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终点
2019-05-08谢炳阳
谢炳阳
《挪威的森林》中有太多的死亡:木月死了,永远地离开了,少年朋友间的嬉戏打闹、谈天论地已成惘然;直子死了,永远地离开了,似水年华般的爱情只在回忆中如枫叶般片片飄零……如此看来,生离死别实乃人生之不幸。中国人对于死格外忌讳,谈“死”色变。我小时候并未了解多少生死观,却总是不由自主地把死亡和黑暗、痛苦联系在一起,甚至不敢去想“死亡”这两个字。令我们害怕的死,毫无疑问,即为科学上关于死的定义——一个人新陈代谢的终结,肉体上的死亡。一个上一秒还具有社会属性的人,在下一秒,与世界的所有联系就被拦腰斩断,像一粒尘埃在宇宙空间中彻底消失,永远不再回来吗?
事实并不是这样。否则,既然人死后都要永远离去,生前的努力又有什么意义呢?其实,死往往潜伏在我们的“生”之中。小说中,木月死后,他的言行举止莫不在渡边的心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影响着渡边的一言一行,而他的离开,更是影响了直子的命运。已经消失的人,虽不以具体的人形出现,却在别人内心深处的某个角落,占有一席之地,成了他们生命中的一部分,伴着他们一直向前。电影《寻梦环游记》也传递着相似的理念:记忆的延续使得亲情永存,一个人真正的死亡并不是肉体上的死亡,而是在精神上“被遗忘”,遗忘才是生命的终点。
明白了这一点时,我多了一些面对“死亡”的勇气。而面对它时,重点不再是化解悲伤,而是我们在活着的时候,如何被更多的人所记住。我们也许无法像科学巨人、文学巨匠一样永垂不朽,但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或是值得称道的品质影响身边的人,又何尝不是一种生命的继续呢?一年半过去了,外婆的突然去世,仿佛仍是昨夜的一场噩梦,但噩梦过后,生活还要继续。外婆生前的温和谦逊,将长久地驻留在我的心中,伴随我的一生。
当你理解了人生的终点时,你就会发现,这场漫长的旅程是如此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