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研究
2019-05-08王馨张荣荣周利秋
王馨 张荣荣 周利秋
[摘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网络成为了一种新型的传播方式和载体,作为世界网络大国,如何妥善的处理好网络文化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文化发展的多元化要求我们必须坚定“文化自信”,那么借助网络平台,将网络文化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二者相融合的研究成为文化建设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网络文化;传统文化;融合;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9)03-0066-02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中明确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与兴盛。优秀传统文化是刻在中华民族血脉中的文化底蕴,是我们值得骄傲与自豪的文化软实力。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不再是一句空话,而各种文化的冲突也是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不容回避。在这种巨大的趋势面前,如何妥善处理来自各个领域的冲击成为我们亟需面对的问题。文化发展吸收了来自世界各领域的优秀文化成果,也造成了一定的冲突与融合。面对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文明多彩、平等、包容”“展示中国国家新形象”等理念,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要成为我们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的文化建设指导思想方针,抓住机遇、顺势而为。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文化与“互联网+”的经济形态充分发挥了网络作为创新成果对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优化与深度融合,网络成为了全民所接受的新的文化載体。网络舆情、网络语言充斥着新的国民生活环境,对整个社会的文化、经济、政治环境产生了各种干扰影响,那么如何将网络文化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融合是我们应该予以思考的问题。
一、汲取传统文化精髓,提升网络文化内涵
中国文化讲究“和而不同”,“和为贵”,在中国的经典文献与哲学作品中不断的强调一种伦理型文化,一种人文的关怀,在我们的文化中强调着一种妥善处理矛盾的现世哲学,这是直到今天面对纷纷扰扰的社会问题都可以借鉴的大智慧,“无过与不及”的“中庸”“厚德载物”“上善若水”的海纳百川、兼容并包都是对今天各种文化、思想的冲击的一份很好的解答。那么用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来提升网络文化的内涵,是对于网络的净化与其滋生的网络文化极好的整合与影响。
网络是20世纪开始兴起,到今天成为全社会形式的交流方式,甚至出现了一些离开网络就无法生活的群体。同时由于零门槛,一些网民将一些低俗的语言、反社会的情绪毫不负责的放上了网络,导致网络文化中充斥着一些与社会主旋律、文明道德相冲突的声音。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以一种全新的形式创新的融合于网络文化中,有利于提供正确的舆论导向,提高网络文化的内涵,同时提高网民的文化底蕴,增强人们的认同感。
二、建立“互联网+”时代的新型文化传播形式与传统文化的衍生结合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与设备的通讯链接起来并且衍生出多种多样的网络自媒体形式、共享信息形式以及交汇性传播模式,让人们越来越多的接受了“互联网+”所带来的便利与无障碍化,文化的传播也不例外,它显得更为便捷、更为多样化与速度化。
(一)利用新媒体平台
以往的纸媒、实体机构都在渐渐没落,人们似乎已经开始习惯通过手机、电脑来解决一切问题,甚至成为了最主要的与外界沟通交流的途径。他们可以足不出户便知晓天下事,可以在互联网的世界里接受一切信息,不再受到空间和时间的局限。以往在图书馆、商场、电影院的渠道如今变为了网络。面对这种变化,传统文化的传播也理应借助新媒体的平台,让更多的人以更多样的形式了解并接受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互联网+”时代要打破以往传统的舆论导向模式,借助新型传播技术来吸引以年轻人为代表的群体,让那些习惯于随时随地刷微博、睡前饭前刷朋友圈的阅读习惯可以看到好的文章、精彩的文化传播形式,让这种看似碎片化的时间成为优秀传统文化推广、浸染的途径。
(二)利用现代传播方式
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孕育着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与价值准绳,是“天之边际,合而为一”的和谐理念,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而这些都是我们在网络文化传播盛行的今天不能摒弃的思想内核与价值体系。在互联网的平台上用现代的传播方式将我们的精神纽带、文化底蕴更好的向全民传递,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基础与新举措,更是文化中国的国际形象的确立所必须思考的问题,让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走出国门,成为互联网时代的精神传播纽带与文化传承。
(三)利用“互联网+”传播手段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辉煌的历史,悠久的文化都有赖于广大人民群众的传承与实践。在遥远而又古老的原始时代就以结绳记事、刻制金属(青铜器)、口耳相传的形式得以延续。由于社会文化生产力极为低下,先秦文学、上古文化的传播与记录非常的困难,从根本上来说是传播载体的问题,即便在封建社会后期,由于社会制度与传播媒介的问题,很多宝贵资料与历史文献也都亡佚了。而在以电子媒介为载体的“互联网+”时代,传统文化有了新的形式与载体,成为了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高科技文化,也就是文化的数字化,这无疑对于我们的“文化走出去”是有着质的飞跃和创新,站在世界的舞台上,运用“互联网+”的新形式、新载体、新理念,应对文化多元化的挑战与机遇,能树立文化中国的新形象。
三、网络时代对于价值层面的文化重塑与认知强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超速发展和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网络环境将人类文明推向了一个从所未有的崭新时代,在网络空间中传统习俗与文化受到冲击与挑战,“多元思想话语体系”凭借着新媒体技术横亘于现实与虚拟之间。这既是一种进步,无疑又是一种价值碰撞,侵蚀着我们的文化肌体,心理认同与民族情感。不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不断地解构,这是很危险的信号,不容忽视。
(一)技术革命消解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认同
现代化生产中,技术与文化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有效手段和强有力的杠杆。每一场技术革命都会在政治经济文化中引起轩然大波,而信息技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调适与消解是我们对于文化传承所面对的重大问题。
(二)网络的虚拟空間使文化的双向交流变成西方文化的单项输出
客观来讲,对于信息的全球化,中国还是相对晚于西方国家的发展,这也导致在一定程度上我们的传统文化处于相对封闭的态势,很多儒家思想、传统道德、民族精神的精髓并没有能够通过网络平台传播与发展。而西方大国的文化,包括西方节日、传统却通过网络媒体大量的传向中国,文化的交流并不是真正的双向,而是因为信息资源的不对称成为了单项输出。
(三)网络世界的盲目物质化的错误影响与消费主义的传播
在网络文化中,来自于西方的极端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错误的价值观一定程度上充斥着各种新媒体平台。这不仅导致了“文化认同危机”,也与我国的主流价值观相冲突,这样就会使得我们党的思想文化建设和主流意识形态受到一些不明真相的受众的质疑,使新时代国家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的受到影响。
面对以上这些问题,我们要勇于面对困难与冲击,维护文化阵地与主流价值观的建设与稳定,实现对于文化话语权的重塑与强化。将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相融合,准确把握主流文化并提升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性,讲好中国故事,建设文化强国。
四、加强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
中华民族生命力与影响力就是因为我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传承才得以长盛不衰,今天依旧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而这也是今天我们所提出的“文化自信”“文化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用国家舆论、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来向世界发声,传播中国声音,增强对外话语的公信力、感召力。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蓬勃发展、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硕果累累,在这样的历史时期更是要坚定文化传承。作为新媒体的网络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传统文化是一种挑战和冲击,无论是网络舆情,还是存储方式,亦或是网络语言与暴力,都是对于中华几千年文化传统的一种考验。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因为有了新的载体和不受空间、时间限制的传播方式,让传统文化的传承有了新的机遇。在我们这个拥有七亿以上网民的世界“超级网络大国”,如果能够妥善的处理好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那么将是对于二者极大的创新与提升。早在2013年的全国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已经提出要善于运用互联网,“让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不仅大有可为,而且大有作为”。
在弘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巧妙而有效的选择其传播方式十分重要,借助网络平台,用更具趣味性和感知力的方式来传递思想精华与价值内核,会让广大群众而喜闻乐见且事半功倍。在网络的世界里,虚拟性和快捷性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我们可以利用3D全息映像技术、虚拟现实影响、VR技术等将美好壮丽的中国传统文化搬到受众眼前,仿若穿越时空,也可将灿若星河的传统文化实物呈现在你面前,无论你如何解读、如何感受,都可以在独立的自由的空间里去领略,这是在有互联网之前所无法做到的。已经不是只有一对多的、开放式的讲堂或是图书馆、博物馆这种实体机构才能去传播传统文化的美好所在,借助“互联网+”美好随处随时可见。
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不仅符合我国的文化建设开放、创新的发展理念,更是“文化走出去”的实现路径之一,推动二者的融合是我国现阶段文化创新的一个重点课题,激发文化发展动力,扩大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展示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