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外合作办学高职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

2019-05-08缪锦瑞

文教资料 2019年7期
关键词:跨文化能力中外合作办学高职教育

缪锦瑞

摘    要: 本文以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中澳国际酒店管理学院为例,探讨高职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下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和提升,通过对Guo-Ming Chen的跨文化能力测量有效量表的改编适应澳大利亚文化测量(原Chen的跨文化能力测量表主要用于测试中美跨文化能力),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测试中澳国际酒店管理学院99名大一学生跨文化能力的情况,揭示跨文化能力培养路径中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并提出策略,为今后加强中外合作办学,尤其是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下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决策提供科學依据。

关键词: 跨文化能力    中外合作办学    中澳合作    高职教育

1.研究背景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综合国力在全球舞台上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受瞩目。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统筹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等国家战略的提出,对国内高校加快国际化进程提出了发展要求,这无形中对中外合作办学提出了新要求。如何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提高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下大学生的跨文化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国际竞争力已刻不容缓。纵观国内外学者对跨文化能力的研究,发现他们的研究对象大都集中在一些国家重点高校的外语教学和国际化人才培养上。对高职院校跨文化能力的研究较少,涉及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的研究更是匮乏。同时这些研究对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下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并没有提供实质性的参考,不能真正解决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大学生跨文化能力欠缺的实际问题。

2.跨文化能力研究现状

近几十年来,对于跨文化能力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已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他们从构成要素、培养模式等多方面进行了研究,衍生出许多概念,例如:跨文化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跨国能力,国际能力,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敏感度,等等。对于跨文化能力的组成,西方学术界普遍认可将跨文化能力划分成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层面,并以“得体性”和“有效性”作为要素评价跨文化能力。

国内学者对跨文化能力的研究前期照搬西方学者的研究观点,近几年提出了基于全球化视角的非西方为中心的研究理论。杨盈、庄恩平(2007)认为跨文化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同一个概念,并重新构建了一个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用于外语教学[1]。他们解析跨文化交际能力四要素是全球意识、知识、交际实践和文化调适。许力生(2011)则反对现下大部分学者将跨文化能力按照西方文化构建要素,他认为这是特定文化的表现,并不是跨文化的,缺少非西方角度的研究,不具有普适性[2]。孙有中(2017)综合学术界对跨文化能力的定义,认为其核心内涵包括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能得体和有效地进行沟通等五个方面[3]。

笔者较为赞同彭仁忠、吴卫平二位学者结合中西方对跨文化能力内涵的不同解释,重新定义:跨文化能力是人们在跨文化环境下,利用跨文化意识、态度、本国文化知识、外国文化知识等内部特性,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恰当而有效的交际[4]。

3.中澳国际酒店管理学院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现状分析:主要影响因素和存在问题

3.1跨文化能力测试量表

选用国际上比较受认可的跨文化能力测试量表(Guo-Ming Chen, Priscilla Young)[5],结合中澳国际酒店管理学院的实际情况,请澳大利亚跨文化交流方面的专家经过相应地优化和修改之后,用于评估中澳国际酒店管理学院大学生的跨文化能力。从INTERCULTURAL AWARENESS INSTRUMENT(跨文化意识),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SCALE(跨文化敏感度)和INTERCULTURAL ADROITNESS SCALE(跨文化熟悉度)三个维度,评估大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再辅以访谈的形式,收集相应的数据,进行分析。

Guo-Ming Chen的测量表分A、B、C三个部分,A表测量的是INTERCULTURAL AWARENESS INSTRUMENT(跨文化意识),B表测量的是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SCALE(跨文化敏感度),C表测量的是INTERCULTURAL ADROITNESS SCALE(跨文化熟悉度)。A表和C表都为20题,B表为24题,一共64道测量题,全部为英文题目。计算分值为1到5,分值的大小代表同意的程度,1代表强烈不同意,5代表强烈同意,以此类推。

受试者情况说明:

· 个人家庭信息由班主任提供(中澳合作专业学生生源地全部来自浙江省内,由于中澳合作专业学费较普通专业昂贵,学生家庭条件相对其他专业要好,大多数家庭是小康及以上水平);

· 中澳国际酒店管理学院大一学生(已经完成一学年的课程,同年9月即升为大二学生);

· 专业为酒店管理(中澳合作)、西餐工艺(中澳合作);

· 已经学习的相关课程包括:大学英语、英语听说、跨文化交流等课程。

笔者于2018年7月初,通过随堂发放测试表,并采取当堂讲解测量表题目的方式,收集测量表纸版数据。一共发放120份测量表,回收99份有效测量表,其中男生受试表为33份,女生受试表66份。回收的纸版数据,采用SPSS21.0数据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分析结果详见表1。

表1    报告

由表1可以看出,中澳国际酒店管理学院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大致情况。男生总体上跨文化能力水平比女生略高。但各个项目得分高低不同,男生在A、B、C三个项目上标准差分别为5.014、5.394和5.447,说明其在跨文化熟悉度项目上差距最大,跨文化意识项目上差距最小;女生在A、B、C三个项目上标准差分别为6.424、5.719和5.804,说明其在跨文化意识项目上差异最大,在跨文化敏感度项目上差距最小。男女生在跨文化能力三个维度的高低明显不同。

表2

*选项说明

由表2可以清楚地看到,男女生在各子项目下最高分和最低分的单项分布是完全不同的。在跨文化意识项目中,男生认同澳大利亚人是行动派,不认同他们的生活基本上是悲观消极的;女生则认同澳大利亚人的生活基本上是悲观消极的,不认同他们在家庭角色上很开放、很开明。跨文化敏感度项目中,男生认为他们尊重不同文化的价值观,不会避免和文化显著不同的人交往;女生十分确信自己在跨文化交际,不认同其他文化的人的思想是狭隘的。在跨文化熟悉度项目中,男生表示自己会对不同文化的人表示尊重,并且在交往中不会害怕表达自己的观点;女生则表示自己会对不同文化的人的意见表示尊重,并认同发现不同文化的人和自己很相似这点是比较容易的。除了上述较大的差异之外,在跨文化意识项目中,我们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女生得分最高的选项是男生得分最低的选项。也就是说,在男女生的跨文化意识里,某些观念是截然相反的。

3.2个人访谈

测量表之后,笔者从测接受测量表测试的99名学生中随机抽取了3位中澳国际酒店管理学院的学生进行访谈。每位学生的访谈时间约为30分钟。

学生接受访谈内容节选一:

我觉得自己对本国的文化知识,例如:风土人情、传统文化、社会核心价值观等都比较了解。但是对外国的文化知识,了解很少,课堂上老师也有讲一点。澳大利亚和其他国家听起来差不多。跨文化课程的老师主要讲staff的环境不同。

节选二:

我觉得和外国人交流语言上是有问题的,但是因为我个人信仰的问题,我挺愿意和他们一起交流。在校园里遇到澳大利亚的外教,我也愿意上前和他们交谈。如果和他们交流时候产生误解,我就会回去想一下,然后微信联系他,和他说清楚。

节选三:

我很羡慕澳大利亚人的生活方式。我之前在B站看一个在悉尼生活的博主的视频,他们的生活节奏很慢,生活好像很精致,不会像我们这里节奏这么快,一直忙碌。

节选四:

我比较羡慕他们澳大利亚很重视和尊重个人的想法。我们中国人比较含蓄,又不习惯说出口。而且他们国外好像没有那么多压力,像我们还有升学压力、工作压力。

节选五:

我的朋友在澳大利亚的悉尼留学。我听到他讲很多事情,他好像过得不开心。再加上之前看到有澳洲反华的新闻报道。

节选六:

对澳大利亚的了解主要是通过媒体,例如:微信、网站,还有从那些在外留学的同学那里听说。反而不是从老师那里听说,老师他们来中国,都在忙着了解中国。而且他们大多数就是讲书里的东西。

由访谈可以看出,受访的学生普遍对澳大利亚不太了解,认为澳大利亚和英美等其他国家差不多。他们都比较愿意与外国人交流和沟通,但对自己的语言水平不是很自信。一旦与外国人交流产生误解或是问题时,更愿意用“中国式”的方式私下解决,而不是运用跨文化知识解决。此外,在访谈中,我们还注意到,学生一直反复提到课堂上很少能获取澳大利亚基本的文化知识,对澳方的了解是他们通过现在各种新媒体或者归国的留学生那里得知的。从这些媒体、新闻报道中获取的信息,学生采取的态度基本上是囫囵接受,并不会对得到的信息进行筛选、比较和分析。

4.提升中澳国际酒店管理学院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对策

结合测量表和个人访谈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中澳国际酒店管理学院大学生跨文化能主要影響因素,应该是多方面的,如大学生的外语能力、家庭背景、学校教育、时下快速发展且又信息爆炸的新媒体等。其中,男女在跨文化能力上存在显著差异,应引起教师的重视。

笔者对比现有高校跨文化能力培养情况,针对中澳国际酒店管理学院跨文化能力的影响因素和存在问题进行研究,对其在师资力量、课程设置、校园环境、课余活动安排、文化体验、实践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措施和策略。

4.1师资方面

除了三分之一的课程由澳方教师完成外,中方教师需改变以往的教授模式,不仅在外语教学中融入澳大利亚国家的文化知识,其他科目教师也应承担起跨文化能力培养的任务,让学生了解更多澳大利亚的国情、澳大利亚人的价值观、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等。

中方教师可利用寒暑假赴澳大利亚进行研修,除去派遣专业教师学习专业知识外,也应适当派遣其他课程的教师深入体验澳方的衣食住行,掌握澳方基本国情和核心价值观念,不断增加其外国文化知识储备,探索更多可融跨文化知识的教学方法。

4.2课程设置方面

除跨文化能力课程外,补充两三门有关澳大利亚文化知识的公选课。例如:外国生存课堂(讲述在澳大利亚的衣食住行等),外文写作课堂(教授如何礼貌书写外文邮件、外文简历等)、中澳文化对比等课程。在校实训课程应模拟澳方酒店真实场景,并进行对比讲解,分析中澳酒店文化实际差异。寒暑假期间,提供更多的澳方与中方跨文化交流的机会。例如:暑期社会实践、夏令营、交换生等。

4.3校园文化营造方面

定期开设澳大利亚文化周或文化月活动,通过举办澳大利亚主题展览、澳大利亚体育节、美食节、文化展览等丰富的活动,让中澳合作的学生能够有机会了解更多澳方的风土人情、社会国情、价值观、宗教信仰,等等。

4.4性别教学

Gender study(性别学)在国外已经是成熟的学科,拥有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将性别学运用到教学中,也不是稀奇事。由中澳国际酒店管理学院学生跨文化能力测量表的结果可以看出,男女的跨文化能力子项目的得分存在较大差异,需要提高的地方也不尽相同。教师应当重视性别差异,因男女差异教学,因材施教。

5.结语

通过此次的研究,发现中澳国际酒店管理学院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相对较弱,主要表现在澳方文化知识明显储备不够,外语水平较低,不能很好地解决跨文化交流中出现的误解和问题等。为了提高大学生跨文化能力,我们还需从师资力量、课程设置、校园环境、课余活动安排、文化体验、实践等方面做出努力,希望通过此次探讨,可以为高职院校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提供些许参考,尤其是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下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此次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调研的学生都是大一学生,在校才两个学期,才上了三分之一的课程,接触的跨文化课程比较少,对澳方的了解还不深入。后续可以进行纵向追踪,在学生大二、大三的时候进行回访调研,对比分析,得出更加全面的数据。

参考文献:

[1]杨盈,庄恩平.构建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J].外语界,2007(121):13-43.

[2]许力生.跨文化能力构建再认识[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41(3):132-139.

[3]孙有中.走向跨文化教育:孙有中教授和Janet Bennett博士学术对话[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7(293):1-8.

[4]彭仁忠,吴卫平.“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大学生跨文化能力发展分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183-188.

[5]Guo-Ming Chen and Priscilla You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J].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2012(7):175-188.

课题成果:2018年高职教育研究专项院级课题。

猜你喜欢

跨文化能力中外合作办学高职教育
产业与教育交互下的“中外合作办学”服装人才培养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