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幸泉:在爱心传递中学会写作
2019-05-09北京市周璐
■北京市/周璐
15岁的潘幸泉,是团中央2016年度全国最美中学生十佳标兵,教育部2017年度宋庆龄奖学金获得者,河北省首批新时代好少年。
在第十八届中国少年作家杯征文大赛的颁奖典礼上,潘幸泉作为获奖代表发言。她说:“我常常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写作究竟是为了什么?人活着,应该做一个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有用的人。爱,不仅仅 是一种情感,更要上升为一种实实在在的能力。写作,就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能力。因为文字可以感染人、感动人,引领人的思想。作为新时代的文学青少年,我们要用眼睛观察生活,用心灵感悟生活。希望从我们的笔尖下流淌出的文字,能够成为丰富人们生活的精神食粮,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一股力量,让社会文化思潮因为这些文字而向善向美。”
思想启蒙:阅读丰富内心世界
初一时,潘幸泉读了玄色的作品《哑舍》,其中每一件古董的背后都是一段历史、一段人生故事,引发了她对历史的浓厚兴趣。“一个真正伟大的作家,一定是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潘幸泉创作自己的小说时,就把整个故事放到了汶川大地震的历史背景中。“把人物放在历史的大空间里,这样的创作才会有深度和厚度。”潘幸泉说。
源于对历史日益浓厚的兴趣,潘幸泉进入中学后,梦寐以求的一件事就是创办校园剧社,在全校师生面前演出历史剧。完成了25人的团队组建后,潘幸泉提出排练历史剧《枪响之时》。经过50多天的排练,最终此剧在校园艺术节上公演,获得了巨大成功,给同学们上了一堂生动形象的历史课。
后来,潘幸泉读了老舍先生的《龙须沟》,创作观也有了升华。“我崇拜老舍先生那样的人民艺术家,他笔下的文字都是从民间‘挖’出来的,是真正代表人民意志的文字,是有利于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文字。以后,我要像他那样,为人民而写作。”
一次偶然的机会,潘幸泉采访到了童话大王郑渊洁。之后,潘幸泉开始阅读郑渊洁的作品,并迅速成为其超级粉丝。“我喜欢他天马行空的幻想,敬佩他无穷无尽的灵感和创新,欣赏他深刻的思想和直言不讳的勇气。他的文章生动、朴实,没有过于华丽的辞藻,却仿佛有一种吸引读者看下去的魔力。”
而最让潘幸泉印象深刻的是,郑渊洁还是一位慈善作家。一颗小小的种子在潘幸泉的内心深处生根发芽,她暗暗地想:“长大后,我也要成为一名这样的作家!”
爱的萌芽:开启慈善之路
为了让“慈善”这颗种子开花结果,潘幸泉创办了爱心社。经过精心策划和严格挑选,她组织了一支充满活力和凝聚力的爱心队伍。行动时,大家分工协作、密切配合,活动内容也丰富多彩:去平山小壁林义务植树、慰问生病师生、为赞皇贫困山区小学捐书捐物、为云南鲁甸地震灾区爱心义卖、为西藏那曲二中捐赠书桌椅、为四川甘洛县热牛八嘎村捐棉衣……
潘幸泉想组织同学们定期去石家庄市少儿保护教育中心做公益,她的想法不仅得到了老师的支持,更得到了全班同学的积极响应。他们先是举办了爱心义卖和爱心捐款,又购买了文具、水果、玩具、衣物等等,和热心家长们一起去了少儿保护教育中心。
潘幸泉发现,这些孩子们的物质生活并不匮乏,缺的是同龄人的关心和交流。“看到我们,他们的眼睛是闪光的,是发自内心的欢喜。”从此之后的每个学期,潘幸泉都会和同学们到少儿保护教育中心,与那里的孩子们一起聊天、做游戏、唱歌跳舞,成了孩子们的好朋友。
“他们无法选择家庭,但家庭却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轨迹,给了他们冰冷的历练。他们无法享受父母亲情的温柔,就让我们用真诚的爱来温暖他们吧。世界是美好的,但愿他们被世界温柔以待。”潘幸泉在她的报道《愿被世界温柔以待》中这样写道,“我们同在一片蓝天下,但他们比我们更加懂得珍惜和感恩。他们记得那些帮助过他们的人。这些温暖抚去他们心灵的伤口,感动着他们的心灵。”
开花结果:壮大志愿队伍
高中生活一开始,潘幸泉就以出色的写作特长和组织能力,成为校广播社和宣传部的骨干力量。她笔耕不辍,创编小说、散文、广播剧本、微电影,记录身边生活,书写并传播正能量,引领校园先进文化。
在做公益的过程中,潘幸泉的综合能力和素质都得到了全面提升。每次组织爱心活动,她都精心策划,周密布置,写倡议书、主持词、讲话稿、节目单,活动后及时写活动报道和感受,第一时间刊发在晚报上。她还利用自己的写作特长,创编并排演了爱心童话剧《寻找金春花》。
八年多来,潘幸泉创办的爱心社先后带动了十几所大中小学的爱心志愿活动,爱心队伍越来越壮大,做的好事和帮助过的人越来越多。潘幸泉说,善良就像蒲公英,每个人轻轻地出一点力,它就会到处落地生根。
最近,潘幸泉应邀参加了“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石家庄市青年文学创作会”,并作为中学生代表发言,她的《用文字为人民发声》的正确文学观,得到与会领导和各地作家的一致好评。河北省文联副主席周喜俊在开幕式讲话中激动地说:“少年强则国强,以潘幸泉为代表的一批青少年小作家,以充满正能量的写作,引领着校园文学的创作方向。这是青年人才的希望,也是文学事业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