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The Hight of Shenzhen

2019-05-07覃力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世界建筑导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中心区大厦深圳

文/图:覃力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高层建筑是人类创造的建筑奇迹,近几十年来。在中国,伴随着都市化建设的快速推进,以及大城市人口持续增长、地价高涨等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各地的高层建筑,正在以惊人的速度竞相生长,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与城市建设成果最为直观的体现。尤其是深圳,自1979年建市、成为经济特区以来,便迅速地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城市建筑也随着经济的腾飞和人口的集聚,急速地向“高空”发展,40年间建设了大量的高层、超高层建筑。时至今日,高楼林立的深圳,应该算得上是全国建筑密度最高、以及拥有200米以上超高层摩天大楼最多的一座城市了,密集的高层建筑群,也已经成为深圳市城市形象的外在表征。

一、

1980年以前,深圳的城市建设,与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有着巨大的落差,相对于内地其他城市来讲也十分落后,当时的建筑多是比较简陋的一、二层的平房,最高的建筑只有5层[1]。特区成立之后,伴随着经济建设的腾飞,高层建筑即以最快的速度发展起来。建市3年之后的1982年,就竣工了深圳第一座高层建筑——“电子大厦”,“电子大厦”高20层,是当年深圳的第一高楼。1983年,深圳市的第一个建筑方案招标工程——“国际商业大厦”(高20层,68米)建成。1985年,建筑高度突破100米的超高层建筑——“深圳国际贸易中心”大厦落成。“深圳国际贸易中心”大厦高160米,53层,是当时全国最高的建筑,也是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施工和实行物业管理的超高层建筑。该建筑的施工工艺,采用了独创的内外筒同时提升的“滑模”技术,创造了三天建设一层楼的“深圳速度”。标志着深圳的高层建筑,在全国各地技术力量的支援下,很短的时间内就急起直追,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并在建筑高度上,与广州、上海一起开始引领全国,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也成了深圳办事效率的象征与深圳人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

此后,一大批高度超过100米的高层建筑陆续建成,据统计至1985年夏,深圳市批准兴建的高层建筑已经达到了297栋[2]。从1981年至1987年,短短的7年时间里,深圳市就建成了18层以上的高层建筑140幢,其中100米以上和接近100百米的高层、超高层建筑66幢[3]。在建市不到10年的时间里,深圳已经跻身于全国高层建筑建设的前列,可见,深圳高层建筑发展的速度之快,势头之迅猛,大有“后来居上”之势。

这一时期,由于罗湖区拥有火车站、出入境口岸,以及靠近香港的地理优势,因此,城市建设的速度特别快。受到香港城市“高层、高密度”建设理念的影响,深圳只用了短短几年,便建成了当时深圳乃至全国都屈指可数的,高层建筑最为集中、最为密集的“罗湖商业区”,当年深圳市的大多数高层建筑都集中在这里,“罗湖高层建筑群”也成了那个时代城市建设的标志。

1980年代刚刚改革开放,高层建筑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以学习和借鉴国外的优秀案例为主,设计与施工的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着相当的差距,建筑创意也相对单一。当时的高层塔楼,大多采用中央核心筒式的筒中筒做法,建筑造型受早期现代主义建筑的影响,更多的是从功能的需要出发,对建筑功能和结构形式进行真实的表达。深圳这一时期高层建筑设计的主要特点,多是在建筑形体上追求体积感和几何形态关系,以均质的外墙、铝合金窗,以及框架式玻璃幕墙作为外观展示的手段,跟随着国内的建筑设计大趋势。此时,深圳的建筑师与设计机构多来自于全国各地,因此,建筑形式上也带有原地域的一些习惯做法,设计上更多地关注在技术水平上的提高,还没有孕育形成深圳本土的地方特色。

二、

1990年代,在邓小平 “南巡讲话”的指导之下,深圳加快了经济建设的步伐,城市建设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境外设计机构及国际知名建筑师,也开始关注并参与到了深圳高层建筑的设计之中,高层建筑的建设,可以说是高潮迭起,曾经一度代表着中国高层建筑设计、施工等方面的最高水平。

1992年建成的“深圳发展中心大厦”,是我国第一栋大型高层钢结构工程,为高层钢结构建筑在我国落地开创了先例。其独特的造型,对当时国内的建筑界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印有“深圳发展中心大厦的年历”,当年在全国各地都能够见到。最具影响力的要数1996年建成、高384米的“地王大厦”。“地王大厦”本来叫作“深圳信兴广场”,因其建设用地,是当年深圳土地交易的最高价,故而被深圳人习称为“地王大厦”。“地王大厦”的高度,超过了香港的“中环广场大厦”和贝律铭设计的香港“中国银行大厦”,是当时中国乃至整个亚洲地区的第一高楼,在世界高楼排行榜中名列第5位。“地王大厦”采用钢柱内泵送混凝土的施工技术,以两天半一层楼的建设速度,刷新了当年“国贸大厦”创下的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建筑型体的高宽比为1:9,也创造了当时世界上超高层建筑最“扁”最“瘦”的纪录。正是由于有了这些傲人的业绩,才使得“地王大厦”成为了90年代深圳高层建筑的代表,并藉此将中国的高层建筑,推向了可与世界各国摩天大楼媲美的国际水平。

1990年代的中后期,深圳的高层建筑开始更多地关注新技术、新理念的应用, 例如2000年建成的赛格广场(高292.6米),在智能化等新技术领域即有所突破。赛格广场是当时中国,唯一一座自行设计和工程总承包施工的高智能超高层建筑,同时,也是到目前为至,世界上最高的钢管混凝土结构超高层大楼。从整体上来看,1990年代深圳高层建筑的建设,比之前有了很大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到1996年6月,深圳市范围内竣工和在建的、仅18层以上的高层建筑,就已经达到了753幢[4]。到了1990年代末,深圳市建成的100米以上的非住宅类超高层建筑24座,150米以上的摩天大楼17座。这也说明,1990年代深圳的高层建筑,已经出现了从高层建筑向着超高层建筑方向发展的趋势,并建成了当时在国内还不太多见的数栋高度超过200米的摩天大楼。

受国外先进设计理念的影响,在高层建筑的空间构成方面,深圳也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出现了偏置核心筒、双侧外核心筒等高层建筑结构布置方式,中庭空间也被引入到了高层建筑之中。“深圳发展中心大厦”采用了偏置的核心筒,从一层到二十七层,在塔楼的中央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中庭。“深圳特区报业大厦”则是在高层塔楼的一侧,每隔三层设置了一个供人们休憩的小中庭,形成了一个个各自独立的空中公共活动空间。这些做法不仅丰富了高层建筑的内部空间,而且,也使得高层建筑的整体造型有所变化。

随着深圳市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建筑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此时人们已经开始厌倦“国际式风格”的简单盒子状造型,建筑师更加注重个性化的创作表达,“标志性”成为那个时代高层建筑的精神追求。这段时间内建成的高层建筑,表情都比较丰富,个性张扬,造型感较强。例如“海王大厦”敢于尝试极具穿透力的架空处理方式,以及非常大胆的在立面上装饰雕像的做法。“深圳发展银行大厦”根据基地所处的位置,将建筑设计成由西向东逐步升高的阶梯状,巨大倾斜向上的钢构架,带有“高技术”的审美取向,寓意着“发展向上”,从而使之成为当时深圳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此外,“深圳特区报业大厦”、“佳宁娜友谊广场”、“深业大厦”和“联合广场大厦”等等,也都是这一时期风格独具的高层建筑的典型代表。

这一时期的一些高层建筑,还常常在屋顶上做文章,以凸显其标识性。像“世界金融中心”就在塔楼的顶部设置了层层叠加的尖顶,“招商大厦”以倒椎体的形态处理屋顶,“深圳特区报业大厦”的屋顶装饰更是高达60多米。但是,深圳的高层建筑不论屋顶如何设计,却较少采用传统的坡屋顶形式,只有蛇口的“海景广场”等一两座高层建筑,应用了简化的四坡屋顶。

与1980年代高层建筑基本上由国内建筑师设计不同,从1990年代开始,香港及国外建筑师,也参与了一些重要的高层建筑设计。例如:“深圳发展中心大厦”由美国锡霖集团和香港迪奥设计顾问有限公司设计,“地王大厦”由美籍华人张国言设计,“招商银行大厦”由美籍华人李明仪设计。当然,这些高层建筑的施工图还是由本地设计院配合完成的,不过,境外设计公司的引进,带来了一股新风,增加了国际间的交流,使高层建筑的设计、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也使得深圳的高层建筑更加趋向于国际化。

1990年代后期,深圳还开始从城市设计及规划管理的不同层面上,加强对高层建筑的把控,开始重视高层建筑与城市空间以及各种城市要素之间的关系。1998年美国SOM建筑设计事务所,为深圳福田中心区22、23街坊编制了控制导则,对这一片区的高层建筑从整体形态的控制,到单体建筑的高度、退线、色彩、风格等方面都做了详细的规定,以保证高层建筑在城市空间形态层面上的可控性。有了SOM建筑设计事务所的示范,以及城市管理方面的日益规范化,从此之后,深圳的高层建筑,便都以城市设计和法定图则为基础,开始认真地探索高层建筑与城市之间的互动关系。

三、

21世纪的前10年,福田中心区日趋成热,深圳新一代的高密度城市中心区,在城市设计和法定图则的指引之下,落成了一大批很有特色的高层建筑。如大家所熟知的“深圳电视中心”(高121.9米)、“深圳国际商会中心”(高218米)、“中国联通大厦”(高100米)、“安联大厦”(高159.8米)、“新世纪中心”(高195米)、“诺德中心”(高198米)、“华润大厦”(136.4米)、“地铁大厦”(150米)、“深圳凤凰卫视大厦”(高109米)、“卓越时代广场”(218米)、“卓越世纪中心”(280米)等等。至此,福田CBD超高层建筑群已经基本形成,并与罗湖一起,成为深圳市高层建筑最为集中的区域,同时,也是深圳市迈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物质形态表征。

这一时期,超高层建筑开始在深圳大量建设,10多栋200米以上的摩天大楼拔地而起,从2000年至2009年的10年间,深圳建成100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近50栋,是21世纪之前建造的超高层建筑总合的2倍,深圳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已经成为全国超高层建筑最为集中的城市之一,足见深圳的超高层建筑发展的速度之快。从总体上来说,2000年代的高层建筑的外部形态,大多比较严整、简洁,虽然在造型与技术方面的突破不多,但是,自“安联大厦”首创“空中花园”之后,这种非常适合深圳气候特征的空间组织方式,便很快在深圳流行起来,并开始影响全国,以至于“空中花园”成了这十几年来,深圳高层建筑空间组织上最为显著的特征。此时的高层、超高层建筑在使用空间的处理上,都普遍追求建筑内部空间的变化,“空中花园”这一借助生态理念的地域性设计策略,正好适应了这种大趋势,并快速地发展成为一种极具岭南地域特色的设计方法。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有:“安联大厦”、“本元大厦”、“汉京国际大厦”等等。这些建筑均在不同的楼层、不同的方向,错位设置了一系列的空中花园,不仅把自然绿化引向了高空,在空中创造出宜人的休闲活动场所,而且,还从垂直空间上改变了高层建筑的外观效果。

21世纪以后,由于罗湖中心区和福田中心区日趋饱和,多中心规划的逐步落实,深圳的其他区域也开始出现大量的高层、超高层建筑,较有代表性的地域是南山中心区和车公庙、竹子林地段。南山中心区以大规模的商业设施为核心,利用跨街区的二层步行平台,形成了国内第一个利用城市空间的立体化方式,来处理商业、办公混合建设的立体化、高密度的城市中心区。该中心区的建设带动了整个后海片区,为集约化、立体化的城市建设闯出了一条新路。车公庙、竹子林地段,位于福田中心区到南山中心区之间,交通方便,有利于承接中心区溢出的办公需求,因此,在较短的一段时间内,兴建了一批标准略低于福田中心区的高层办公楼建筑群。虽然,这一地区高层建筑的标准赶不上福田中心区,区域内建筑的占地面积较小,高度多在100米左右,体量比较敦实,但是,这一地区的高层建筑也有一个十分明显的特征,那就是内部均设置了大量的“空中花园”,各种形式的“空中花园”,成为这一区域高层建筑处理上的亮点。

与此同时,新世纪以来,关外的宝安、龙岗也在规划建设大量的高层、超高层建筑,突破了原来只有在关内才能够见到超高层建筑的情况。这十年来,宝安、龙岗等关外地区的高层建筑,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宝安中心区是关外第一个高层高密度的城市中心区,也是深圳又一个统一规划建设的大规模的城市中心区。现在,关外各地已经建成使用的高层建筑有:宝安的“荣超滨海大厦”、“国际西岸商务大厦”、“翰林大厦”,龙岗的“正中时代广场”、“珠江广场”、“银信中心”等等。规划在建中超过250米的超高层建筑还有:“中粮大悦城”、“春天大厦”和“佳兆业上步项目”等等。

四、

2010年之后,深圳的高层建筑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建设高潮,不仅在建筑高度上有了新的突破,在建筑空间和建筑造型的处理上更加出彩,而且,高层建筑的品质也明显有所提高。2011年“京基金融中心”(京基100)建成,它以高质量的建筑品质和441.8米的高度,打破了“地王大厦”保持了15年的高度纪录,夺得深圳第一高楼。“京基金融中心”在当年全球的高楼排行榜中排名第九,再次使深圳在新一轮的高层建筑建设热潮中走在了前面,为深圳带来了全新的时尚气质与领先的设计理念。2014年建成使用的“深圳证券交易中心”,虽然在建筑高度上并不突出,甚至惹人非议,但是,却以出挑36米的巨大悬挑所形成的“空中客厅”,而创造出了世界上最大的“空中平台”。

“京基金融中心”建成的6年之后,2017年竣工的“平安国际金融中心”,又一次突破了深圳建筑的高度记录,其建筑高度达到了592.5米,成为仅次于“上海中心”的中国第二高楼,同时,也是目前世界上按高度排名的第4高楼。“平安国际金融中心”塔楼的下面是正方形,楼体在四个角部进行了特殊处理,到上面转变成为八角形。内部为中央核心筒,外侧则配合角部变化,采用了8根由钢桁架两两连结、一起共同受力的巨型柱,结构设计理念简明独特而又极有创意。为了应对台风和地震,建筑的内部,还装备了2台国内目前吨位最大的阻尼器。此外,在智能化与节能技术的应用方面,“平安国际金融中心”也走在前列,是国内第一座获得美国LEED——CS2.0金奖的、超一流水准的摩天大楼。“平安国际金融中心”原来的设计高度是660米,但是由于航空限高,被压缩到了600米之内,痛失了再次创造中国第一高楼的机遇。但是,无论如何“平安金融中心”的建设,还是使得深圳的高层建筑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深圳2010年以后建设的高层建筑,在延续着此前形成的简洁、典雅的风格[5]基础上之上,又有了很大发展,出现了许多个性鲜明、造型新颖但又并不夸张,却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引领时尚的优秀作品,如前述之“京基金融中心”和“平安国际金融中心”。2018年建成使用的“腾讯滨海大厦”,在解决结构技术难点之后,利用三层高的连接体与两栋超高层塔楼形成了一个很有创意的整体造型,开创了深圳首个超高层建筑空中连接的实验,同时,它也是国内第一座“人工智慧”大厦。“深圳国际能源大厦”,则通过解决朝向问题,在建筑外观处理上开拓了一条新路,利用表皮设计手法的变化,引进了数字化时代的审美趋向。2019年初建成的“华润总部大厦”(春笋),在结构与建筑处理上,也结合独特的造型,而采用了密柱框架+核心筒的结构方式,建筑外侧由56根纤细的钢柱,以流畅的弧线,在顶部和底部入口处创造出了感人的造型,同时,也在建筑内部形成了无柱大空间和360度海景的震撼体验。另一方面,自2010年以后,随着“卓越世纪中心”、“京基金融中心”、“大中华国际金融中心”、“中洲中心”、“华润大冲改造项目”、“滨河时代”、“深业上城”、“一方中心”等高层城市综合体的建设,深圳的高层建筑,从总体上来看,越来越趋向于集群化设计、建造的组群关系,向着城市建筑“一体化”的方向发展。高层建筑与地铁、地下商业街,以及空中步行廊道的结合也越来越普遍,对高密度城市空间的立体化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随着新时期城市规划的调整,深圳又在运作前海、后海,北站商务中心区、大运新城、刘仙洞、以及红树林超级总部基地等,大规模超高层建筑的集中建设区域。其中的红树林湾区,经过多轮的国际咨询与国际竞赛,将会建成深圳未来最具国际竞争力的立体化城市中心区,届时,那里将成为拥有众多二、三百米至五、六百米的高层建筑密集的“超级城市”,而龙岗大运新城中高达700米的“世茂深港国际中心”项目,也已经破土动工,开始冲击着深圳的新高度。

根据《摩天城市报告》数据显示,到2014年,深圳已经建成100米以上非住宅类的高层建筑277座,位居内地之首。在“高层建筑与城市居住协会”(CTBUH)对全球高层建筑的统计资料中,深圳到2019年初为止,已经建成了200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98座,300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13座,位居全国第一。而且,深圳还连续3年蝉连世界上建成2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最多的城,而在未来的5年之内,深圳还会有更多的高层、超高层建筑破土动工。到那时,仅300米以上的摩天大楼就会有30多座,深圳现在的第一高楼“平安国际金融中心”,在深圳的高楼排行榜中,很有可能都进入不了前5名。在“高楼迷”论坛的数据统计中,深圳的全球城市摩天潜力指数[5]排名也是高居第二位,由此可见,深圳在未来必定还会加快高层建筑建设的步伐,向着更高的层次发展。

五、

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2010年以后,深圳的高层建筑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呈现出了质的飞越。高层建筑在城市空间的分布上更加集中,在建筑与城市的关系上,也更加注重通过城市设计,来加强高层建筑与城市空间之间的互动关系,避免过分强调自我,从群体上去把握和调控建筑的立面、高度、色彩与材质等要素,形成了一种由个性化向组群关系集聚的策动趋向。

在空间构成方面,随着结构技术的进步,高层建筑的空间组织方式比之前更加灵活。出现了分散核心筒、外置核心筒和核心筒直接对外的做法。“银信中心”以两块错位的板塔和分散的核心筒,创造出独特的建筑造型。“汉京国际大厦”的核心筒直接对外,人们可以乘坐玻璃景观电梯到达各个楼层,彻底打破了内核式核心筒昏暗、封闭的内部空间特征。不久前刚刚竣工的320米高的“汉京金融中心”,更是采用了核心筒与主体建筑分离的空间构成模式,可谓是超高层建筑设计上的一大创举,为使用空间和造型形态的变化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在高层建筑的内部置入异质空间,也是近一、二十年应用得较多的设计手法,深圳很多高层办公建筑都有所谓的“复式空间”,一些企业总部还将几层通高的大堂搬到了空中,如“联通大厦”塔楼的上部,就设置了一个12层高的开放式大厅。“华润总部大厦”的顶部,也设计了一个结合尖顶造型的、很有创意“莲花顶”空中大厅。许多高层综合楼中的酒店,也流行“空中大堂”的做法,为了争取更好的景观效果,而将几层高的大堂和餐厅布置在塔楼的顶部,可以居高临下地欣赏城市景观。像“万象城”的君悦酒店、“京基100”的瑞吉酒店,就都是在顶层寻求空间变化的实例。瑞吉酒店的大堂在“京基金融中心”的94层,是一个由玻璃覆盖的高达40米的空中大厅,大厅的上部是鹅蛋形的餐厅,夜晚灯光开启之后,晶莹的大厅与城市夜景互为观赏对象。“中州金融中心”70米高的酒店共享边庭,位于200米的高空,采用了竖向拉索、横向水平桁架、钢结构吊挂式点支撑玻璃幕墙系统,玲珑剔透,可以将深圳湾的美景尽收眼底。上述的这些空间处理方法,都以不同的处理方式,打破了楼层之间平均分割、各层互不连通的空间组织方法,在局部形成了突变,使得高层建筑在竖向空间构成方面更加丰富,空间感受更具有震撼力和趣味性。

在当今国际交流不断加强、新理念和新技术不断涌现的年代里,更多著名的境外设计公司,参与到了深圳的高层建筑设计之中。例如:SOM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了“新世界中心”和“招商局广场”、Larry K Oltmans参与设计了“卓越世纪中心”、TFP事务所设计了“京基100”、库哈斯设计了“深圳证券交易中心”、BIG设计了“深圳国际能源大厦”、NBBJ设计了“腾讯滨海总部大厦”、迪拜哈利法塔的主设计师艾德里安·史密斯设计了“中洲中心”、汤姆·梅恩设计了“汉京金融中心”、汉斯·霍莱茵设计了“南方博时基金大厦”、KPF建筑事务所设计了“深圳平安国际金融中心”和“华润总部大厦”。境外设计公司的这些设计,确实使深圳的高层建筑品质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建筑形态的个性也更加突出、丰富多彩。但是现在,最重要的超高层大楼几乎都由境外设计公司包揽,在大型超高层建筑设计招标中,国内设计单位也多与境外公司合作,这种状况说明了,深圳的建筑市场已经全面开放,未来的竞争还会更加激烈。

不过,深圳本土建筑师的素养,也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设计水平进步很快,也创造出了许多,并不比外国人设计得差的优秀高层建筑。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有:“深圳凤凰卫视大厦”、“中广核大厦”、“中国储能大厦”、“卓越时代广场”(第一期)、“中国联通大厦”、“大中华国际金融中心”、“深圳地铁大厦”、“腾讯大厦”、“银信中心”、“百度大厦”、“NEO企业大厦”、“中海油湾区企业总部”、“长富金茂大厦”、“深圳百丽大厦”、“花样年香年广场”等等。总的来说,21世纪以来,由于更加重视从城市的总体空间效果来把握高层建筑的设计,所以,高层建筑仍然是体型趋于规整、形式趋于纯净,虽然也有一些个性突出、甚至受到诟病的作品,但是,大多数深圳高层建筑的型体变化还是很有逻辑,并不过分张扬。与之前不同的是,建筑立面不再强调虚实对比,色彩也比较典雅,呈现出了一种注重品质的整体性和强调细节感受的“外在”特征。建筑表皮的幕墙设计也比以前有了很大进步,许多建筑已经开始采用单元式的幕墙、不少建筑还应用了不锈钢饰面,而在绿色、生态概念的引领之下,运用智能型呼吸式幕墙和光电幕墙的情况也在日益增多,这些新技术的运用,也使得近几年建成的高层建筑的外观效果,也比之前显得更加精致,且带有科技感。总的来说,与北京、上海等地相比,深圳高层建筑的设计建设,缺少了历史文化上的积淀,受折中主义,新古典主义手法的影响较小,更多地强调了时代特征。但是,也许正是由于这种“传统”上的缺失,才没有给建筑师带来太多的束缚,却反而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创作环境,使深圳的高层建筑摆脱了形式上的民族情结,而表现的更加务实、讲究效益,追求“现代性”。经过了40来年的沉积,深圳正在逐渐形成自己的建筑风格和文化感染力,今天深圳的高层建筑,已经从早期迎合改革开放的“试验场”,追求特立独行的阶段,发展到了更加注重城市空间关系,强调理性和务实的设计表达,并在技术创新、空间构成、生态理念、建筑融入城市环境等方面,都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注释:

[1]深圳市人民政府,崛起的深圳,深圳:海天出版社 2005.6

[2]深圳人民政府基本建设办公室、深圳市规划局、世界建筑导报社联合主编,深圳建筑,世界建筑导报社出版,1988

[3]深圳基本建设办公室,深圳基本建设之路,世界建筑导报,1988.(5).9

[4]颜松悦,深圳高层建筑实录,深圳.海天出版社,1997.756

[5]叶伟华,深圳新世纪摩天楼设计浅析,时代建筑,2005.4

[6]只对建筑状态为在建、预备和规划的部分进行统计。

[7]覃力、刘原,深圳高层建筑空间造型实态调研,城市建筑,2014.8

猜你喜欢

中心区大厦深圳
深圳欢乐海岸喜茶LAB店
影子大厦
电梯
转向盘中心区试验及数据处理
深圳
深圳医改破与立
承德县:承平宁抗日游击根据地的中心区
深圳“去编”激起千层浪
城市中心区规划的空间理念研究
散文大厦的三条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