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贡献的区域差异性

2019-05-08周才云刘芳妤金倩

文教资料 2019年7期
关键词:贡献经济发展

周才云 刘芳妤 金倩

摘    要: 高校科技创新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器。本文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2002年—2016年我国各区域高校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贡献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四大地区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支持效率是存在差异的,并且从科技经费支出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看,西部地区最高;從研究与发展人员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看,东部地区最高。

关键词: 高校科技创新    经济发展    贡献    区域差异性

一、文献综述

在科技部公布的2017年度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名单中,全国共有323人入选,其中有190位来自高校,占比达58.8%。可以说,高校已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主力军。自2006年2月《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颁布实施以来,引发了国内学者对高科技创新问题的关注。

刘桂云和姚本先(2007)借鉴国内外大学学科建设方面成功的经验,论述了加强科技创新工作促进高校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及措施。梁燕等人(2010)建立了一套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评价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促进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参考依据。翟天任和李源(2014)认为高校是人才、信息、知识、技术、设施等创新要素的集聚地,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中坚。在全球化背景下,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在全球化科技合作背景下具有的作用不可忽视,高校必须依据全球化科研合作的背景要求建立适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孟明锐(2017)强调在新时期应当不断丰富和创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政府、企业与高校应当紧密合作,协同创新,推进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多学科交叉融合,丰富高校科技研发的融资路径,以此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朱箭容和王子敏(2018)认为,随着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步入发展第三阶段,我们需要把握从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回归的理念之维、从自由探索导向向市场需求导向转变的方法之维、从单向鼓励向系统规范演变的制度之维等三个改革维度,进一步强化政府顶层设计、完善体制机制建设,推进高校强化创新动力,完善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形成符合创新驱动战略要求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研究现状表明,学术界关于高校科技创新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在研究对象上,上述研究大都停留在全国整体分析层面,基本没有涉及对各地区高校科技创新进行研究。此外,在研究方法上,大多采用定性方法,较少采用定量方法进行实证研究。

二、高校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贡献区域差异性的实证分析

1.模型设定

在模型设计中,笔者借鉴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选取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作为经济发展指标,高校研究与发展的经费支出作为资本变量指标,将研究与发展全时人员作为劳动的变量指标,构建如下模型:

GDP=α+β(EST)+β(RDS)+μ(1)

其中,i=1,2,3,…,N,代表截面个体,表示31个省、市、自治区;t=1,2,…,15,代表2002—2016年。其中,α是常数,β、β为各变量系数,μ为随机误差项,GDP作为因变量代表经济发展指标,EST代表科技经费支出,RDS表示研究与发展人员。

2.变量和数据说明

(1)国内生产总值(GDP)。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主要是整体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这里我们选取地区整体的国内生产总值,数据未作任何处理,用GDP表示。

(2)科技经费支出(EST)。研究与发展(R&D)活动是知识增长的核心要素和创新的源泉,科技经费支出(Expenditure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是关系到高校科技创新好坏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本文将它作为第一个自变量指标,数据未作任何处理,用EST表示,具体数值见图1。

(3)研究与发展人员(RDS)。研究与发展人员(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taff)是指从事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的人员。在我国高等学校中常称“科研人员”,包括从事此类活动的教师和其他技术职务系列的人员,以及为研究与发展服务的辅助人员和管理人员,数据未作任何处理,用RDF表示。

本文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3—2017)、《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2002—2016)及相关统计网站。

3.面板回归分析

面板数据的回归模型有两种:一种是固定效应模型,另一种是随机效应模型。若非观测效应对应的因素与解释变量相关,则为固定效应模型;反之,则为随机效应模型。本文选取我国各区域2002年—2016年样本数据进行研究,并且非观测效应对应的因素与解释变量相关,故宜选择固定效应模型。依据上述数据,我们使用EViews6.0软件,得出如下面板回归检验结果:

表1的面板数据回归结果显示,(1)从EST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来看,西部地区最高(0.008006),接下来依次是中部地区(0.007038)、东北地区(0.003814)、东部地区(0.003345)。(2)从RDS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看,东部地区最高(1.338369),接下来依次是中部地区(0.376487)、东北地区(0.215823)、西部地区(-0.603322)。由此可见,四大地区高校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支持效率是存在差异的。东部地区经费投入最高,但给予经济发展的效率却最低,因此需要进一步提高科技经费使用效率,不要过于盲目追求经费投入数量。从科技人员投入情况看,西部地区给经济发展带来的是负增长,可能的原因是西部地区高校目前科技人员供应不足,与现有科技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相匹配。

三、结论与启示

本文通过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2002年—2016年我国各区域高校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贡献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的高校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支持效率是存在显著差异的,并且各地区高校科技经费投入和科技人员投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表现有所不同。因此,我国在科技创新政策路径规划中,应该充分结合各区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进一步提高科研经费的监管和使用效率,强化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科技人才培育和输送机制,最终不断提高我国高校科技创新的整体实力。

参考文献:

[1]刘桂云,姚本先.论科技创新与高校学科建设[J].中国科技论坛,2007(11):25-28.

[2]梁燕,林玉伟,李相银.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0(4):377-380.

[3]翟天任,李源.全球化科研合作背景下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J].中国高校科技,2014(10):22-23.

[4]孟明锐.新时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创新研究[J].海峡科技与产业,2017(9):65-68.

[5]朱箭容,王子敏.创新驱动战略视角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8(12):88-90.

基金项目:本文是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项目《我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省际比较研究》(18ZD028)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贡献经济发展
为加快“三个努力建成”作出人大新贡献
2020: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人大力量
贡献榜
核能对节能减排做出了哪些贡献
俞根初对腹诊的发挥与贡献
为构建“和谐武汉”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