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

2019-05-08熊春林

关键词:课程体系建设

摘    要:湖南农业大学瞄准卓越农村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紧跟“三农”发展新形势和新任务,以“五优五强”为追求确立课程目标,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优化课程结构,以学科建设为基础更新课程内容,以教学方式创新为重点改进课程实施,对公共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探索性建设与实践,取得了显著效果。

关键词: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卓越农村公共管理人才;课程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9)04-0050-03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如何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人才已成为高校改革发展的主要议题,受到国家和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需要从各个方面和环节上下工夫,但归根结底要落实到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上来。课程体系不仅是高等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的主要载体,而且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桥梁。湖南农业大学现有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等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长期以来以培养卓越农村公共管理人才为目标,紧跟“三农”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按照公共管理大类招生的基本要求,对公共管理类专业的课程目标、结构、内容、实施等要素进行创新与重构,在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中取得突出成效,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一、以“五优五强”为追求确立课程目标

作为国家教育目标以及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在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化,课程目标是课程体系的灵魂。高校各专业课程目标设立是以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合理确定为前提和基礎[1]。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即“高教30条”)中旗帜鲜明地提出,各高校必须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依据自身优势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确定特色鲜明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规格,实施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新时期,高等农业院校发展公共管理类专业同样需要确定特色鲜明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瞄准服务“三农”的卓越农村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并将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合理、准确有效地转化为具体的课程目标。不过,令人遗憾的是,许多高等农业院校在确定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其转化为课程目标时,往往模仿综合性大学,以他们为“样板”,自身特色定位不突出,有的虽然将“‘三农特色”写进了培养计划,但并未有效落实,未能成为广大师生的共识。如果连课程目标都没有形成共识,又何谈课程要求是否合理、教学方法是否恰当、评价学生的方式是否合适[2]。因而,如何积极凝练人才培养特色和科学确定课程目标是高等农业院校确保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成效的基本前提。

当前,我国“三农”发展已进入新时代和新阶段,需要培养和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公共管理人才队伍,以肩负起“三农”发展的新使命。湖南农业大学在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始终主动适应“三农”发展新形势和新需求,发挥着自身优势,强化专业特色,走质量至上的道路,认真研究“三农”公共管理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培养要求,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不断总结和提炼,最终确立了“五优五强”课程目标。“五优”是帮助学生具备信念坚定、品德优秀、责任心强、知识丰富、能力突出五种优秀素质;“五强”是指帮助学生在服务“三农”中具有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带得动五种超强本领[3]。围绕“五优

五强”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目标,湖南农业大学在课程教学中特别注意协调专业知识与技能、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等方面之间的关系,统筹传授学生扎实的公共管理专业知识与丰富的“三农”知识,统筹提升学生的公共管理专业理论水平和解决“三农”公

共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统筹学生的公共管理专业情感和献身“三农”事业的伟大使命感,培养和造就了一批知识丰富、意识强烈、能力突出、素质全面的卓越农村公共管理人才,深受基层用人单位的赞誉。

二、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优化课程结构

大学不再是象牙塔。高等教育越来越被指能运用高深学问去研究解决社会问题,因此,决定课程结构的应该是应用型学科[4]。新时期,高等学科课程体系改革从某程度上就是围绕课程目标,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重构课程结构,积极回应社会现实需要和发展趋势。优良的专业能力是当前人们职业活动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高等学校不仅是传授高深知识的场所,也是学生为未来就业做准备的场所,必须重视专业能力培养。从某种程度上讲,学生专业能力的高低能够直接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公共管理学科是以公共利益、公共价值为导向,研究如何运用公共政策和公共组织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提升国家治理水平,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学科。其目的是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公共部门培养公共管理与服务人才[5]。新时期,“三农”发展对为其服务的公共管理人才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能力要求。帮助学生具备适应“三农”发展新形势需要的公共管理专业能力,将直接关系高等农业院校能否培养高质量的公共管理人才和能否在日益激烈的公共管理学科专业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

公共管理类各专业学生应该具备公共管理学科的思维理解能力、计划能力、组织协调与沟通能力、管理服务能力、应急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调查研究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表达能力等专业能力[6]。湖南农业大学在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以公共管理大类招生与培养为基础,找准提升专业能力培养质量的突破口,立足于本校特色和优势,调结构补短板,不断优化课程结构,形成了以“厚基础”“多实践”“创特色”“重素质”为特征的课程结构。“厚基础”是指打通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等公共管理类专业基础课程,实现课程资源的优化整合,并集中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培养学生具备政策理解与分析能力、公共管理事务的分析能力、制订工作计划与分解公共任务能力等厚实专业基础能力。在此基础上,在大学二年级第一学期根据学生兴趣分专业,并按四个不同专业的要求开设专业核心课程,培养学生的核心专业能力。“多实践”是以培养学生“写、说、做”能力为核心,与县乡政府合作建立实训实践基地,大幅度增加实验、实训和实践课程课时量,整个实践课程学分占到总学分的20%以上,以此帮助学生形成运用公共管理专业知识解决“三农”公共管理实际问题的专业技能。“创特色”是指充分利用校本资源开设“农业概论”“生态学”“农村社会学”“农村公共危机”“农业科技服务与管理”“村庄规划与设计”等涉农特色课程,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服务“三农”的意识和能力。“重素质”是指以素质拓展教育项目为平台,开设素质拓展课程,建立以导师制为基础的全面育人长效机制和职业指导制度,实行专业教师全方位、全过程培养学生,提升其综合素质。优化后的课程结构夯实了专业核心课程,彰显了专业特色课程,加强了实践课程,强调了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突出了学生专业能力培养,有利于造就具有扎实专业知识、过硬专业能力和独特专门能力的卓越农村公共管理人才[7]。正因为如此,湖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毕业生能够很快适应农村基层工作并崭露头角。

三、以加强学科建设为基础更新课程内容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高校的三项基本功能,三者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一所高校要想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必须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为支撑。因为高校只有扎实推进学科建设,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并及时将本学科研究前沿知识和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带入课程教材、课程教学,学生才能真正开阔视野和直面社会现实问题,才能掌握本学科最新最前沿的专业知识和具备利用专业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专业能力。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关键的转型期,“三农”问题又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實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能回避的重要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快和转型推进,各种农村公共管理问题不断呈现,迫切需要高等农业院校的公共管理学科围绕农村公共管理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为有关政府部门和组织机构提供智库支撑,并将以最新研究成果和鲜活实践案例更新课程内容,从而为培养各类服务“三农”的卓越农村公共管理人才提供高水平的课程内容。

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将“三农”问题提升到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发展的战略问题,史无前例地连续出台15个关于“三农”发展的一号文件。党的十九大更是吹响了乡村振兴的号角。湖南农业大学一直瞄准“三农”发展中的各种重大的公共管理理论和实践问题,积极加强学科建设,成绩突出,2012年被湖南省学位办批准设立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2018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博士点,成为全国拥有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博士点的四所高等农业院校之一;公共管理学科系湖南省重点学科,拥有2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和1个省级科技人才创新团队;公共管理学科教师近年来成功申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课题26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出版著作教材43部,在CSSCI、SCI、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133篇;获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项、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3项、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和三等奖1项。湖南农业大学十分重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协同发展,及时将“三农”公共管理研究最新成果和鲜活实践案例融入到课程教学中,以研促教,不断更新课程内容,让学生及时把握“三农”公共管理研究前沿和直面“三农”公共管理现实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升学生专业能力,使学生能够适应“三农”发展新时期、新阶段和新使命的需要。

四、以教学模式创新为重点完善课程实施

要将课程目标、课程计划等付诸实践,就必须抓好课程实施。当前,高等农业院校在公共管理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面临教学方法以单一的讲授为主、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方式重灌输轻启发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课程实施效果。“高教30条”提出,为培养创新人才,在卓越人才计划中,应该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早进课题、早进团队。这其实就是倡导探究教学模式。在当今时代,信息日新月异,新的知识层出不穷,让人应接不暇,唯独不变的是探究科学的方法。探究教学模式往往是“量身定做”,具有很强的目的性,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和规律[8]。公共管理专业特点决定其必须采取“进课题、进团队”的探究教学模式。公共管理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要求学生掌握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多学科知识,并能有效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难以有效完成公共管理专业课程,难以帮助公共管理专业学生掌握涉及面宽、综合性强的专业知识和形成熟练过硬的专业技能。而“进课题、进团队”的探究教学模式有情节、有情境,强调合作、对话、探究的课程实施理念,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在科研实践中理解抽象的知识理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与团队精神,整个教学过程既热情又富于张力,符合公共管理学科专业的特点,有利于培养卓越农村公共管理人才。

湖南农业大学在公共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积极探索和创新教学模式,经过多年实践总结,形成“项目引导、团队带动、基地支撑、实践锻炼”的农科教紧密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就是充分整合学校优质教学科研资源,以“农村公共危机演化机理与防控政策”省级科技创新团队为核心,以“湖南省新农村建设研究基地”“湖南省农村社会治理研究基地”省级研究基地和湖南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为平台,以20多项国家社科、自科基金项目,以及一大批省级课题为导向,积极吸收学生进课题、入团队,以探究教学促进学生亲验性学习。亲验性学习是学习者通过亲身的、直接的经验实现学习的一种方式,所学到的是自己的第一手的经验与技能。学生通过参与学院教师的科研,在收集整理研究资料、深入农村实地调研、参与研究讨论等过程中,接受探究式教学和享受亲验性学习,不仅能够深度理解公共管理有关理论知识和较好掌握农村公共管理研究的热点问题,而且能够真正“直面”农村公共管理的实际问题,有利于改进课程实施效果和提升学生专业能力。教师采用该教学方式,能够实现以研促教、教研融合和教学相长,与学生在平等探究农村公共管理的实践问题中产生思想的火花,分享成功教学的收获与快乐,春风化雨般地帮助学生成长为卓越农村公共管理人才。

五、结语

我国“三农”发展已经进入到新时期、新阶段,需要造就一支能够肩负起“三农”发展新使命的农村公共管理人才队伍。这对高等农业院校发展公共管理专业提供了新机遇和带来了新挑战。高等农业院校应该深刻理解“三农”发展新时期、新阶段和新使命,瞄准卓越农村公共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挖掘校内外各种资源,不断优化课程结构、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和努力创新课程实施手段,持续加大公共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力度,确保公共管理专业教育教学质量,不仅为学校在公共管理专业发展的激烈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也为“三农”发展和乡村振兴的伟大使命贡献应有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李波.按培养模式重构地方高校课程体系[J].教育研究,2011,(8).

[2][8][美]德雷克·博克.回归大学之道——对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反思与展望[M].候定凯,梁爽,陈琼琼,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9,180.

[3][7]李燕凌,熊春林,胡扬名.高等农业院校公共管理类卓越农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13,(1).

[4][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郑继伟,张伟平,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106.

[5][6]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860,861-862.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建设
高职院校特色化课程体系建设路径探索
财经院校软件服务外包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高职法律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浅议全媒体时代新闻采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初探
基于逆向构建和11N层次大纲模型的应用课程体系建设方法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