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李学名和汉语名称的进一步研究
2019-05-09王建文张铁强
王建文,廖 帅,张铁强*
(1.北京农学院 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北京 102206;2. 华东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上海 200062)
欧李是一种矮小、丛生的灌木型果树,是中国特有的古老树种,果实色泽鲜艳、香味浓郁,抗逆性优越、管理简单、产量高,具有独特的优势。但是长期以来没有受到重视,基本上处于野生状态。进入21世纪,欧李被认为是一种很有价值的第三代果树,对于欧李的育种、栽培、开发利用被迅速展开,目前已经选育出了一些有前途的新品种。至今,有关欧李的汉语名称和学名仍然存在不少疑问,有待澄清。
1998和2002年,山西农业大学杜俊杰教授等对于欧李的学名和汉语名称以及栽培历史已经进行了考证研究和实地调查[1,2]。在这个基础上,本文作者通过查阅文献和实地调查,针对欧李的汉语名称和学名进行了进一步考证和研究。
1 ‘欧李’学名的进一步研究
1.1 ‘欧李’的学名
自从19世纪30年代被定名以来,欧李出现了PrunushumilisBge.与Cerasushumilis(Bge.)Sok.两个学名,在中国学术界这两个学名是并行的。
1904年科马洛夫(V.L.Komarov, 1869—1945)《满洲植物志》(俄文版)采用Prunus(Cerasus)humilisBge.[3],1912年矢部吉祯(Yabe Yoshisada,1876—1931)《南满洲植物目录》(日文版)采用PrunushumilisBge.[4],1930年大贺一郎(Ichiro Ohga,1883—1965)《满洲植物目录》(日文版)采用:PrunushumilisBge.[5],1937年陈嵘《中国树木分类学》采用PrunushumilisBge.[6],1955年刘慎谔等《东北木本植物图志》采用Cerasushumilis(Bge.)Bar.et Lion[7],1979年俞德浚《中国果树分类学》采用Cerasushumilis(Bge.)Sok.[8],1984年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植物志》采用PrunushumilisBge.[9],1986年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采用Cerasushumilis(Bge.)Sok.[10]。可见,1904年,V.L.Komarov所著《满洲植物志》中对于欧李划归李属(Prunus)还是樱属(Cerasus)已经存在分歧,原因是关于李属的划分方法存在分歧。
1926年,雷德尔(Alfred. Rehder,1863—1949)将李属作为一个大属,他所采用的欧李学名是(PrunushumilisBge.),这种分类方法,目前在中国很多植物学或园林学学者中被采用。但是前苏联多数植物学家采用了小属的划分方法,例如1941年 的V. L. Komarov和1954年的索科洛夫(S.Ya. Sokolov,1897—1971)把核果类分为李属、杏属、桃属、扁桃属、樱属、稠李属和桂樱属共7属,这样,欧李被划分到樱属,因此欧李的学名变成为Cerasushumilis(Bge.)Sok.,这个分类方法曾经在前苏联的书刊中广泛采用。因此,中国的一些植物分类学家也开始把欧李的学名定为Cerasushumilis(Bge.)Sok.。[10]
1986年,《中国植物志》38卷(蔷薇科•李亚科)中国科学院的俞德浚先生等采用小属分类方案,初步将核果类分为以下6属:桃属、杏属、李属、樱属、稠李属和桂樱属,并依据刘慎谔等的前人文献和分类学特征把欧李划分到樱属,采用的学名是Cerasushumilis(Bge.)Sok.,这是目前植物学界在欧李分类方面最权威的,因此,本文作者认为目前应该使用Cerasushumilis(Bge.)Sok.作为欧李的学名。[10]
1.2 ‘欧李’定名时间
欧李的定名时间,《中国植物志》记载为1835年[10],北川政夫(Kita gawa,1910—1995)《满洲国植物考》记载为1833年[11],《北京植物志》记载为1833年[9]。
原因是分类学家在PrunushumilisBge.正式定名的时间上存在1835年和1833年的分歧:多数人接受1835年作为PrunushumilisBge.正式发表的时间,其根据是确定其正式发表的原始文献所标明的出版时间是1835年。[12]但是1941年,斯特恩(W.T.Stearn,1911—2001 )给出了一些间接证据并进行了合理推断,认为1833年应该作为PrunushumilisBge.正式发表的时间。[13]鉴于W.T.Stearn在植物分类领域的威望,有些人接受1833年作为PrunushumilisBge.正式发表的时间。
遵从采用直接证据的原则,本文作者认为应该采用1835年作为欧李学名正式定名的时间。
1.3 ‘欧李’标本首次的采集地
有的学者认为:“俄国的邦奇(Alexander Georg von Bunge,1803—1890) 在中国东北地区考察的时候,发现并命名了欧李这种果树。”[1]实际上,分析Bunge的原始论文可以知道,1831年,Bunge在中国北京西部山区采集到欧李的标本,并带回欧洲研究,给出拉丁文的学名,并在欧洲发表。欧李标本的一个采集地是北京市石景山区和海淀区交界的翠微山(北京西山)(Zui—wey-schan音译),另一个是门头沟区的潭柘寺(Tan-dshe音译),第三个采集地是北京房山区的西域寺(Ssi-jui-ssy音译)。[12]
1.4 现代植物学专著中‘欧李’汉语名称的最早记载
时至今日,陈嵘先生被认为是给出‘欧李’作为这种植物汉语正名的第一人。一些学者认为陈嵘先生1937年在他的专著《中国树木分类学》一书中, 将东北地区所称‘欧李’一名以正名(第一个汉语名称)著出, 由于此书被学术界称为中国早期树木分类学的权威著作,因而人们便开始使用‘欧李’这个汉语名称来记载这种果树,直到今天。[1]
本文作者认为:最早在书中记载这种植物汉语正名的应该是日本人矢部吉祯(Yabe Yoshisada)。陈嵘先生在他的《中国树木分类学》的“本书引用参考书目一览·日文之部”中列出了第(9)项: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南满洲植物目录》。[6]日本“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1906年成立,总部设在沈阳。
《南满洲植物目录》:记载首先是某种植物的拉丁学名,其次是不同古代汉语文献中的汉语名,第三是日文名的罗马字,第四是日文名,第五是作者给出的汉语名并标明了出处,汉语名称是‘欧李’,并注明来源是汉语文献(盛,《盛京通志》),第六是产地的汉语名。[4]
1930年出版的《满洲植物目录》,出版者是‘满铁中等教育研究会博物分科会’,作者是大贺一郎(Ichiro Ohga)。本书中的记载首先是拉丁学名,其次是日文名,第三是几个汉语名称,第四是产地的汉语名。汉语名称中‘欧李’是放在第一个的。[5]
根据上述内容可以知道,最早在现代植物学书籍中记录‘欧李’这个汉语名称的,应该是日本人矢部吉祯以及随后的大贺一郎。
2 欧李汉语名称的进一步研究
2.1 ‘乌喇柰’和‘欧李’地位关系的研究
有学者认为:‘清代欧李的书中正名是乌喇柰’,其实,乌喇柰是满语,欧李是汉语,不是正名和异名的关系。
1703年,汪灏《随銮纪恩》记载:‘乌喇柰者,一名欧李,生于乌喇哈大之丛莽间……’[14]
1708年,汪灏等编辑出版了《御定佩文斋广群芳谱》,简称《佩文斋广群芳谱》或《广群芳谱》。卷六十七记载:“增:乌喇柰,……一名欧李。”[15]可以知道:由于当时这种野生果树的主要采集地是在满族地区,这种野生果树在满族人语言中是‘乌喇柰’,在当地的汉族人语言中是‘欧李’。又因为统治阶级是满族,《广群芳谱》是皇帝组织编纂、刊印的,因此,满语名称必须放到首位。《广群芳谱》流传比较广泛,因此‘乌喇柰’、‘欧李’在文人阶层中同时得到了传播。
2.2 ‘乌喇柰’和‘欧李’在明代《群芳谱》有没有记载
王象晋(1561—1653),编写了《二如亭群芳谱》,简称《群芳谱》,初刻于明代天启元年(1621),‘乌喇柰’、‘欧李’在明代《群芳谱》中没有记载。‘乌喇柰’、‘欧李’是清代《广群芳谱》中增加的,所以名字前面写了‘增’字,有学者认为:“清《承德府志》引用了明代《群芳谱》中关于‘乌喇柰’的记载,这说明清代称之的‘乌喇柰’在明代已经称之,但没有记载‘乌喇柰’有‘欧李’等其他别名……”[1]事实上,清道光十一年《承德府志》把引用的清代《广群芳谱》少写了一个“广”字,记载为《群芳谱》,[16]所以有的学者误认为明代《群芳谱》中已经有了‘乌喇柰’的记载。
2.3 ‘欧李’在东北地区文献中记载的连续性
清代至民国初期,‘欧李’除了东北欧李产地的农民使用,东北地方志和涉及东北物产的诗文集中也有一些记载。
以前,学者们给出涉及欧李的古代文献只有4份,即《随銮纪恩》、《广群芳谱》、《承德府志》、《异域录》[1],本文作者检索到了更多的欧李古代文献,其中2份文献《绝域纪略》、《宁古塔纪略》的记载欧李时间比学者们已知的更早,反映了‘欧李’这个汉语名称的初期形态,综合这些文献,可以看到‘欧李’的名称在清代有一个清晰延续的过程(见表1)。
表1 清代和民国时期的欧李文献和相关记载Tab.1 The documents and records of Ouli in Qing Dynasty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从表1可以知道,欧李在不同的文献中分别被记载为‘瓯李子’、‘欧栗子’、‘乌喇柰’、‘欧梨’、‘欧李子’、‘乌拉纳’、‘酸丁子’、‘酸丁’、‘櫙李’、‘郁李’、‘欧李’。
2.4 明代‘欧李’名称的起源和演变
1703年和1708年,汪灏在《随銮纪恩》和《广群芳谱》中能够记载‘欧李’这个名称,说明汉族人已经长期使用这个名称,不会是当时创造出来的。
杜俊杰教授等推测:“辛树帜先生、孙云蔚先生对明代以前的众多古籍进行了大量研究,可是没有发现‘欧李’这个汉语名称,这个结果只能说明明代以前文献中没有记载欧李这个汉语名称,不能说明在中国明代以前就不存在欧李这种果树,它肯定应该有其他的名称。……在形态上,由于欧李与郁李非常相似,古代人很可能会把实际上是欧李的果树当作郁李。”[1]本文作者认为这个推测是合理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解决明代以前欧李的名称究竟是什么的问题,一个比较有说服力的证据:明代早期的著作《救荒本草》,其中的记载证明了明代早期的‘欧李’是被称为‘郁李’的。
朱橚(1360—1425),明太祖第五子,朱橚《救荒本草》是明代早期的一部植物图谱,永乐四年(1406)刊刻于开封。朱橚组织人员到各地调查,并把所采集的植物进行种植,仔细观察,取得可靠资料,因此,这部书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救荒本草》卷七记载:“郁李子,……俗名藲(音欧)梨儿,生隰州高山川谷丘陵上,今处处有之。木高四、五尺,枝条花叶皆似李,惟子小,其花或白或赤,结实似樱桃,赤色,其人(仁)味酸性平,一云味苦辛。其实味甘酸,根性凉,俱无毒。”[29]
隰州在明代是今天山西省的南部地区,明代早期,欧李被认为是郁李,被山西地区的农民称为‘藲(音欧)梨儿’。可以推断:欧李的名称起源于藲(通櫙,音欧),成书于宋代的《尔雅注疏》卷九记载‘櫙’是‘刺榆’[30],刺榆是北方山区广泛分布的树种,因为欧李的叶子和枝条跟刺榆的叶子和枝条十分接近,果实跟李子十分接近,所以,山西省南部的古代人为这种野果起了一个形象的名字‘櫙李’,‘梨’和‘李’都是水果,又因为读音相近,因此,在当地农民的俗语中变成了‘櫙梨’,加了儿化韵,成为‘櫙李儿’或者‘櫙梨儿’,明代《救荒本草》记载为‘櫙梨儿’。因为‘櫙’字书写困难,所以后来人们使用常见的同音字‘欧’代替了‘櫙’字,成为‘欧李儿’。
古代汉语中很多果实名称后面都有一个‘子’字,有时候指的是果实,有的时候指的是果树,‘欧李子’这个名称也是自然产生的。根据杜艳丽2017年在家乡山西省中部平遥地区的调查,当地的方言称呼‘欧李’为‘欧李子’。今天,平遥当地‘欧李’的读音‘欧李子’应该是明代山西中部读音的代表,可以推测,在明代,随着山西人中南部人口向北方和东北的迁移,‘欧李子’这个名称也传播到了长城沿线和东北地区,并被汉族文人记载为‘欧李子’、‘欧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