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茶道精神对教师学习的启示

2019-05-08张健

文教资料 2019年7期
关键词:茶道精神教师

张健

摘    要: 学习是人类认识外部世界、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人才的重要职责,因此,教师学习显得尤为重要。中国茶道精神包括“和”“静”“怡”“真”四方面内容,是中华民族生活经验的积累与精神的升华,对教师学习策略有非常好的启发与借鉴意义。

关键词: 茶道精神    教师学习

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属于东方文化。茶道一般指的是烹茶、品茶和赏茶的艺术,包括饮茶中的修身养性之道。中国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中国文化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

1.中国茶道精神概述

1.1中国茶道的概述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神龙氏时期,《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茶最开始作为药物使用,可以解毒。对茶道有据可查的记载时间,我们一般认为是在唐朝。唐代《封氏见闻记》中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唐朝茶圣陆羽所著的《茶经》,作为中国乃至全世界最早、最全面介绍茶的专著,奠定了中国茶道的基础。随着时代的变迁,茶道已经慢慢演变成为一种接待宾客、祭祀、交友、修身养性的礼仪形式。

1.2中国茶道精神的内涵

茶作为一种可见的物质,表现形态各不相同;茶作为一种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茶道具有与之相对应的精神文化内涵,我们称之为茶道精神。中国茶道精神是与中国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相一致的。

综合而言,中国茶道精神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内容。

1.2.1和

“和”是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和”的思想最初来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意思是世界上的万物都是由阴阳这两种要素组成的,阴阳协调,保合大和之元气,以利万物。儒家学派之后根据“中庸之道”,认为“和”就是“中和”,意指为人处世恰到好处,不偏不倚。中国茶道精神中的“和”,“实际上是一种状态,是一种融合,同时是一种关系的平衡”[1]。“和”的思想不仅有恰到好处之意,还有协调、共生与和谐等意思。

1.2.2静

“静”是中国茶道修行的必由之路。静者,没有声音,安详,娴雅。“从茶艺表演中的备具、温茶、赏茶乃至品茶一系列的动作都透露着安静祥和”[2]。静心能够思辨,静则养神,宁静则致远。通过静,才能修身养性,追求自我完善。

1.2.3怡

“怡”是中国茶道修行过程中的感受。饮茶是一件雅俗共赏的乐事,没有固定形式,亦没有繁文缛节,不论你的身份地位高低、贫穷富贵、文化取向,都能通过饮茶达到生津止渴、放松性情、延年益寿之效果。怡者,和悦,愉快,使人身心感官愉快。怡不仅包括茶道过程中感官的直接的愉悦之感,而且包括精神升华的怡神悦志。

1.2.4真

“真”是中国茶道精神的最终追求。真者,与客观事实相符,不假,本性,本原。中国茶道中的茶最好是真茶、真味、真香,环境最好是真物、真景,器皿最好是真木、真瓷、真竹、真陶,插花最好是真花,这是追求物的真。在茶道过程中要求饮者真情实意,情感真真切切,心灵真实放松,对茶道追求修身养性。

2.当前教师学习存在的问题

2.1主动学习动力不足

部分教师学习动力不足,这是教师群体中普遍存在的现象。部分教师学习处在被动的状态,上面要检查了,突击学习;要考试了,没办法了,“临阵磨枪,不快也光”。学習在某种程度上是外界力量推动,部分教师缺乏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动力。

2.2学习心态浮躁

学习心态浮躁是指学习急躁,不沉稳。在现实生活当中,一些教师学习心态浮躁。有些人不求甚解,得过且过;有些人照搬照抄,全盘接受;有些人满足现状,不求进取;有些人急于求成,挖空心思。到头来却发现,学习浅尝辄止,效果不甚理想。

2.3学习缺乏合作

教师合作学习是指教师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师的交往能力、创新精神和业务素养。但是,长期以来,一些教师由于合作意识淡薄、教师之间竞争的存在、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缺乏有效的奖励机制等原因,教师学习普遍缺乏合作。由于缺少合作、沟通和交流,一些教师学习的主动性、创新性和积极性在日复一日的重复工作中逐渐消失。

2.4学习功利化取向明显

一些教师学习功利化取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在中国高考制度的背景下,学生考上好的大学和好的专业,对个人的发展影响较大,在应试背景下,一些学校评价教师的一个很重要指标是所教学生的成绩。教出的学生成绩好,教师就是好教师,反之,则是差教师。因此,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学习的内容应试化倾向明显;其次,教师属于专业技术人员,工资待遇和职称挂钩,职称越高,收入越高。于是,职称要求评什么,我就学什么,职称要求怎么评,我就怎么学;再次,部分学校和老师会受到上级部门的检查,教师学习就是为了应付检查。综上所述,一些教师学习功利化取向明显。

2.5旧的思想观念难以改变

2001年我国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出台,2015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出台。这一系列的文件出台,就是要改革以往的教育理念与模式,摒弃应试教育,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化,教育改革依然困难重重。特别是在高考制度没有彻底改变的背景下,部分学校和老师旧的思想观念难以改变,依然实行应试教育。

3.基于中国茶道精神理念下的教师学习策略

3.1要热爱教师职业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讲的就是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对教师职业感兴趣,热爱它,就会对学习相应的知识感兴趣,有学习的动力,学习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中国茶道讲究“真”,要求就是真情实感,真心付出,当你全身心投入你所热爱的事业的时候,灵感就会不断迸发,工作就会激情满满。正如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所说:“我不知道这个世界将来怎么看我,对我而言,我只像海滩边玩耍的男孩,偶然间发现了一粒比较圆的石头,和一粒比较漂亮的贝壳,就觉得很愉快,但是在我前面,尚未被发现的石头、贝壳仍然多如大海。”

3.2教师要有“立德树人”的志向

唐代陆羽在《茶经》中提出:“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这一说法被认为是“茶德”的开篇。茶最适合那些“至道”的贤德之人。“精行”是指行事,茶人要按照社会道德规范行事。“俭德”是指立德,茶人要时刻恪守传统道德的精神。

教师要有“立德树人”的志向。“立德”就是确立高尚的品德,“树人”就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对教师的要求,这是与茶德的要求一致的。

3.3学习应该耐得住清苦

教师本是一个清苦的职业,如同大自然中的茶树。茶原本生长在大森林之下,没有树高,没有花香,不抛头露面,守得住清苦,耐得住寂寞。中国茶道精神讲究“静”,茶道通过茶事活动,营造出安静的气氛,进而使人获得宁静和空灵的心境,当茶的香气和味道慢慢浸润你的身体的时候,身体和精神将会慢慢得到放松和升华。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我们生活在一个知识爆炸性发展的时代,以前常说的“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需要一桶水的观念”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需要有一条源源不断的河流。

教师学习需要静下心来,宁静致远,心静智达。教师要抛开物欲的干扰,像茶道一样,静下心来,意念集中,聚精会神,摒弃杂念,耐得住孤单与寂寞,学习才会有所收获。

教师学习需要持之以恒,学习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因此,终身学习是教师发展的必由之路。

3.4教师学习要追求“真”

中国茶道精神追求“真”,在教师学习中也要追求“真”。真情实感,真心付出,回归学习的本真。实际上,每一个人都有学习的本能,天生就是好奇的、喜欢探索未知世界的,只有这样人类才能生存与发展,社会才会进步。“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这是人类发展过程中自然选择的结果。然而,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教育不当或环境不好,让一些人害怕学习、逃避学习。这都不是本真的状态。探索未知的世界、不断地追求真理、不断地自我完善,是教师学习的本真。

3.5教师学习要经常反思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这是《礼记·学记》里的经典名言,它强调教师教学过程中反思的重要性。曾子曾说:“吾日三省吾身。”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只有通过反思,才能不断改正错误,不断完善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总结经验,不断进步。如何反思,这需要教师静下心来,认真检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与不恰当的思想与行为做斗争,最终形成正确的思想和行为。这与中国茶道精神中的“静”不谋而合。

3.6追寻和谐共生的学习理念

在自然界里,许多生物都是以种群的方式生存与发展,種群是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同种生物的集合体。通过种群彼此之间的相互协调、适应,会形成一种动态的平衡,种群以此获得生存和发展。这是一种和谐共生的现象。

教师学习同样需要和谐共生的环境。教师和谐共生的学习理念,与中国茶道精神中的“和”的思想具有相通之处。教师并不是一个孤立无援的个体,而应该在一个教师群体中,相互沟通、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和发展。

和谐共生的教师学习理念,有利于形成良好、和谐的教师学习群体,有利于共同学习、共享资源、相互促进与和谐共生发展。

3.7享受学习的过程

中国茶道精神中的“怡”指的是茶道能给品茗者快乐和愉悦。同样,教师学习的过程也能体验到这种快乐和愉悦。当教师把教育事业当成一生追求、为之奋斗的梦想时,当教师把学习当成一种自我实现和责任担当时,当教师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宝贝时,教师的一生就像是在画一幅精美的艺术品。学习让你充满灵感,学习就是你手中的画笔,一点一线,美丽的图案会优雅地展现在你的画作上。这时候的教师,是用生命在画画,是用信仰在画画,是用灵魂在画画。你的工作不仅仅是一种付出,更多的是一种怡然自得的享受。

4.结语

中国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是中国茶文化的灵魂,是指导各种茶文化活动的基本原则。中国茶道精神博大精深,“和”“静”“怡”“真”的思想是千百年来中国茶人的经验和思想的高度概括和总结。中国茶道精神与教师的学习许多地方有相通之处,对教师学习有较高的理论与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燕燕.儒家的“中和”哲学与茶道精神[J].福建茶叶,2017(1):385-386.

[2]李慧艳.从《茶的故事》看茶文化的对外译介[J].福建茶叶,2017(8):400-401.

[3]刘建新.试论教师学习的问题行为[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6(6):3-6.

基金项目:1.贵州省一流师资团队建设项目《小学教育专业教学团队》(黔教高发〔2017〕158号);2.贵州省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实验课题《教育改革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2012B308)。

猜你喜欢

茶道精神教师
体验茶道魅力
虎虎生威见精神
最美教师
论新时代中国茶道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茶道人生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拿出精神
《茶道六百年》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