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文化小镇培育机制研究
2019-05-07刘亚丽纪芬叶
刘亚丽 纪芬叶
摘 要:特色文化小镇培育机制,可以重点从内部外部动力、不同培育主体、硬条件软条件建设三个维度展开研究,具体包括外部环境、内生动力、制度保障、政府培育、企业成长、社会参与等要素。外部环境不可或缺,内生动力是特色文化小镇创新和培育的核心,各种制度是特色文化小镇创新和发展的重要保障,政府培育是特色文化小镇创新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企业创新和成长是特色文化小镇获得持续发展的根本,社会参与是特色文化小镇创新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关键词:特色文化小镇;培育;维度;要素
中图分类号:F061.5;C9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9)02-0068-06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同时,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方面要继续推动城镇化建设。另一方面,乡村振兴也需要有生力军。要让精英人才到乡村的舞台上大施拳脚,让农民企业家在农村壮大发展。城镇化、逆城镇化两个方面都要致力推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也不能衰落,要相得益彰、相辅相成。”城市和乡村融合发展成为当前新型城镇化的主要任务。特色小镇是城市和乡村融合发展的有效载体,也是乡村振兴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对特色文化小镇培育机制的思考
各级政府对于特色文化小镇的培育和建设表现出了较高的积极性,小镇建设成效明显。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一)特色文化小镇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理解不够准确,认识不够到位。一是对于特色文化小镇概念的理解比较模糊,对政策文件的解读不到位。什么是特色文化小镇,小镇的申报载体单位、小镇规划面积、人口规模、产业选择等方面尚未形成清晰的认识。二是对于特色文化小镇建设还存在观念上的疑惑。对于特色小镇的规划目标以及建设进度、申报评审机制等方面没有完全理清思路。三是对于特色文化小镇怎么建思路不清晰。虽然有政府的政策支持,但是,大多数的规划者和建设者仍然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不断探索,边干边学。在特色文化小镇的产业定位、功能定位、规划设计、运营管理、投资模式等方面依然存在较大困惑,行动上具有一定盲目性。
2. 内涵特色不鲜明。特色文化小镇最大的生命力在于内涵突出、特色鲜明,具有较强的差异化。但是,目前特色文化小镇培育和建设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内涵特色不鲜明。一是产业发展缺乏特色。特色文化小镇产业发展需要“特”而“强”,产业特色鲜明,做到“小产业大市场”。目前,特色文化小镇在产业的选择和定位时,往往是地方有什么,就叫什么特色小镇。核心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较低,产品所占市场份额不够;产品多注重生产环节,向创意设计和销售服务体验延伸不够;产业业态单一,没有很好地将产品生产服务与培训、体验、节庆、会展等业态相融合。二是内容创作缺乏特色。特色文化小镇建设目前总体上看,重“体”重“形”、轻“魂”轻“神”。偏重实体建筑,忽视内涵开发。一方面小镇主导产品内容创新不足,产品单一,特点不鲜明;另一方面小镇整体文化内涵挖掘不足,没有将其蕴含的文化特色凝练和表达出来,开发建设表象化。三是整体规划缺乏特色。在小镇的主体选择和定位、小镇外观风格设计、小镇内部布局等方面缺乏整体的规划特色。中国台湾桃米的青蛙小镇就为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小镇小品设计包括青蛙、蜻蜓等动物,具有生态特色;垃圾桶、厕所等公共设施采用青蛙外观设计;创意产品开发、教育讲座紧紧围绕青蛙展开。小镇从全方位以青蛙为特色展开规划和设计,将青蛙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
3. 社会参与成效不显著。目前特色文化小镇培育和建设的参与主体依然是以政府为主,社会参与不足,参与成效不显著。一是投资主要依赖政府。特色文化小镇的成长模式尚不成熟,盈利模式仍不明朗,所以社会资本参与不足,缺乏大型财团、国有企业和成长良好的民营企业的参与,还未形成以市场为主的多元资金参与模式。二是社会组织服务积极性较低。特色文化小镇是一个涉及政府、企业、社会的综合性创新创业平台,社会组织的服务必不可少。可是,目前“剃头挑子一头热”,公益性社会组织、志愿者团队、中介服务机构等参与特色文化小镇建设的热情不高,广度、深度均明显不足。
(二)特色文化小镇培育的现实需求
造成上述特色文化小镇现有问题的原因是多样的,有实施层面的“急功近利”“发展饥渴”“政绩驱动”、形象工程、人才不足、能力缺失等原因,更有理论层面研究不够、缺乏理论指导的原因,尤其是缺乏科学的关于特色文化小镇培育体系和机制的理论模型和顶层设计。可见,深入研究特色文化小镇培育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不仅可以丰富特色文化小镇培育的理论体系,而且可以为特色文化小镇培育和建设实践提供指导。
1. 丰富特色文化小镇培育的理论体系。从理论和实践上讲,特色文化小镇是与城市发展、乡村发展、新型城镇化、逆城镇化一脉相连的社会发展阶段或形式,加强对特色小镇的深入研究将会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城市发展、乡村发展、新型城镇化、逆城镇化的理论体系。但是,目前对于特色文化小镇的相关研究多是注重实操性的外在建设研究,缺乏关于怎样培育特色文化小镇系统的理论研究。从培育机制的不同维度和要素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梳理提出理論模型或指导方案,将丰富特色文化小镇的研究内容,强化对小镇培育的理论研究支撑。
2. 为特色文化小镇培育和建设实践提供指导。虽然特色文化小镇在城镇化进程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已经获得学界和政界的共同认可,但是,目前存在一哄而上、运动式建设、“发育不良”或“夭折短命”等现象,小镇到底由谁建、怎么建依然比较模糊。特别是如何培育小镇的参与主体,如何建立主体之间的有机联系,如何提供相关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成为当下实践工作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特色文化小镇培育机制的维度及要素分析
特色文化小镇培育机制的建立,可以从内外部动力、不同培育主体、硬条件软条件等不同维度进行思考,每个维度又包含若干要素——外部环境、内生动力、制度保障、政府培育、企业成长、社会参与等。
(一)内部和外部动力维度
特色文化小镇培育的内部和外部动力主要涉及到外部环境、内生动力和制度保障等要素。外部环境既是小镇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也是特色文化小镇创新催生和培育的外部支撑。着力培育这些外部环境是特色文化小镇健康发展的基础。内生动力主要包括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创意创新理念的应用。自觉挖掘和实现文化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是特色文化小镇培育的根本动力源。制度保障是特色文化小镇培育机制建立的主要抓手,它包括制定和出台支持特色文化小镇发展的财政、税收、融资、土地、人才等方面的正式制度,以及培养小镇良好的社会风气、形成强劲的社会信任等非正式制度。
1. 外部环境。特色文化小镇是以特色文化资源为主要依托或者以特色文化产业为主要支柱的新型城镇化载体和形式,它可能是由一个或者几个连片村庄形成,可能是依托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形成,也可能是一个具有文化特色的不局限于传统行政区划的区域形成的。因此,特色文化小镇具有相对薄弱的外部环境,主要体现在给排水系统、地下管网系统、供热系统、电网布局、网络通讯设施等城镇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以及医疗、教育、休闲、政务服务、金融等生活设施配套方面。这些外部环境将构成不同的场景,成为小镇培育和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以克拉克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提出了场景理论,认为由便利设施为导向的公共物品集合形成不同场景,以及场景中蕴含的文化价值观与生活方式对不同人群产生聚集作用,从而带来不同的城市结果[1]。同时,宜居与便利的场景更易影响不同群体的居住空间选择[2],有利于特色文化小镇宜居环境的打造。特别是,特色文化小镇讲究的是小而精,具有较强自发性和深厚的社区文化底蕴,所以具有低成本高收益等特征的草根类文化设施对小镇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3]。这些基础设施和文化生活设施的建设,将带动小镇居民和来到小镇的消费者形成一种共同的文化价值观念和文化价值认同,促进小镇创新氛围的形成,吸引要素集聚。
2. 内生动力。特色文化小镇培育和发展的根本驱动力就是特色文化小镇的内生动力。内生动力是最根本、最原生、最强劲的发展动力。特色文化小镇培育和发展主要有以下内生动力源。
一是城镇化动力。在家门口建设特色文化小镇能够实现从农业生产方式向非农生产方式的转变,或者实现升级版的农业生产方式,并逐渐形成更加文明的生活方式。费孝通在论小城镇建设中讲到,农民的期盼是要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增加经济收入,特色文化小镇可以帮助实现这一目标。同时,建设特色文化小镇,还可以争取到户籍、用地、社会保障等多方面的政策支持。基于利益、产业和政策支持几方面的追求,城镇化是特色文化小镇的基本内生动力。
二是消费方式和供给方式的改变。我国经济结构变化将突显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将形成以消费为主要驱动力的增长模式,另一方面是基本形成以服务业为主体的经济形态[4-5]。从供给侧角度看,文化产品和服务更能够促使产品多样化、个性化,并且能够有效提升产品的文化内涵和经济附加值。从需求侧角度看,文化消费更能满足新常态下消费方式的转变,更能带来消费活力。这也正是特色文化小镇的重要动力源之一。
三是文化资源产业化。我国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和鲜活的现代文化资源,怎样充分挖掘和利用其文化内涵,并实现科学合理的产业化发展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现代经济发展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将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因此特色文化小镇特别是文化资源依托型小镇发展的内生动力之一就是文化资源的产业化。
上述三个方面是推动特色文化小镇培育和发展的主要内在动力,催生着特色文化小镇的发育与成长,在建设实践中要尽可能强化其引领作用。
3. 制度保障。在特色文化小镇培育过程中,政府在财政专项资金、奖励资金、鼓励金融市场融资、土地用地指标、人口规模、小镇专业人才引进、入住企业税收优惠等方面制定了多项正式制度给予实实在在的支持和保障。从中央政府层面看,各相关部委纷纷出台专项政策措施,全面支持、规范和引导特色文化小镇建设,顶层设计不断完善。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关于保持和彰显特色小镇特色若干问题的通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等相关通知意见为特色文化小镇培育提供了多项制度保障。从地方政府层面看,各地深刻领会中央关于建设特色小镇的精神和部署,出台了重要文件来支持地方特色小镇培育和建设工作。例如北京市出台《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支持特色小城镇发展,河北省出台《关于建设特色小镇的指导意见》,广东省出台《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实施意见》等,各个省份都从土地、资金等不同角度为特色小镇建设提供政策支持。总的来说,目前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的关于特色小镇的政策具有培育范围广、资金支持力度大、参与热情高等特点。除此之外,创新的服务理念、相互协作的关系、淳朴的乡风、家族观念等一些非正式制度,在特色文化小镇培育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各级政府应该从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出台和落实出发,为特色文化小镇的培育提供制度保障。
(二)不同培育主体的维度
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其他社会主体对特色文化小镇的培育发挥着重要作用。按照自由市场模型,政府的完全放任可能会促进创新行为的自发形成。然而现实并不是这样的,市场需要政府的有效干预,需要政府来形成规则,帮助人们破除创新的障碍。政府可以通过建立科學有效的财政、金融、土地、人才、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正式制度,对特色文化小镇培育提供政策支撑;可以通过鼓励和促进非正式制度的形成,拉近社会距离,为特色文化小镇培育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政府培育在特色文化小镇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小镇发展初期具有重要的作用。企业是特色文化小镇的重要支撑,在开发利用文化资源、促进创新迭代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化企业是特色文化小镇的立镇之本。除了政府和企业,科研机构、中介服务组织、各种培训机构、会展公司、创新孵化平台等社会主体,也是特色文化小镇获得持续发展的积极因素和重要动力。
1. 政府的培育。林毅夫认为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要充分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作用,政府应当有所作为、积极作为[6]。如何正确地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特色文化小镇培育和建设中的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实践证明特色文化小镇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培育和支持。特色文化小镇培育和建设中,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基础设施的建设。基础设施一般属于公共物品,包括具有明显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道路、交通等纯公共物品,也包括公园、学校、教育等准公共物品。这些物品特别是纯公共物品的提供主体主要是政府。二是公共服务的提供。特色文化小镇要在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等方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特别是着力建设图书馆、博物馆、剧院、文体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提供高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务。三是营商环境的打造。特色文化企业的发展是特色文化小镇健康可持续发展最根本的滋养。如何营造重商的环境,为企业提供宽松和良好的发展环境是政府培育小镇的重要方面,特别是,怎样在土地、资金等方面大力支持中小微文化企业是政府创新的重要内容。四是创新氛围的营造。政府要在舆论引导、主题宣传、人才政策等方面加大力度,吸引创意人才,搭建创新平台,建设创新创业空间,多方面营造创新氛围。例如吉林省将给予万达长白山国际滑雪度假小镇以省级经济开发区的特殊待遇,支持小镇创新和发展。
2. 企业的成长。特色文化小镇培育和发展的核心支撑要素是文化企业的发展和壮大。没有特色文化企业,就没有特色文化小镇。企业在挖掘利用文化资源和创新迭代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对特色文化小镇培育和发展影响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企业的发展和壮大为特色文化小镇提供特色产业支撑。特色文化小镇首先要培育特色文化企业,提升文化企业的竞争力和实力。如果延循传统产业的发展路径,就会使得小镇缺乏魅力。特色文化企业的成长会为小镇赋予鲜明的文化特色,避免“千镇一面”。陶瓷企业、雕塑企业、手工艺企业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企业以及文化旅游企业往往成为特色文化小镇的龙头企业。二是企业创新是特色文化小镇主要的创新源泉。企业和企业家的功能是发现均衡和通过创新打破均衡。只有企业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不断创新技术,才能持续产生创新产品和服务,才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要素,促进小镇长远发展。三是龙头企业是特色文化小镇资金的主要来源。由于培育特色文化小镇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所需资金量大,单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足的。充分激发龙头企业的积极性,吸引企业资金进入,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极其重要。例如保定智慧汽车生态小镇培育和建设中,长城汽车与当地政府之间形成了良好的合作机制。在农村土地征收过程中,由企业垫资,政府担保,每年以税收形式返还企业,政府、企业、农民三方签订协议。每一位被征收土地的农村居民都可以享受60岁之后每人每月450元的养老补助,每位居民不论年龄大小每人每月享受60斤粮食补贴,并且新建釜阳花园小区,每人可以享受50平方米的大产权住宅政策。除此之外,长城汽车在招聘工人时,优先考虑本地居民,企业出资兴建了高水准的九年义务教育学校,政府支持建设幼儿园、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通过此举,企业、政府、农民实现了多赢。企业的积极参与给予了特色文化小镇建设重要的资金支持。四是企业文化是小镇文化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色文化小镇要突显的是特色文化,这个特色文化应该是小镇的整体文化认同,企业文化应该与小镇整体文化相融合,这样可以吸引更多有相同价值认同的企业聚集于小镇,促使小镇文化特色更加鲜明。
3. 社会的参与。肯尼迪政府学院公共政策教授罗伯特·帕特南认为,如果制度创新未能实现,这是因为没有形成适合制度应用的环境,这种环境包括富有活力的居民生活、相互沟通和交流、社会信任的良好建立等[7]。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打破了政府既是公共事务的提供者又是公共事务的安排者的传统思想,认为公共事务管理可以由多种组织多种主体参与自主治理[8]。刘伟等认为创新的持续力量来源于社会,政府出台的创新政策只有得到社会力量的参与和创新,才能获得持续的创新力量,才能将短期的政策创新转化为长期的制度创新,最大限度地激发创新活力[9]。特色文化小镇的治理更需要创新,其中,社会的参与必不可少。社会参与特色文化小镇培育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是社会资本的参与。社会参与特色文化小镇融资的主要方式是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模式,就是指政府和私人之间形成“利益分享、风险共担、全程合作”的运营机制。目前表现比较突出的企业有综合城市运营商华夏幸福基业,承担了政府、开发商、运营商、服务商等多个角色的任务[10]。二是社会组织的参与。社会组织已经成为撬动社会创新的关键力量,社会组织的参与可以克服政府治理的“碎片化的权威”和“碎片化的治理”。特色文化小镇的培育和管理同样离不开社会组织的参与。社会组织在行业服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环境维护等方面可以起到更加灵活和有效的作用。例如邯郸粮画小镇的“美丽管家”“商会”等社会组织发挥了积极作用。三是地方带头人的关键作用。特色文化小镇多数是行政建制镇或者是一个村庄或几个村庄的联合体。在小镇的培育和建设中,会涉及到土地、拆迁、补偿、就业等多方面的尖锐问题,单靠政府的协调力量是不够的。具有高度责任感和民众威信的地方带头人,在特色文化小镇的培育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三)硬条件和软条件的维度
从特色文化小镇培育和发展所需條件的维度看,可以分为硬条件培育和软条件培育。硬条件和软条件对于特色文化小镇的培育和发展发挥着同等重要的作用,甚至软条件建设更为复杂,更为长久,更为稳固。硬条件和软条件是相互融合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硬条件包括专业化人才、普通劳动力、资金的到位、企业创新技术的成熟、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支持特色文化小镇发展的各项制度和政策。软条件即文化的形成和作用,包括创新主体的多样性、小镇文化的多样性、创新的动力、社会信任的建立、社会距离的缩短、创新的氛围、文化品牌的塑造、价值的认同、小镇愿景的认可等。
无论从哪个维度来讲,特色文化小镇的培育都是一个多要素之间深层次的、相互融合的过程。形成互相依赖、互相利用、互相促进的共赢机制,才能促进特色文化小镇不断繁荣和持续发展。
三、特色文化小镇培育机制模型构建
特色文化小镇的培育要以提升小镇的创新能力,促进小镇健康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其中创新能力的提升体现在创新理念的应用、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创新链条的完善、创新机制的建立等方面。小镇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指标包括创新动力强劲、文化特色鲜明、生态长期友好、产业不断升级。围绕这个目标,可以从内部外部动力维度、不同培育主体维度和硬条件软条件维度构建培育机制。不同的维度中又包含不一样的培育要素。每项培育要素都是特色文化小镇培育机制构建的抓手。各个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外部环境的营造、内生动力的激发、各种制度的建立、政府的培育、企业的成长、社会组织的参与、硬条件和软条件的建设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是特色文化小镇培育机制构建的必要且重要的要素。围绕这些要素的培育开展相关工作是特色文化小镇培育机制的核心,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特色文化小镇培育机制(如图1所示)。
参考文献:
[1]吴军.场景理论:利用文化因素推动城市发展研究的新视角[J].湖南社会科学,2017(2):175.
[2]CLARK T N,LLOYD R, WONG K K,et al. Amenities drive urban growth[J].Journal of urban affairs,2002(5):493-515.
[3]祁述裕.建設文化场景培育城市发展内生动力——以生活文化设施为视角[J].东岳论丛,2017(1):26-27.
[4]胡鞍钢,周绍杰,任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和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17-22.
[5]王东霞.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变动与劳动就业[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7.
[6]林毅夫.中国经验:经济发展和转型中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缺一不可[J].行政管理改革,2017(10):12.
[7]吴迪.基于场景理论的我国城市择居行为及房价空间差异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3.
[8]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9]刘伟,毛寿龙.地方政府创新与有限政府[J].学术界,2014(4):40-49.
[10]陈炎兵,姚永玲.特色小镇——中国城镇化创新之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责任编辑:张 然
Abstract: The cultivation mechanism of characteristic cultural town can be studied from three dimensions, namely, internal and external motivation, different cultivation subjects and construction of hard and soft conditions, including external environment, internal motivation, system guarantee, government cultivation, enterprise growth and social participation. External environment is indispensable, endogenous driving force is the core of innovation and cultivation of characteristic cultural towns, and various systems are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 cultural towns, government cultivation is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 cultural town, enterprise innovation and growth is the basi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 cultural town, and social participation is an important condition for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 cultural town.
Key words: characteristic cultural town; cultivation; dimension; fac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