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之诗”教学实录
2019-05-08任丽芳
【教学目标】
1.整体感受诗人对“秋”的不同体悟和表达,重点体会白朴《天净沙·秋》的内容和情感。
2. 初步感受散曲与诗、词不同的特点,体会《天净沙·秋》的创作特色。
3.充分体验散曲的学习过程,并从中习得某些方法,在《马诗》及其他的诗歌学习与创作中得到迁移运用,对学习古典诗词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教学过程】
课前积累:
四人小组背诵秋天的诗句,玩“秋”字飞花令游戏。
一、聚类再现,感知特征
师:天气越来越凉了,秋意我们已经鲜明地感受到了,我们读一读背一背有关秋天的诗,应该说是十分的应景。这里有几幅画,大家看着这几幅画,能不能联想到相应的诗呢?(出示图片,生背诗。)
生:这是《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生:《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张继科举未中,霜秋时节,回乡路途,夜宿在姑蘇城下,听到钟声叩击着他的心扉,心里更加的孤独。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枫桥夜泊》。
生:《秋词》,唐,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怎么猜出这首诗的名字的吗?
生:是空中的那只白鹤。
师:这只白鹤让诗人一扫自古逢秋悲寂寥的情感,引发了作者无限的诗情。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读)
师:继续,往下猜。这首诗好多人都想到了,我们一起背诵。
生: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师:这就是马致远的《天净
沙·秋思》。马致远的这首《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而我们今天要学的是元代另一位大诗人白朴所写的《天净沙·秋》。同学们都预习过了,谁愿意为大家朗读一下?(指名读)
师:这位同学不仅把字词都读准了,而且还读出了点韵味。你们知道这首和我们平时学的唐诗以及我们上学期学的词都不一样,它是一首元散曲。课前大家都预习过了,而且还背过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那你们知道元散曲和唐诗宋词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元散曲的句子有长有短,分为小令和套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比起诗词字数上更自由,形式上也更自由。
师:他已经从电脑上搜集了相关资料。你能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用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元散曲和唐诗宋词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我觉得字数没有严格的规定,题目上也有词牌名。
师:散曲每行的字数是不是
真的完全没有规定呢?词有词牌名,曲有曲牌名,比如说这里的“天净沙”,曲牌也基本规定了每一行的字数,只是有的时候,作者可以在里面加一个衬词,这样字数的规定就显得没有那么严格了。还有谁想说说自己的感觉吗?
生:我觉得散曲读起来没有那么深奥,基本能读懂。
师:是啊,我们发现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不仅形式上更加自由,而且语言更加通俗。元代的统治者并不推崇文化建设,所以很多文学样式都凋零了,但是从民间文学发展而来的散曲却异常
发达。
二、紧扣名词,理解曲意
师:既然散曲的语言是通俗
易懂的,那么今天学的这首散曲同学们也一定能读懂。把你读懂的意思和同桌讲一讲。
(生讲,师巡视指导。)
师:谁来说一说?
生:在太阳西沉、晚霞凋残的时候,有一个孤独的村落,炊烟轻轻飘起。一只孤独的乌鸦,栖息在老树上,悲伤地鸣叫。突然一只大雁飞掠而下。再放眼望去,远处是青山绿水,近处有白色的草、红色的树叶和金黄的花朵。
师:你基本上把这首散曲的意思都说出来了,回忆一下在第一遍读的时候,你感觉哪些词的意思是有一点模糊和不理解的?
生:我对“残霞”不是太懂。
师:谁来说?
生:残霞就是天边快要消失的晚霞。
师:最近秋意渐浓,天高云淡,每天傍晚看天边,会有那一丝一丝的红霞,太阳下山前留下的,那就是残霞。
生:什么是飞鸿?
生:飞鸿就是大雁。
师:鸿就是大雁,飞鸿就是空中飞行的大雁。“一点飞鸿影下”是一个怎样的场景呢?瞧这幅图,(出示图)是不是能体现这个意
境呢?
生:感觉大雁在残霞下变成了一个小黑点。
师:是啊,这只大雁越飞越
远,变得很小很小,那才是一点飞鸿影下。同学们,这几天读诗,我们发现写秋天的时候诗人都喜欢写一种鸟(生:乌鸦。)其实“鸿”也是古代诗人常在诗中提及的,鸿就是大雁,大雁有怎样的特点呢?(出示图片)
生:飞行非常整齐。
师:有时是人字形,有时是一字形,它们常年都在天空飞翔,到冬天的时候要到南方,春天的时候再回来,所以我们常常赋予大雁思念家乡游子漂泊的意思,古人就有“鸿雁传书”之说,就是借大雁把书信寄给家乡,最早这么做的就是苏武。还有的时候,因为大雁都是群飞的,如果落单了就会显得很孤独,孤独却又不失自己的志向,所以苏轼就曾说:“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这孤鸿就是指他自己,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还有的时候,大雁飞得很高很高,一飞冲天,所以大雁身上还藏着远大志向呢!古人就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这些小麻雀、小燕子怎么知道大雁的志向呢?此时此刻,你再来读读这句诗,是不是它的味道就更浓了。
(师指名读,其他学生点评:飞掠而过,语速可以再轻快一点。)
师:同学们刚刚发现了 “残霞” “飞鸿”,这首散曲里面有
很多这样的名词,你能不能都找
出来?
生:我找到了“孤村”“落日”“轻烟”……
师:这些表示事物的名詞有什么相同之处?
生:每种事物前都有一个形容词,让我想起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也是这
样的。
师:是的,比如这白草,是被霜打过的,所以呈现出霜白色。28字的小令当中,就出现了这么多事物,你能用朗读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师出示:孤村 落日 残霞
轻烟 老树 寒鸦 飞鸿
青山 绿水 白草 红叶
黄花)
(生读词语)
师:听了他的朗读,你有没有感受到语调的一种变化?
生:第一行词语是一种比较
孤独悲伤萧瑟的感觉,然后“轻烟、老树、寒鸦”给人一种内心孤独的悲伤感,“飞鸿”是一种昂扬的志向,读最后一行景物,心里又变得愉快了。
师:你真是作者的知音,你还从景物中读到了作者心情的转变。从刚开始的孤独,转向了后面的明朗,谁再来读一读?
(生读词语)
师:我们还可以带一点表情,一起读。
(生齐读)
三、走入意境,理解作者
师:每一个词都带有情感色
彩,难怪著名词评家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懂这句话的人举手。
生:就是从自己的角度去观
察事物,这样事物就一定带有自己的思想情感。
师:也就是说常常“我”是借“物”来表达的,“物”跟“我”是合一的。(板书:物我合一)既然如此,你们有没有想过,其实在这首散曲中可能有一样事物最能代表这个诗人,你觉得是什么呢?同桌讨论
讨论。
(生讨论,师巡视指导。)
生:我认为应该是“寒鸦”,通过寒鸦就可以体现出诗人的孤独。
师:寒鸦能表达出孤独感来,还有哪些意象也令人感到孤独?
生:我认为是“飞鸿”,因为诗人是有志向的,而且志向远大,飞鸿也是有志向的,所以我选了飞鸿,而且飞鸿也有孤独感。
师:你们赞同谁的观点,或者还有什么补充吗?
生:我赞同是飞鸿,因为白朴终身未做官,当时元朝统治者把他的祖国给攻破了,虽然当时有官员提携他,但是他就是不去做官,而是想游历全国,寄情于山水之中,这就是大雁的那种孤傲的志向。
师:还有其他人呢?你赞同谁的呢?
生:我也赞同是飞鸿,因为刚才我们知道“鸿”是一种远大志向的代表,白朴这个人是有骨气的、有志向的,他不对侵略中原的蒙古统治者屈服称臣,也不想违背自己做人的原则,就像飞鸿一样。
师:大多数人都同意飞鸿更
能代表诗人,那这里的“一点飞鸿影下”,我换成这些表达行不行?(出示:一点孤鸿、一点霜鸿、一点哀鸿)这样是不是跟上面诗句中秋天的意象更吻合啊?
生:从这首散曲中我们能体会到诗人心情的变化,孤鸿、霜鸿、哀鸿仅仅感受到心里的孤独,飞鸿不一样,他可能有孤独感,从这个“飞”字当中更可以感觉到他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
师:是啊,如果这里换成“一点孤鸿”“一点霜鸿”“一点哀鸿”,那白朴的心境就永远是上两句所描绘的那样,他一辈子将过着怎样的生活,看到的是怎样的景物呢?
生:如果是“一点孤鸿”“一点霜鸿”“一点哀鸿”的话,他就会过着孤寂的生活,就和上两句“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样,显得特别孤独,和秋一样的萧瑟。
师:有一点萧瑟和悲伤,同学们都体会到了这种感受,正是每个名词前面加上了相应的形容词,才让这种感受更加鲜明。如果我们把这些景物的形容词换一换,感觉又会怎样呢?(出示:小村落日余霞,轻烟老树默鸦。)你来读一读。
生:我觉得刚才那两句有明
显的孤独感,现在这两句感觉完全不一样,小村是安逸的,余霞没有悲伤感,默鸦的话感觉乌鸦不是孤独,而是有点呆。
(众笑)
师:乌鸦是静静地在那里休
息。你瞧,如果这样来写,这个秋天就显得安详、宁静,就不悲了。读一读,读出这种味道。
(师指名读)
师:然而,诗人采用的是这样的写法,“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他想成为这样的乌鸦吗?(生:不想。)那么,他想过怎样的生活呢?在哪里有体现呢?
生:在最后两句体现的。他希望自己能在美丽的山水间快乐地生活。
师:他的快乐就是不被那些
官场的世俗,不被那些污浊的世
事所侵扰,过一种闲云野鹤、隐
居山林的生活。同学们,白朴把自己的志向放在了下面这番景物的描写中。
(师指名读“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师:跟上面诗句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生:青山绿水和孤村落日残
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面是让人感到孤寂的,死气沉沉压抑的,后面是光明的,充满生机的。
师:与其说是景色的变化,
不如说是诗人情感的变化。再把这首元曲读一读,你能不能把这种心情的变化更好地表达出来呢?
(生自由读,齐读。)
四、推敲表达,拓展延伸
师:如果说马致远的《秋思》是“秋思之祖”,那这首散曲就被评论家誉为“秋意之圣”。杜甫被称为诗圣,圣是什么?
生:圣是行业中顶尖的、数一数二的。
师:圣就是说明这首散曲让所有写秋的诗人都顶礼膜拜。那这首散曲为什么会赢得这么高的赞誉呢?你认为他配得上这样高的评价吗?写下一两点你的理由。
(師巡视指导,提醒学生写的时候采用关键词列提纲法。)
生:我觉得这首散曲是值得被称为秋意之圣的,因为作者白朴将自己由孤寂到明朗的这种心情,隐藏到了秋天的景物中,运用了借物抒情的手法,不仅体现了秋天的萧瑟、景物的美丽,更表达了自己的心情与志向。
师:她说了借物抒情,这就是作者写诗常见的技法。(板书:技法)在这首散曲中,还有哪些写作技法让你觉得值得学习?
生:作者采用了动静结合法,因为“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和下面的“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都是静止的景物,中间的“一点飞鸿影下”,描写的是一只大雁从天空滑过,这就是动静结合,增加了画面的动感。
师:你瞧,画面从静景起始,然后加入“一点飞鸿”的动景,这“一点飞鸿”仿佛是一个魔法棒一样,让山川全部变了颜色,呈现出迥然不同的静景。动静结合,能更好地借物抒情。(板书:动静结合)
生:我觉得作者用词的情感
色彩非常浓厚,所以曲中的两种情感我们感受得很强烈,那种对比也很强烈。
师:作者其实就是用名词组接成诗句来描绘景物,表达情感,这就是一种用名词来铺陈的方法,而名词前的形容词很好地传递了作者的情感。(板书:名词铺陈)
师:从技法来看,作者采用了动静结合、借物抒情,还有这种名词铺陈形容词传情的方法。可是我们发现马致远的《秋思》中这些技法都不差,但是为什么马致远被称为“祖”,而白朴被称为“圣”呢?其实,对一首散曲的评价除了技法,还要看其传达的思想。比一比马致远的《秋思》和白朴的《秋》让你感受出作者情感的不同了吗?
生: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从头到尾一直写的是他的孤苦,而白朴的《天净沙·秋》只有前两句写他的孤苦,而后面他的心情又变得明朗起来了,更传递出一种正能量。
师:是的,一味地孤苦,传递给别人的就是悲秋之情,而在灰暗中坚持理想,在萧瑟中看到希望,更传递出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其实写秋思的作品还有很多,课前同学们预习还有一首唐代诗人李贺写的《马诗》,我们先来读李贺的《马诗》。
生: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师:尽管体裁不同,但是中国的诗、词、曲是一脉相承的,我们从技法和思想两个角度去品读了《天净沙·秋》之后,能不能也像这样去读一读《马诗》。首先可以先找一找,作者借哪一种事物表达了自己的情感,然后再去看一看他的一些技法和他传递出来的思想。先与同桌交流一下。
生:我觉得这首诗里的马就是指李贺,他满腹才华,一心想报效祖国,就像骏马一样佩戴上金络脑,在秋风里疾驰。
师:这首诗反映了李贺报效祖国的志向,他读到了这里面的托物言志。可是,如果这首诗光有思想没有技法,也不是一个好作品。谁有补充?
生:前两句用了对仗的手法,更加突出边塞的环境。
师:边塞环境是什么样的?
生:大沙漠,在月光底下如雪一样,显得那样壮阔,能激起男儿的斗志。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生读)
师:一组对仗诗句,一下就勾勒出这种苍茫的边塞风光,下两句抒发了作者的志向,我们一起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生读)
师:其实在这首诗里我们也
能找出很多的名词,比如说——
生:金络脑、细沙、月亮、大漠、燕山。
师:词是精练的艺术,你们从这首诗里还会联想到很多的沙漠风光,诗中虽然没有,但是我们可以联想。
(师对应诗句出示:大漠 白
沙 燕山 钩月 将军 铁骑 弓刀 金鼓 虎旗 壮歌 烽火 羌笛 浊酒 鸣鸿 风雪 长云 绿原 长河 西风 烈马 清秋)
师:你瞧,由作者的一点,想到与之相关的事物,那么凝练的诗句就会在我们的头脑中变成一幅幅丰富多彩的画卷。
师:同学们,有了这些表示事物的名词,你能不能也用上一些技法,尝试写一写形式越来越自由、格律越来越松散的散曲呢?老师早晨也尝试着写了一首,花了十五分钟。想不想读一读我写的?
(师出示)
《天净沙·秋思》
任丽芳
大漠长云飞沙,
燕山钩月惊鸦。
一袭飞尘直下,
金鼓壮歌,
北川西风烈马。
(生齐读,鼓掌。)
师:你们看,从《马诗》中受到启发,把相应的意象进行这样的组合,自己就可以进行创作了。写散曲确实比写诗词要容易一些,同学们课后愿不愿意写一写自己的秋思,写一写你的秋之诗呢?
(作者单位:江苏常州市新北区新桥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