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细读《诗经》中的“水”文化

2019-05-06李彬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道阻关雎伊人

李彬

借意象抒情达意是中国传统文学作品常用的手法,“水”即其中之一。一部中华文明史,始终与“水”相生相伴,大禹治水,上善若水,智者乐水,逝者如斯夫,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千江有水千江月……多姿多彩的“水”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形形色色的“水”将先民的生死歌哭、喜怒哀乐,表达得淋漓尽致。

《氓》《蒹葭》《关雎》是《诗经》中入选中学课本的三首爱情诗,它们以自由热烈的追求、哀怨缠绵的情思呈现了两千多年前先民们纯真浪漫的爱情,直到今天仍被奉为经典。这三首诗都写到“水”,如“淇水汤汤, 渐车帷裳”“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且“水”的形态、意蕴相似相关。那么,《诗经》中的可视可感的“水”蕴含了怎样的文化意蕴呢?

一、“水”的阻隔,隐喻追求艰难

奔涌的河流是难以逾越的险阻,尤其在生产力低下的周代,人们往往因河流而被禁隔两岸,难以朝夕相守,“水”的天然阻隔,往往就是空间隔离、路途漫漫的隐喻,主人公的追求漫长而艰难。由于周代还没有严格的礼教来束缚民间男女的结合,青年男女尤其是女性一般都较为大胆热烈、自信勇敢,冲破“水”的阻碍到达彼岸,往往就意味着获得了幸福,所以他们一片痴心,勇往直前。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在寂寥的露水成霜的清秋之晨,晨雾还未退去,男子在河边徘徊辗转,浅唱低吟,心仪的人儿就在河水那一方,寻寻觅觅,若有思念,但苍茫的一湾流水使他们如隔天涯。惆怅,失望,向往,水畔思人,道路漫长。此时,“水”的隔离形成了一种无形的障碍,“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秋水,蒹葭,白露,寥寥几个意象铸成了一幅萧瑟的景象,“道阻且长”的河水是如此空阔辽远,对面的“伊人”是这般可望而不可即、欲求不遂,这与《汉广》“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古诗十九首》“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以及孟郊《古别离》“河边织女星,河畔牵牛郞,未得渡清浅,相对遥相望”有异曲同工之妙。

情因物兴,物与情关,人的情感总是与览物有关。“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人们总是由览物而产生艺术联想,抒发自己的所思所感。“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关雎》),雎鸠鸟在河洲上和鸣,欣欣春景唤醒了春情,也唤起痴情的“君子”“寤寐思服”的求之不得的焦虑。“水”的悠悠不息与“左右流之”的荇菜则使全篇都有了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此处的“水”虽然是“好事多板障”,但它浸润着心田,也滋养着爱情。

二、“水”的潺湲,隐喻思念悠远

“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诗经·桑中》),水滨泽畔常常是《诗经》中男女萌发爱情、相会定情的地方,远古的河流边,男女主人公盘桓在水泽汀洲,面对潺湲流淌、绵绵无尽的流水,表达自己爱情的思念。水滨湖畔,淑女窈窕,阴柔之水的气质正是契合了女性婉约的韵致。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氓》),分别时刻两情依依,女子为了多一会相依,山一程水一程送别情郎。送郎送过淇水西,到了顿丘情依依。淇水深,不及她的情爱深;淇水长,不及她的思念长。多愁善感的心寄托于欢乐流淌的淇水,赋予“水”无尽的思念,此时的淇水像春潮般的涌动。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秋水旖旎,芦花苍苍,一片白霜,男子独伫水畔,痴痴地凝望着烟波浩渺处风姿绰约的“伊人”,近在咫尺却又如隔天涯。三段文字重章叠唱,借落木萧萧、芦花与白霜相映的背景营造了一种邈远迷蒙的氛围,渲染一种执着缠绵而又略帶伤感的情调,更显惆怅与悠远。

《关雎》中“左右流之”的“流”字用得妙不可言,少女顺着水流忽而侧身向左,忽而侧身向右地采摘荇菜的忙碌而曼妙的身姿跃然纸上,使全诗充满了动感和生机,同时也更增添了男子对少女的爱慕之情,真的是“教我如何不想她”。“悠哉”的叠用,把男子如水一般的长夜不寐的相思之苦表达得淋漓尽致,既深婉含蓄又率真热烈。

三、“水”流奔涌,隐喻禁忌与祈求

老子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在生产力低下的西周时代,猛兽出没,洪流奔涌,“水”往往有危险、禁忌、繁衍的意味。古代谚语曰: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周礼·春官·女巫》:“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发展到后代,就有上巳节一类的民俗节日,有结伴去水边沐浴(祓禊)、祭祀宴饮、曲水流觞等活动。

《诗经》中的“水”的意象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往往是主人公抒发情感的寄托物。“淇水”是《诗经》中多次出现的意象,据统计有6篇18次之多,具有丰富的文化内蕴。“淇水”在《氓》中出现三次:“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这是女主人公处于热恋阶段,她不辞路远,涉过“淇水”送别情郎,依依不舍之情似这不竭的淇水,缠绵动人;“淇水汤汤, 渐车帷裳”,这是女子归家之时,横暴浩荡的淇水溅湿了女子的车帷,“淇水”似一条感情分离的鸿沟,将他们隔离;“淇则有岸,隰则有泮”,痛定思痛,女子毅然决绝,“淇水”是她凄婉哀怨的知音,目睹了她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时的浪漫,也目睹了“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时的哀怨。淇水不语,低徊呜咽,似乎在安抚她那颗伤痕累累的心。

《蒹葭》被王国维称为“最得风人深致”,原因之一就在于虽然男子由“一见钟情”到“日夜思念”,再到“幻想结合”,但是由于“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的重重阻隔,男子是纯真而有节制、适度地表达自己相思之情的,充满了积极健康的精神,体现了孔子称道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美学风格。

水是生命之源,它是重重险阻的障碍,带来了审美的张力;它是滋润万物的圣洁之物,全民游春,繁衍万物。《汉书·地理志》载:“卫地有桑间濮上之阻,男女亦亟聚会,声色生焉。”我们的先民熟谙生存规律,逐水而居,近水生息。水与先民相生相伴,不仅是供养了人类,而且是极大地丰富了人类思维,给人类带来了情感的慰藉和思考的智慧。《诗经》中的“水”,作为最原始化的审美意象,体现了先民由原始的自然欲求向个人情感和生命品格上的升华,并深远地影响了后代的中国文学,丰富了文学的百花园。

猜你喜欢

道阻关雎伊人
不说再见(外一首)
伊人时尚
伊人时尚
《〈诗经〉二首》随堂练习
《关雎》主旨误读的是与非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从《诗经》比兴循环解释现象探究“兴”的起源——以《关雎》《汉广》《樛木》三诗为例
三面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