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淮区小麦高产栽培种植技术研究

2019-05-08曹孔

农家科技 2019年2期

曹孔

摘要:小麦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不仅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还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小麦的特点是适应性强,用途比较广。为了提高小麦的总产量,实现小麦的高产稳产,有必要根据黄淮区的特点,深入研究小麦的高产栽培技术。根据黄淮区小麦的实际种植和栽培方法,可以有效地满足黄淮区小麦种植需求,为黄淮区高产小麦栽培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经验借鉴,提高黄淮区小麦的整体产量。

关键词:黄淮区;小麦高产;栽培种植技术

小麦是世界性的粮食作物,其重要性仅次于水稻。小麦适应性强,分布广泛,在作物的种植制度及种植业结构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小麦的生产可以丰富人们的生活,为轻工业提供原料。最重要的是促进中国粮食安全生产,确保粮食供应,减轻了中国人口满足粮食需求的压力。因此,小麦的生产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黄淮区是国家优质小麦产区,本文着重分析了黄淮区小麦种植过程中的一些技术要点,希望能为小麦生产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科学选种

小麦种子的质量决定了小麦的产量是否足够高。因此,小麦选种工作在小麦种植的整个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小麦品种的选择,应考虑两个方面。一方面,应分析种植场地的地理环境,确定适合种植场地种植的小麦品种。只有土壤和水满足植物小麦品种的生长条件才能在种植过程中进行增加产量。另一方面,在确定种植地点适合种植的几个小麦品种之后,应该依据小麦抗病虫害的能力、抗风能力以及最终产量等指标,选择其中质量最好的小麦品种进行种植。另外,在进行科学的选种之后,还应该进行科学的育种,对小麦的种子进行处理,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照种子的处理要求进行规范处理。

二、选地整地

小麦更适合土壤相对松散,地势平坦,排水方便的土地。地块选择后,应进行整地,主要是为了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蓄水能力,为小麦播种提供良好的墒情。在播前先对土地进行精细耕整,翻耕深度一般要在25厘米左右,同时要进行秸秆还田,把上茬作物的秸秆粉碎直接还于土壤中,这样能提高土壤肥力,而且通过翻耕,能打破犁底层,使土壤变得通透、疏松。翻耕后要进行耙细,把土壤中的大土块都弄碎,然后再整平、踏实,使土壤上松下实,这样能够蓄水保墒,利于小麦的生长。

三、适时播种

在小麦高产栽培技术中,适时播种是关键之一,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准备工作。首先,为了提高种子的吸水能力,应该在晴朗的天气对小麦种子进行晾晒,时间大概为两到三天;其次,为了提高小麦栽培的高产量并考虑种子的存活率,将种子干燥之后,对于干瘪,损坏的种子予以剔除,保留完整且没有病虫害的小麦种子。当对小麦种子进行筛选完毕后,就应该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播种,一般来说,应该选择16-17.5℃的温度范围内对小麦进行播种,此时土壤中温度适宜且均匀,便于热量可以有效利用,对提高小麦的出芽率以及成活率有很好的效果。淮北地区的小麦种植面积非常广,在经过多年的种植后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播种时间方面符合淮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决定。淮北地区的中北部则比较适合种植弱冬性的小麦品种,可在每年的9月下旬~10月中旬进行播种,半冬性的小麦品种与春性小麦品种则可选择在每年的10月20日~30日播种;淮北地区北部与南部的小麦播种时间则需要比中北部地区的播种时间推迟或前移3~5天左右,其中弱冬性小麦品种可在10月上旬播种,半冬性与春性小麦品种则最好在每年的10月下旬~11月上旬播种。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小麦播种时,小麦之间的距离非常重要,如果距离过近,则会引起小麦之间互相争夺生长资源,最终导致减产,而若距离过大,则会导致土地、阳光的资源的浪费,因此,在小麦的种植密度上应该充分发挥边际效应,提高单位面积田的小麦产量。

四、田间管理及病虫草害防治

小麦的田间管理包括前期田间管理、中期田间管理和后期田间管理。

1.前期田间管理。此期的田间管理措施主要有:(1)查苗补种。麦苗出土后,要及时查苗,发现缺苗应立即用浸泡过的种子补种。对播后遇雨板结的麦田,应及时耙地,破除板结,以利于出苗。(2)防治病虫。较早播种的麦田,灰飞虱、蚜虫等虫害常发生严重,除危害麦苗以外,还易引起病毒病的蔓延,应及时防治。(3)施好分蘖肥。对抢墒播种、基肥不足的麦田,于三叶期追分蘖肥,浇盘根肥。追肥量和浇水量均不宜太大。浇水后要及时中耕松土,防止土壤板结。(4)适时冬灌。(5)施好返青肥。对冬前群体适宜的壮苗或偏旺苗,在冬前肥水充足的情况下,返青期应以控制春季分蘖为主,不追肥,不浇水。对基肥不足又未施冬肥的弱苗,应早施返青肥;墒肥均缺时,应及时追肥浇水。(6)镇压。在表土较干或播种后镇压不实的情况下,于三叶期或分蘖期进行镇压,有提墒、促根、增蘖和壮苗的作用。但在土壤过湿时不宜采用镇压,以免造成土壤板结,不利于麦苗生长。(7)中耕除草。对生长过旺的麦苗可以进行深中耕,切断部分根系,抑制地上部生长,减少分蘖,壮秆防倒。

2.中期田间管理

(1)追肥浇水。(2)旺苗控制技术。在返青期对旺苗和壮苗除控制水肥外,还可以采取镇压、化控等措施。返青期压麦,可以使主茎和大分蘖生长受到暂时的抑制,基部节间粗壮,缩短,株高降低,还可以加速分蘖两极分化,成穗整齐,有明显的抗倒增产的效果。压麦要在分蘖高峰过后,节间未拔出地面时进行。

3.后期田间管理

(1)澆水。小麦开花期间是新陈代谢最旺盛的时期,日耗水量增多,对缺水反应敏感。开花后的子粒形成期对水分要求较多,缺水会导致子粒退化。此期土壤水分应保持田间持水量的75%左右。因此,土壤干旱时应浇一次抽穗扬花水。小麦进入灌浆以后,适时浇好灌浆水,有利于防止根系衰老,达到以水养根,以根保叶,以叶促粒的目的。后期浇水应根据天气的变化,防止浇后遇风雨倒伏。(2)根外追肥。小麦后期还需要一定数量的氮素和少量的磷素营养。对有脱肥现象的麦田,可于抽穗开花期喷施1%~2%的尿素液或2%~3%的过磷酸钙浸出液;有贪青晚熟的麦田,可喷0.2%的磷酸二氢钾溶液,以加速养分向子粒中运转,提高灌浆速度。(3)防治病虫。赤霉病、白粉病、蚜虫、吸浆虫等是小麦后期常发生的病虫害,对于粒重和品质影响很大,应及时防治。

五、适时收获

掌握收获的最佳时机也是小麦高产栽培的重点,因为一旦错过了最佳收获时间,小麦产量可能因天气等各种原因而减少,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一般来说,小麦的产量达到最大的时机为小麦的蜡熟期,此时,小麦含水量极为适宜,同时小麦的干物质积累也达到了最高水平,在这个时机对小麦进行及时的收获工作就可以保证小麦产量的最大化。

总之,小麦种植的各个阶段对提高小麦产量极为重要。只有严格控制小麦的所有生长阶段,解决小麦生长面临的所有问题,才能实现小麦高产。因此,对小麦生长的各个阶段都应对高产小麦进行深入研究。只有不断提高小麦生产的各个方面,才能提高我区小麦的总产量。

参考文献:

[1]马顺航.小麦超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初探[J].农家参谋种亚大观,2013(9).32.

[2]朱凤玲.浅析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4(4).198.

[3]陈兴庆,范飞.小麦田间管理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3(0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