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应用策略
2019-05-08陶玉庆
陶玉庆
摘 要:顺应新课程改革的大趋势要求,我们学校尝试开展了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多种新型教学模式,旨在渗透素质教育和“以生为本”的新课改核心教育理念,转变传统“传道授业解惑”,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形式,真正尊重并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建立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式的课堂形式,促进学生自学能力、创造性思维、合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的有效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应用策略
一、科学组建小组,为有效合作奠定基础
科学的分组是顺利开展小组合作,提升合作效率的前提,在组建小组的过程中要考虑一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人数适宜。一个小组内,人数通常保持在4~6人,人太多,不仅不容易管理,而且人与人之间容易有职责重复,产生互相依赖的情况,导致学生合作参与度降低;组内异质。每个小组内的学生,应该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心理素质等多方面的原因综合评定并挑选,让组内学生能够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在性格爱好上互相补充。也正是因为组内人员的异质,可以根据学生各自的擅长分配组内职责,既能有效挖掘并发挥学生的优点,又能各司其职,提升合作质量;组间同质。两个小组间,应保持相同的等级,确保组间的竞争公平,公正。自愿原则。在确保以上几个方面都满足的情况下,尽量满足学生的自愿原则。如学习差的学生,有自己相处得比较好的优生,就可以选择入他的组。这样,他学习的热情不仅高,而且也更受管理,能确保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二、培养合作习惯,为有效合作提供保障
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组内成员拥有良好的合作习惯,不仅为有效合作提供了保障,而且还能让合作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习惯。如通过设置课前预习的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讲究的是互帮互助,学生自己若是没有学习能力,对于研讨的问题毫无见解,就无法融入合作学习中,产生无效参与,合作学习就丧失了实际的意义。如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踊跃的发言,既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又能锻炼学生的胆量。在课堂上亦能积极发言,那么在小组合作中就会畅所欲言了,就能确保学生的参与度。再如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也要注重倾听,尊重学生,当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即便他很啰嗦,速度慢,也要耐心听完,然后给予适当的评价。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在小组讨论中就会乱成“一锅粥”,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所以,教師要加强引导,让学生之间互相尊重,为顺利开展小组合作提供保障。
三、设计研讨问题,为有效合作保驾护航
在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是围绕着一个研讨问题开始的。所以,这个研讨问题的质量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设计研讨问题的时候,既要考虑教学大纲及教材内容的要求,结合教学重点,又要充分考虑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投其所好,设计出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探究动力,又能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功能,通过学生思维发展,通过分析、探讨、合作等解决的问题。设计的问题,既要有适宜性,又要具有开放性,既不能让学生一看就会,又不能让学生百思不得其解。
四、给足合作时间,为有效合作提供条件
就如课堂提问的待答时间设置一样,小组合作的时间也要巧妙地把握。不能太长,否则合作中学生会拖沓,行为懒散,合作的效率会大打折扣;不能太短,否则学生没有仔细、认真思考的时间,发言过程中,也不能确保每一位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时间。这就要求教师根据设置研讨问题的难易程度,做好时间限制。期间,教师可以参与其中,根据学生合作学习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调整时间。当学生正讨论得热火朝天的时候,教师决不能因为时间到了,就打断学生的讨论,而应该参与其中,适当点拨,避免学生在弯路上“逗留”太久,耗费时间和精力,降低小组合作的效率。当然,如果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很快就讨论出了正确的结果,且每个人都切实参与,教师也没必要一直等待设定的时间,可以提前结束,开始下一个环节。
五、全班交流评价,为有效合作锦上添花
全班交流评价是分组合作学习流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各小组间的相互展示,交流补充,各抒己见,能促使学生进一步开拓思维,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创新思维。分组合作学习要形成“组间竞争、组内合作”的良性机制,将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单向交流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我控制能力,还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的形成,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和技能的进步。
分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重要学习形式,也是促进学生会学习,学会交往的重要形式,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努力研究,使这种学习形式更完整、更合理、更有效。
参考文献:
[1]杜军若.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5.
[2]刘俊芳.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应用的意义和作用[J].学周刊,2016.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