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新时代中学地理教育新定位及实现途径
2019-05-08刘玉婷
刘玉婷
【摘 要】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新时代的中学地理教育要有新的定位。中学地理教育在培养学生具有爱国主义、全球观、大局观及环保意识等方面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可以通过教材讲授、课外实践教育、社会热点教育等途径实现学生的格局观的培养塑造。
【关键词】地理;定位;格局观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地理根植于生活,这是地理科学的独特优势。
中学地理教学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方面有其独特作用。新时代,中学地理教育应该突出时代特性,充分挖掘教学价值,全面培养和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全球观、大局观和环保意识。
一、传统地理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格局教育不够重视
视野决定格局,格局成就人生。看待问题的角度、处理事情的方式及责任担当是一个人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的形成与格局观的培养有重要的关系。具体到中学学科来说,大部分人认为语文、政治、历史等学科与格局教育的关系更加密切,但往往忽视了地理学科在这方面的独特作用。传统的地理教育可能会涉及一些爱国主义教育,但普遍不太重视培养学生具有全球观、大局观及环保意识,这样既不利于学生真正认识地理学科的价值,也不利于将他们培养成优秀的综合性人才。
(二)没有凸显地理学的实用价值
传统的地理教学脱离生活实际,使学生认为学习地理没有什么用处。实际上,在社会生活中,地理知识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地理学在社会和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衣食住行离不开地理学,发展建设离不开地理学,国界谈判、军事外交、国防建设也离不开地理学,地理学正在逐步成为生活的地理学。通过对地理的学习,使学生深深感觉到地理知识就在身边,认识到地理知识对自己有重要意义,是一门很有用处的学科,从而体现地理学科的真正价值,使学生改变地理无用论的观念。
(三)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不高
目前,大部分中学生认为地理学科不如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等有用和重要,导致了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不高。针对这种情况,必须要对地理教育进行重新定位,让学生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产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欲望,增强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新时代地理教育的新定位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作为教育工作者,要通过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这是时代的要求。地理教育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明确地理教育的新定位,突出培养学生的格局观,积极培育符合国家需要和社会发展的人才。
(一)培养具有爱国主义的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核心,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考虑到地理学科的特点,地理教育对学生爱国情感的培养具有独到之处。地理教学是通过培养学生对自己国家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认识与理解,使爱国情感的培养具体化。地理课本中,涉及到丰富多彩的中国国情的内容,要有机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和国情国策教育。在介绍其他国家时,可以通过比较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甚至学生们自己家乡与其他地区之间的差异,教育学生认识这些差异,让他们通过分析差异形成的原因,反省不足,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力争今后能为国家和民族的振兴贡献力量。
(二)培养具有全球观和大局观的人才
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由于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原本遥不可及的世界已发展成为“地球村”,使得地区、国家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也愈加激烈。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只有具备全球视野和大局观念的人,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地理学是一门综合交叉性学科,站在世界地图前面,国与国之间的边界和位置、海洋和陆地的联系给人整体、宏观的感受,所培养出的人才也应更具有宏观思维、全球观念。新时代,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最终要使之为社会所用,为国家所用。在全球化浪潮中,地理科学更应该教导学生把握大局,深化竞争合作意识,审时度势的智慧,奋勇当先的魄力面对各种挑战,以宽广宏大的胸怀和高瞻远瞩的眼光为祖国的发展开辟道路。
(三)培养具有环保意识的人才
目前,我国环保问题日益突出,空气污染、水污染、食品安全严重危害到人民的生命健康。我國经济经过多年的高速增长,已经不能再通过破坏环境来实现发展。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必须要进行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量,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十九大报告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污染防治已经被列为国家三大攻坚战之一,如何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培养环保意识,已经成为新时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保护教育渗透在各个学科中,而地理与环境教育的关系可以说是最为密切的。在地理教学中,要通过案例设计和课外教学等,有意识地向学生讲授环保知识,比如:全球气候变化、污染物排放、雾霾等知识,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增强保护环境的责任。
三、实现新时代地理教育的途径
(一)通过教材讲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地理教材是地理理论的主要资料,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内容提出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问题,把生活融入到教学中,提高学生对地理、对生活的热爱。例如:晚上看到的星星比太阳大还是比太阳小?现在我们可以品尝到很多反季节的和来自域外的蔬菜瓜果等农产品,这得益于农业区位的什么条件?什么时候弯弯的月亮挂在黄昏的树梢,什么时候半个月亮在黄昏的正南天空,发生月食时是怎样的月相?通过这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日常问题的能力。
(二)通过课外实践教育培养学生的格局观
课本教学不能替代课外实践教育。地理课程具有实践性,人类对地理环境的正确认识来自于实践,并通过实践加以应用。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主要形式,课外活动能巩固课堂学到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身临其境地感受,扩大学生知识领域,提高学习兴趣。开展地理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门到社会,到外面的实际环境去活动,使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学习中增长才干,增强学生地理实践的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新时代,要有目的地将地理教学与培养爱国主义、环保意识等结合起来,比如可以安排学生参观工业园区的布局,向学生讲解废水、废气的排放要求;到大江、大河、大山旅游参观,领略江山美如画的景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通过引入社会热点培养学生的格局观
教材内容有滞后性,必须与社会热点问题结合起来讲授地理知识,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格局观。地理老师要善于借助报刊、网络、电视新闻等大众传媒工具捕捉与地理学科相关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在备课授课中,大胆应用社会出现的热点问题,及时将相关的地理信息融入课堂中,有效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针对性强的地理教学活动,拉近教材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为地理教学增添新的活力。比如2018年底的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把它与教材内容有机整合,引导学生培养对国家取得伟大成就的自豪感,激发爱国主义情怀;讲授京津唐工业区时,可以结合北京等地冬天雾霾严重的情况,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针对印尼大地震和海啸的大灾难,引导学生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论分析发生地震的原因,讨论它造成伤亡人数多的自然和人为原因,提出抗震减灾和自我保护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10
[2]鲁海凤.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初探[J].青海教育,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