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独立学院“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制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
2019-05-08宋广亮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浙江嘉兴314408
□ 宋广亮(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 浙江 嘉兴 314408)
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直接关系着国家未来的经济发展和民族伟大复兴,良好的身心素质是开展创造、创新工作的重要保障,如何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一直是广大体育工作者的一项重大课题。据2017年公布的 《中国学生体质监测发展历程》和2015公布的《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结果显示,和往年相比,我国学生体质依然呈下降趋势且肥胖率逐年上升。在当前学校的体育场馆、专业师资等配置日趋完善的形势下,学生的体质健康并没有得到良好的改善,这不得不引发众人深思。因此,挖掘体育教学的最大效益,保持其育人的连续性和延伸性,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成为广大体育工作者迫在眉睫的任务。“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制体育教学既能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又能衔接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培养学生运动技能和兴趣,在时间和空间方面拓宽了体育的育人功能,增加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频次,为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打下了坚实基础,与传统体育教学相比,俱乐部制体育教学在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方面展现出积极性的作用。
1、“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制体育教学的概念释义
俱乐部是英文Club的音译,俱乐部制体育教学是按照俱乐部的组织形式实施体育教学的一种新型体育教学模式。刘建坤,王桂欣在《我国普通高校开展体育教学俱乐部研究文献的综述》文章中所述: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是以体育练习者自觉结合为基础,以学校的运动场馆为依托,围绕着某一运动项目,以俱乐部的组织形式将体育教学、课外体育、运动训练、群体竞赛融为一体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它只是高校众多教学模式中的一种,其目的是为增强师生体质,提升体育文化素养,增进彼此间的友谊,最终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和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制体育教学把课内俱乐部和课外俱乐部做到了良好的兼容,即保障了体育课的课堂教学任务,又能兼顾学生课外锻炼和训练比赛,是当前体育教学改革中的一种全新体育教学模式。
2、“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制体育教学的基本类型
查阅近十年相关的文献资料显示,把俱乐部制体育教学的类型归纳较为全面的是邹师、冯火红,他们把俱乐部制体育教学的类型定义为课内体育教学俱乐部、课外体育教学俱乐部和课内结合的体育教学俱乐部。在此把课内结合的体育教学俱乐部定义为“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制体育教学。“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制体育教学按照教学时间划分为:(1)是把课内教学的学时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到课内和课外进行组织教学;(2)课内教学结合课外锻炼的组织形式。两者都强调课内与课外的融合,注重课外培养学生自主锻炼、组织协调的能力。
3、网球“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构建
独立院校学生群体的个性化强、兴趣广泛、参加活动积极性高、身心素质较好等特点,“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制体育教学灵活的组织形式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符合当前独立院校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本文从培养目标、组织形式、评价方式三个方面进行构建“课内外一体化”网球俱乐部制教学。
3.1、网球“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制教学的培养目标
表1 网球“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制教学培养目标
“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制体育教学的培养目标主要围绕培养学生的技能目标、体能目标、认知目标、情感目标来实施,培养过程贯穿整个大学四年。对于刚步入大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讲,运动技能水平普遍较低,再加上学习环境不熟悉,对各个项目技能的掌握还不了解,通过一年的课内俱乐部学习,获得专项运动技能和提升运动能力;二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运动技能,可以通过某一运动项目进行锻炼,主要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习惯;三、四年级的学生对项目认知比较清晰,运动技能相对较高,通过校内外比赛培养学生的运动文化和顽强意志品质,接轨社会。按照网球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大纲,根据学生之间运动水平的不同,分成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级别制定相应的培养目标 (见表1),三者成相辅相成的关系,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尊重学生运动兴趣,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发挥体育育人的本质功能。
3.2、网球“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制教学的组织形式
构建“7+3”课内外一体化网球教学模式。(1)管理保障:实施的整个过程在校运动委员会、教务部、体育中心、社团联和分院体育部等多部门协作下保障教学的有序开展;(2)学生选课:在学生选课前给出选课建议(基础身体素质指标、前期运动经历等),学生根据自己情况和兴趣爱好自主选课;(3)课时划分和课程内容:把原有的网球课堂学时按照课内70%和课外30%的比例进行划分,课内突出学生主体,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钻研问题、探究创新的兴趣和能力,倡导教师采用启发性、探究式、讨论式教学,传授专项技能、科学健身方法、比赛规则和裁判法。教师根据网球运动等级的评定方法(30%他评+70%自评)对学生的运动等级进行划分,为学生将来进入课外俱乐部锻炼夯实基础。课外教师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初、中、高)各个等级制定相应的运动方案,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指导作用,网球社团、体委、班长等主要成员负责组织,校代表队队员以助理教练的形式参与课外锻炼,每周2次,时长90分钟,定期组织校内网球积分比赛和面向兄弟院校及地方网协的邀请赛,接轨社会;(4)对象:一二年级的学生参加课内外俱乐部活动,三四年级的学生只参加课外俱乐部活动。
3.3、网球“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制教学的评价方式
在俱乐部制体育教学中的评价方面,应该重点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参与度和运动能力进行评定,重视过程性评价、协调好定量与定性评价、引入“自评和他评”,采用灵活、科学的评价手段,如图1所示。
图1 网球“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制教学组织形式
(1)增加过程性评价所占的比例。
结果性评价在传统体育教学评价中占主导地位,这种评价方式可以反映出学生这段时间内学习运动技能的效果和身体素质锻炼情况,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比较大,评价结果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同步,很难客观反映学生的真实锻炼情况,增加过程性评价可以全方位的了解学生参与运动的程度。
(2)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定量评价在体育教学评价中是一个非常实用的评价手段,能够科学反映学生的运动水平,但是此种评价手段难以反映出学生的一些内在的难以测量的指标,包括意志品质、责任感、社交能力、以及对待比赛输赢的态度等,这些内在指标往往是影响学生自主参与体育锻炼和培养运动兴趣的重要因素,因此,把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才能最大发挥体育育人的本质功能。
(3)自评与他评相结合。
在整个评价体系里面引入“自评”能使学生对专项知识掌握更为扎实,主动学习的欲望更强。在网球“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俱乐部的教学评价中,教师负责设计“自评”的评分指标,学生参照各项指标结合自身的表现给予评定。“他评”除了教师的评价以外,增加俱乐部成员、助理教练员、社团社员的评定。
图2 网球“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制教学的评价方式
4、实施的预期效果和建议
4.1、预期效果
与传统网球教学相比,网球课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学,预期效果有:(1)可以提高学生的基本技术和实战能力;(2)可以提高学生的机体机能、运动素质、改善学生的身体形态,实现体质健康目标;(3)在培养学生运动兴趣和习惯、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交能力、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等方面有积极性的促进作用。
4.2、建议
(1)给师生一定的激励机制。
对于教师,课外多出来的工作量可以按照一定课时量给与补贴;对于参与俱乐部活动组织、助教等工作的社团社员、体育委员、校队队员等可以按照勤工俭学的标准发放一定的补助,或者给与第二课堂加分等激励手段。
(2)协调网球项目与学生选课人数之间的比例。
开课项目和学生选课人数的比例不均衡现象普遍存在,学校应考虑自身的文化背景、学生性别结构和兴趣分层等,合理利用教学资源,保证教学质量,从实际出发一方面提高教师的综合技能,另一方面调控学生选课人数,每个俱乐部控制在30-50人为宜。
(3)网球教学受场馆、器材的局限。
网球运动是一项对场馆要求较高且对学生容纳量较底的项目,一片网球场对学生的容纳量有限。此外,教学受雨水天气影响大,因此,增加室内网球场的数量或提高网球场的利用率开发短式网球或板式网球教学等。以往学校免费提供学生上课使用的网球拍和网球,但是使用过程中损坏、丢失比较多,不利于网球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经济条件自行购买器材,即节约了学校的开支,又可以使学生接受网球装备文化的熏陶,实现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