北石灰岩地区40个乡镇分布在6个县内,太分散了,不符合国家实行连片扶贫的要求,并指出这个地区的扶贫工作应由本省负责,不能列为第一批国家级的扶贫县。
当年,全国第一批国家级扶贫县主要在全国18块贫困地区产生,广东省的山区县虽然相当贫困,但不在全国18块贫困地区范围内,只有几个贫困的山区县与全国18块贫困地区之一的闽西南革命老区相毗邻,能否加入闽西南革命老区实行连片扶贫?省山区办向国务院扶贫办请示,国务院扶贫办认为,可以考虑,但要省里实事求是地上报有关资料,由国务院扶贫领导小组审查批复。
按照国务院扶贫办的要求,省山区办向省委农村工作部和省统计局调查了解1985年各山区县人均收入的情况:当年全省47个山区县的人均收入为339.5元,而毗邻闽西南革命老区的几个贫困山区县的人均收入都低于300元,其中龙川县为195元,大埔县为226元,丰顺县为227元,五华县为264元。这些低收入的人均水平,符合当时国务院扶贫领导小组可以纳入连片扶贫的标准。于是,省山区办请示凌伯棠副省长同意后,将这4个贫困山区县的有关资料如实上报,申请国务院扶贫领导小组批准该4县列为国家级扶贫县。经过严格审核后,国务院扶贫领导小组决定列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级扶贫县,全国共271个,我省的大埔、丰顺、五华和龙川县入列,成为我省仅有的4个国家级扶贫县。
国家对全国第一批扶贫县出台了许多帮扶措施,其中一条重要的措施是给予资金支持,每年分配一笔无偿资金给扶贫县作为向农业银行贷款发展生产的贴息补助。1987年,国家分配给广东省4个国家级扶贫县的无偿资金800万元,银行贴息贷款3000万元。800万元无偿资金是按人口比例下达的,其中大埔县137万元,丰顺县165万元,五华县282万元,龙川縣216万元。当年,这4个县利用这笔无偿资金,重点扶助人均年收入不足150元的71043户发展短平快的种养项目,经过一年的努力就有66674户解决了温饱问题,为日后脱贫致富打下良好的基础。之后,国家连续多年都给这批国家级扶贫县下拨无偿资金和贴息贷款指标,大力支持这些扶贫县发展生产,解决温饱,为这些贫困县的脱贫奔康、夺取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做出巨大的努力,在扶贫工作上充分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