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医科大学大一新生口腔健康调查研究
2019-05-09黄丽娜邱叶通讯作者李丛华
黄丽娜 邱叶(通讯作者) 李丛华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疾病与生物医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市高校市级口腔生物医学工程重点实验室,重庆,400015)
为改善学生的口腔健康水平,课题组需要及时地对学生的口腔疾病情况和口腔健康知识教育程度进行调查研究。在近几年的口腔体检中发现大一新生的龋病发病率和失牙率较高,并有逐年上升趋势。为调查我市高校大一新生的龋病及牙体缺失现状及其有关影响因素,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大学城门诊于2016年9月对重庆医科大学3425名新生进行了口腔流行病学调查。
1.资料与方法
1.1 抽样方法与调查对象
为了解我市高校大一新生的龋病及牙体缺失现状及其有关影响因素,我们参照WHO(世界卫生组织)《口腔健康调查基本方法》[1],对重庆医科大学大一新生进行流行病学检查,该校大一新生共有3425名,其中受检人数为3425名,男1247名,女2178名。年龄为17~20岁。
1.2 检查器械与人员
器械:一次性平面口镜、探针、镊子。在专用牙科椅位光源及自然光源下,由经过专业培训的口腔科医生进行检查,同时由护士记录。
1.3 龋病检查与诊断标准
根据WHO(世界卫生组织)《口腔健康调查基本方法》,针对大一新生(17~20岁)口腔进行“冠龋检查”及牙体缺失情况检查。龋病诊断标准:牙齿点隙沟裂或光滑面是否存在龋坏,或釉质有无钙化不良脱矿破坏、龋坏程度、及洞底洞壁有无病损.
1.4 统计学方法
卡方分析分析性别与患龋情况的相关关系,数据采用使用SPSS(V13.0,美国)软件工具包处理,P<0.05被认为有显著差异。
2.结果
2.1 本次接受口腔体检大一新生3425名,患龋1062名,共发现龋齿2905颗,受检者龋均为0.85,患龋率为31.01%,患龋者龋均为2.74。患龋率与龋均存在性别差异。调查发现女生的患龋率、受检者龋均和患龋者龋均均大于男生。龋齿治疗率和充填率均较低,女生稍高于男生,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该高校大一男生与女生的患龋情况对照表
2.2 不同牙位龋坏率不同。后牙患龋率高于前牙,其中,龋坏率最高的是下颌7牙位高达28.71%,其次为下颌6牙位龋坏率为23.24%,龋坏率排第三的是上颌6牙位为22.51%,龋坏率排第四的是上颌7牙位为15.83%,所有牙位中龋齿率最低的是下颌3牙位为0.17%。下颌患龋率高出上颌患龋率13.25%,见表2。
表2 该高校大一新生不同牙位龋齿构成比
2.3 该高校大一新生存在不同牙位牙体缺失情况,其中,缺失率最高的是下颌7牙位高达13.64%,其次为上颌2牙位和下颌4牙位,缺失率均为11.36%,缺失率排第三的是上颌7牙位和下颌6牙位,缺失率均为10.23%,缺失率排第四的是下颌2号位和上颌4牙位,均为9.09%,所有牙位中缺失率最低的是上颌1牙位和下颌3牙位为1.14%,见表3。
表3 该高校大一新生不同牙位牙体缺失构成比
2.4 在本次调查中发现萌出阻生齿的人数为109人次,占受检人数的3.36%,共发现313颗阻生齿,在发现已经萌出阻生齿的学生当中平均每人萌出阻生齿2.87颗。
2.5 该高校大一新生中,共发现患氟斑牙人数为13人次,占受检人数的0.38%。
2.6 统计结果表明,该高校大一新生患龋率、受检者龋均和患龋者龋均均较高,后牙位患龋率远高于前牙(P<0.05),且存在性别差异,女生大于男生(P<0.05)。龋齿治疗率和充填率均较低,男生与女生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阻生齿萌出率较高,而学生关注度不够。氟斑牙发现率较小。
3.讨论
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研究是在国家卫生疾病控制部门和全国牙防组的带领下开展的,能为卫生行政部门对当地口腔健康情况的了解和相关卫生决策的制定提供了可信和有价值的资料。
3.1 龋病患病率分析
3.1.1 该校大一新生龋病发病率较高,分析原因有:(1)口腔保健知识严重缺乏,重视度不够。大多数学生对龋病较专业的知识了解较少,对龋病的危害认识不足,缺乏“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预防的观念[2],自身口腔保健意识薄弱。(2)饮食习惯偏差。大多数学生喜欢吃零食、糖果、喝碳酸饮料,这含糖量高的食物残渣与被口内细菌发酵产生酸性物质,导致釉质脱矿产生龋齿。另外,一年级新生在刚刚经历的高考备战期间,精神压力大,功课较多,加餐频繁而口腔保健不到位,利于龋齿的发生和发展。(3)口腔清洁保健意识淡薄,卫生行为较差。大学生基本能坚持每天刷牙,但刷牙次数不够,且每次刷牙时间与质量不过关,同时,含氟牙膏、保健牙刷、牙间隙刷、牙冲、漱口水等使用率不高,导致口腔清洁卫生不到位,牙齿患龋率升高。
3.1.2 龋病发病率存在性别差异(P<0.05),女生要高于男生[3],分析原因是:(1)恒牙女生比男生萌出早,接触口腔环境时间更长,龋坏机率更高。(2)女生通常比男生更爱吃甜食和零食。(3)女生口腔唾液流量和流速相对男生较少和低,不利于牙齿自身清洁。(4)女生恒磨牙(大牙)表面上的窝沟较男生的更深,结构更复杂,这是女生牙齿发育的缺陷,造成大量细菌及食物残渣聚集在深窝沟内,难以清洁,从而造成大牙咬合面窝沟龋坏。(5)女生牙釉质中碳酸盐含量较男生高,更容易受到致龋细菌溶解破坏,形成龋洞。(6)女生户外活动相当较少,免疫力及抵抗力不如男生,且挑食偏食造成营养摄入不均,不利于牙齿发育和抵抗细菌侵蚀。(7)女生生理期分泌大量雌性激素有利于口腔细菌的繁殖,加重龋齿程度.
3.1.3 龋病发病率存在牙位差异,左右侧基本对称,下颌多于上颌,后牙多于前牙,下颌前牙患龋率最低,分析原因主要是因为是不同牙齿解剖形态和生长部位的特点不同,导致龋病在各牙的发生率出存在着差别。龋病的发生牙位、好发部位主要与食物是否容易滞留有密切关系,牙齿表面一些不易得到清洁,细菌,食物残屑易于滞留的场所,菌斑积聚较多,容易导致龋病的发生,如,窝沟,邻接面和牙颈部,主要包括后牙牙合面窝沟龋、磨牙颊面沟龋、牙颈部龋、后牙邻面龋、因阻生牙而致的邻面龋、前牙舌面窝龋、前牙邻面龋,又因磨牙因形态不规则,窝沟较深等因素,利于食物残渣和菌斑堆积,且不利于自洁,因此在所有牙齿中患龋率较高。
3.2 龋齿治疗率与充填率分析
3.2.1 该校大一新生的龋齿治疗率和充填率较低,分析原因有:(1)当龋病发展较浅,这时患者无症状,不会主动就诊,大部分患者都是发展到深龋或者出现牙髓并发症相关症状时才可能就诊。(2)一年级新生在刚刚经历的高考复习期间,功课繁重,时间紧张,心里负担重,加上缺乏口腔保健常识,当患龋病时未及时采取处理措施。(3)大多数学生家长口腔保健意识淡薄或者忙于工作,缺乏关注及指导学生进行口腔保健的意识。
3.2.2 男女生之间的龋齿治疗率和充填率无显著差异,分析原因是男女学生对该类口腔疾病认知程度基本相同,口腔保健意识均有待提高。
3.3 牙体缺失率分析
3.3.1 牙体缺失率较高,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1)该校大一学生本身患龋率高达31.01%,龋齿治疗率及充填率低至12.62%,导致很多牙齿患龋后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牙体的破坏由浅变深,牙齿硬组织不断破坏,以至发生牙髓炎、根尖周炎,造成牙冠缺损,成为残冠或残根。如果形成根尖脓肿,患牙可出现松动、触疼、最终因损坏严重无法治疗而脱落或被拔除。(2)大一学生因运动频率及运动量较大,因外伤导致牙齿缺失数量增加。
3.3.2 牙体缺失牙位差异,所有牙位中缺失率最高的是下颌7牙位高达13.64%,缺失率最低的是上颌1牙位和下颌3牙位为1.14%,下颌牙体缺失率低于上颌。分析原因主要是:(1)下颌7牙位龋坏率高达28.71%,在所有牙位中龋坏率最高,因此因龋坏而最终导致牙体缺失数量较多,加上后牙不影响口腔及面容美观,未引起学生及家长关注,导致7牙位缺失率非常高。(2)下颌3牙位患龋率在所有牙位中最低为0.17%,因龋坏而引起的牙体缺失数量也相对较少。(3)上颌1牙位的患龋率在所有牙位中偏低为1.20%,因此上颌1牙位缺失大多是因为外伤原因引起的,但上颌1牙位缺失会影响口腔及面容美观,容易引起学生及家长关注,患龋后能及时治疗,缺失后也能得到及时修复,缺失率最低。
3.4 阻生齿萌出率及关注度分析,该校大一新生对萌出率为3.18%,但大多数学生对阻生齿萌出的年龄、作用及可能引起的危害缺乏了解及关注。
3.5 氟斑牙患病率分析,本次调查发现该校氟斑牙患病率较低为0.38%,但在学生群中仍存在这种口腔疾病,提示我们:须加强重视、加大投入,迅即行动,普及"防氟改水",推广应用含氟牙膏。
4.结语
为了预防和控制龋病的发生和发展,降低患龋率、牙体缺失率、氟斑牙患病率,提高学生对自身口腔健康的关注度,学校应大力开展学生的口腔健康教育及筛查,如通过讲座、知识竞赛、学校广播、宣传栏、校园网、9.20爱牙日宣教等各种途径使学生了口腔保健知识,提高自我保健意识,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建议学校氟化饮水,氟浓度0.6~0.8mg/g,并且完善学校和医疗机构的口腔保健制度,定期对学生进行口腔检查和免费咨询,普及口腔保健知识,传播家庭口腔健康维护观念与技术[4-5],整体提高学生的口腔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