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从理解性教与学到核心素养形成
2019-05-08郑敏
郑敏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相关教育者通过研究与实践,已取得一定成效。
【关键词】理解性;核心素养;形成策略
在以往的教学中,多数数学教师会在数学知识和解题方法理解上下大功夫,虽然这样能使学生学到一定的数学知识,但很难使学生学到有价值的数学。虽然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会到一定的发展,但并不全面。笔者一度反思自己的教学,思考如何实现学生从理解性的学到核心素养形成的学。
一、践行核心素养形成的学需奠实学生学的基石
学生学习数学,必须建立核心素养。让学生进入数学学习的最高境界,,需要费一番心思。从平时的教学实践看,践行核心素养形成的学需奠实学生学的基石。当学生能够形成概念、提出问题、产生独到见解时,学生就不是简单地理解性地学习数学,而是核心素养形成下的数学学习。因此,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独到见解。
如:在教学方程的相关问题时,不仅要让学生研究相关量之间的关系,还要让学生对所列方程进行检验。这不仅是自觉行为,还是检验学生思维深度的行为。在让学生检验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意引导学生检验出两个未知量相加是否等于指定的和,还应让学生多用自己的深度思维,通过检验两个未知量是否存在指定的数量关系等。学通过深度思考的检验过程,也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过程。为使学生自觉检验,笔者往往会提出较高的要求,旨在提高学生学习的严谨性。
二、践行核心素养形成的学需焕发学生学的活力
著名教授叶澜曾提出“让课堂焕发学生生命活力”的命题。这一命题对教育具有极大的启迪意义,数学课堂若无法换发学生的生命活力,核心素养的形成必然无从谈起。可见,若要践行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学,亟需焕发学生学的活力。为使课堂教学焕发学生的生命活力,教师在教学中应设法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交流自己独到的学习见解,以此荡起学生数学思维的涟漪。为达成此目的,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启迪学生多思维,并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利用相关情境,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因相关概念较为抽象,小学生难免会产生认知困难。因学生缺乏生活经验,虽然能够认识圆,但要解决实际问题则较为困难。那么,应如何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加深对“圆”的认知?教师可在教学时,创设如下情境:让跑步速度相等的学生围绕跑道赛跑(在同一时间内)。跑完后发现,围绕内圆跑的学生围绕比外圆的学快一点,这是为什么?当教师告诉学生,大家跑的速度一样,跑的时间也是一樣。学生便会陷入思考,大家猜测可能是圆形跑道的问题。在学生多能发现如此问题,再引导学生学习圆的周长之相关概念时,学生便会联想相关场景,积极思维,这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大有裨益。
三、践行核心素养形成的学需形成学生学的习惯
万事都必须有良好的习惯,学生学习也需要有良好的习惯。部分小学生还未养成良好的的数学学习习惯,加之思维尚不完善,在数学学习中难免会存在诸多困难。因此,教师应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打开学生的数学思维,助力其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并培养其数学核心素养。
如:在教学“轴对称的性质时”,教师可让学生进行“画点、折纸、扎孔”的操作活动。虽然学生会对此类操作比较感兴趣,但如果教师不精心组织,学生往往会兴奋有余,操作思维欠缺,即便动手操作了,也很难有更多发现,多方面的质疑自然也就无从谈起。所以,在让学生进行“画点、折纸、扎孔”的操作过程中,教师应适时提醒学生应注意哪些事项,应将精力放哪些操作和观察中。在让学生阐述自己的发现时,笔者并未忽略成绩较差学生的质疑,而是抓住他们的质疑之处,进行深度挖掘,这样既能有效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最大化地发挥实践活动的教学效应。
【参考文献】
[1]肖川.教育的使命与责任[M].岳麓书社,2007
[2]祁智.剥开教育的责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
[3]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课程改革深化[J].教育研究,1998
(贵州省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平胜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