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现代技工教育“一体化课程”课堂特征的分析

2019-05-08闫莉丽

职业·下旬 2019年2期
关键词:一体化课程学生中心能力本位

闫莉丽

摘要: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是近年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全国大力推行的技工院校课程改革举措。本文围绕“学生主体、能力本位、工学结合、评价多元”等特征,对一体化课堂的特征进行了分析。

關键词:一体化 学生中心 能力本位 教学设计

近年来,职业教育院校一体化课程体系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一体化课程是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技能人才培养规律,根据国家职业标准,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构建课程体系,并以具体工作任务为学习载体,按照工作过程和学习者自主学习要求设计和安排教学活动和课程。目前“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合一、专业学习和工作实践学做合一、能力培养和工作岗位对接合一”为特征的一体化思想深入人心,各职业院校积极开展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完成后,教学实施成为关键,落实的重点在于职业院校课堂。

一、学习任务特征

1.来源

一体化课程来源于行业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学习任务来源于代表性工作任务。其中典型工作任务是具备完整的工作过程和工作要素的综合性任务,对所从事的职业(岗位群)具有典型意义。学习任务则直接对接工作任务,并且具有过程完整、有成果输出、项目独立真实等特征。

2.典型性与代表性

学习任务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体现在必备的岗位核心技能上,对职业成长起到重要的作用,具有挑战性,在完成工作的过程中对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有重大意义。

3.各个学习任务之间的关系

学习任务之间一般是平行或递进关系。同时对标国家职业标准中职业发展阶段的中级技能、高级技能、技师(高级技师)等。

二、课堂教学实施特征

一体化课堂教学是围绕着“学生中心”的理念展开的。

1.学习任务流程对接工作任务流程

工作任务流程一般指接受任务、制订计划、计划决策、任务实施、检查控制、评估反馈六个环节,让学生学习工作流程,培养职业认同感。

2.具体科学的学情分析

充分分析学情,做到“因材施教”“以学定教”是成功课堂的基础。分析学情即分析学习者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及其学习特征。如学生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喜欢的课堂模式。如采用SWOT分析法,着力于对学习者学习优势和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学情分析是设定合理且可达成的教学目标的基础,让教学设计更有针对性,提高教学实施过程中的质量和效率。

3.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设定科学合理

教学目标是解决教什么、学什么的关键。科学的教学目标设定不能脱离岗位工作实际及学情。学习目标应反映学生职业素养与综合职业能力的要求。学习目标可以采用“行为+结果”“行为+标准+结果”“行为十条件+标准+结果”的形式表达。围绕学习目标设计学习内容,学习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及工作的各项要素要求,如工作对象、工具、材料、设备与资料、工作要求、工作方法、劳动组织方式,围绕目标展开教学。

4.设立情境,任务驱动

一体化课堂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紧密结合,教师按照工作任务设立工作情境,学习者快速进入工作状态成为工作角色,完成该工作角色一系列工作技术流程和社会角色流程。如学习者可能是“珠宝质检员”“电梯维修员”“施工安全员”“花艺师”“动漫形象设计师”等。同时,课堂围绕任务主线进行,行动导向性也非常强烈。这使学习者的课堂投入量更大,内驱力更足,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完成职业角色认同训练,学习者的综合职业能力得到内化。

任务是分层次的。初、中级学习任务设计注重模仿性、规范性、独立性等特征。高级层次学习任务则可以更为开放,方法或结果不唯一,重视职业创新,学习任务对学习者职业成长将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5.行动导向,学做结合,突破重难点

课堂教学中重点的突破、难点的化解是关键,重点是本次课程中最主要的学习内容,难点是在学习任务实施过程中容易出错、难以理解的知识或技能。其中,重点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定后变化很小,难点则与学生的学情相关性更强。

在重点、难点的突破过程中应恰当地运用教学策略。如用行动导向法、集中讲授、示范操作、情景体验、角色扮演、总结讨论等方法,做到“学中做、做中学”,更加高质高效地解决核心问题。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也有可能存在差异,根据个体学情进行针对性的个性化指导、排除学生学习障碍是授课教师的课堂关注点。

6.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手段

在一体化课堂中用活动和成果引导学生的方法非常常见。活动是精彩课堂的载体,围绕不同的工作环节及教学目标可以采用头脑风暴、小组讨论、组问答辩、阶段学习成果或工作成果展示等方法。

目前新兴网络技术为新课堂提供了多种可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与反转课堂的结合、各种线上资源发布及学习、答疑讨论、问卷调查、成果互评等为一体化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更加符合时代发展和学习者特征。线上平台包括“蓝墨云班课”“I博导”等专业教学平台,教学资源等设计也可以借助如“问卷星”“MAKA”等平台。当然,多样化的教学技术手段是服务于教学的,注意恰当应用,在采用各种教学手段过程中重视学生的适应与接纳,形式灵活、方法有效。

7.注重成果输出

一体化课堂的高质量高效率控制离不开学生的成果输出。对于学习者,成果输出包括学习成果和工作成果。头脑风暴结论、线上测验、为完成工作任务特别设计的学习报告等属于学习成果,与工作内容直接相关的则为工作成果。课堂(含课前和课后)成果大小不同、作用不一,但都可以在学习者的心目中创设一个完整、清晰的输出目标,使得学习者的学习目的性更强,同时也使得工作过程具体化,成果可视化,成绩评定客观化。

8.多元评价体系

对学习者的学业评价不仅是对前期学习效果的评判,也是对下一步学习的指引。一体化课程中的评价体系一般采用多元多维度的评价方式。评价以学习目标为依据,以职业标准、企业标准为技术标准。从评价的阶段看,评价可以分为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安全意识、劳动纪律、参与精神、协作能力、执行情况、创新能力等维度。结果性评价更重视学生的知识、技能、素养等要点在某一个具体产出结果中体现。从评价的主体看评价方式可以分为教师评价、个体自评、小组自评、小组互评等,这些评价主体的不同给学生一个审视工作任务的新角度,对提高学习积极性、找到亮点、改正不足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还有很多一体化课程采用企业导师评价,用企业标准检验学习质量,更具评价的真实性和权威性。

三、能力本位

综合职业能力即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整体化解决综合性专业问题的能力,是人们从事一个或若干相近职业所必备的本领,包括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专业能力。这些能力特征包括职业素养、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自我学习、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外语应用、创新能力、管理能力等通用能力也包含工作标准的把握、工作方法的运用、劳动工具的使用、劳动材料的选择等。

在一体化课堂中,学生中心、教师主导、任务驱动、行动导向、多样化手段运用等,最终使学习者内化综合职业能力。学习者在学习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养成职业技术素养,规范职业行为,强化职业心态等,目标都是提高综合职业能力。

事实上,能力本位的观点直接影响到课程体系搭建中课程目标以及教学目标的确立。如汽车维修专业《汽车发动机疑难故障诊断与排除》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的描述为:“学习完本课程后,学生应能够胜任常见车型发动机疑难故障的诊断与排除工作,并严格执行行业安全环保管理制度和‘6S管理规定,具备独立分析与解决常规性专业问题的能力。”并且分别从能与客户沟通、专业问诊、专业故障分析方法、故障排除、安全规范、总结评价等多个方面对课程标准进行了具体的描述。

综上所述,一体化课堂教学是一体化课程体系思想落实的重要环节。一体化课堂教学不论从学习任务来源,还是在课堂实施方式上都有着鲜明的“学生中心、能力本位、工学一体、评价多元”等特征,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是技工院校培养企业适用、健康成长的技能人才不二路径。

猜你喜欢

一体化课程学生中心能力本位
基于一体化教学《电子产品生产与管理》课程的改革
以学生为中心的作业管理
能力本位的《影视艺人经纪》课程改革刍议
高校英语专业微课程体系建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