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市医疗用血短缺的成因及发展趋势预测

2019-05-06李晨昕滕五晓

医学与社会 2019年3期
关键词:供血供应北京市

李晨昕 滕五晓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上海,200433

随着医疗用血量持续增加,血液的供需矛盾日渐突出,包括北京市在内的许多大城市都相继出现了较大的用血缺口,引发了公众的恐慌情绪。从全球范围来看,无偿献血是医疗用血的最主要来源,围绕无偿献血的议题,国内外研究者从不同的领域进行了较为广泛且深入的研究[1-9]。有学者从供需角度对医疗用血问题进行了探讨[10-12]。从管理的角度对医疗用血相关的体制、制度以及对策方面的相关研究也是一个热点[13-15]。本文从供需视角,建立因果关系的血液供应SD流图模型,对北京市医疗用血未来的供需状况进行模拟仿真预测,以揭示发展趋势。分析北京市医疗用血供给不足的成因,提出了规避和纾解北京市医疗用血紧张的建议。

1 血液供应量预测的研究方法

由于血液供应量受实际需求量、献血量、库存量以及外部突发事件等因素的影响,数据的波动性大,预测难度大。考虑到血液供应量的长期趋势变动、季节性变动、周期性变动以及不规则变动等与时间相关的因素,血液供应量预测大多采用时间序列法、加权马尔可夫法和灰色预测模型等方法[16-22]。这些方法有助于血液供应量的预测,但都需要有足够的样本量。如果样本量很小,则很难揭示未来的变化趋势。此外,这些模型本质上属于“黑箱”模型,不能有效地了解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简称SD)仿真模型最早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Forrester教授提出,该方法通过建立因果关系的反馈回路、系统动力学流图以及仿真模型,进行仿真实验,最终得到仿真预测趋势图。SD方法有助于发掘系统行为与内在机制之间的依赖关系,且具有对数据样本的依赖性小(只需要给出仿真的初值和步长)的特点。该方法常被用于分析复杂社会系统的研究。适用于中长期、且因果关系较为复杂事物的发展前景预测。

通过建立供血SD流图得到仿真曲线,可预测北京市未来若干年医疗用血供需的发展变化趋势,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2 北京市血液供应的SD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

2.1 SD流图模型的建立

血液供应的系统动力学(SD)涉及到血液中心、医院、献血者、患者以及政府等各方面,并可能受到献血增长率、血液预订率、血液供给率、气候变化、重大灾害以及政府政策等多因素的影响。将这些要素纳入系统动力学框架体系中,有助于厘清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而分析其相互作用。通过系统仿真,预测发展趋势,以便及时进行预警和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图1)。

2.2 北京市供血发展趋势的预测

根据血液供应的SD模型,通过仿真,得到了北京市献血量和用血量的变化趋势(图2)。2015年后医疗用血供求关系出现了需求大于供给的情况。如果无外界干预,发展将持续下去,缺口有逐渐加大的趋势。研究结果说明,北京市医疗用血正面临着供需矛盾紧张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作为一个人口超过2000万的国际超大城市,相关部门应采取必要的应急措施并提前做好预警规划,规避“血荒”公共医疗安全事件的发生。

3 北京市医疗用血短缺的成因

对北京市未来供血发展趋势进行的SD仿真预测结果表明,用血量出现了明显的供应缺口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3.1 公众无偿献血意愿不高,无偿献血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血液需求

血液是一种不易获得、时效性高的特殊资源,需要广大公众积极参与。根据北京市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近三年北京市无偿献血量呈逐年下降的趋势:2015年采集血液总量为70.7万单位,2016年为68.8万单位,2017年为64.6万单位。而互助献血率却逐年增加,2015年互助献血率占采集血液总量的8.7%、2016年为12.8%。2017年则达到了20.9%。一旦取消互助献血,用血缺口一时难以填补。刘晓丽等对北京地区公司职员无偿献血认知状况进行调查后发现,公司职员中支持无偿献血的占77. 4%,被调查人群中献过一次血的占32. 6%,献血两次及以上的仅占9.3%。说明有一部分民众并不支持无偿献血工作,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23]。

图1 血液供应SD流图模型

图2SD仿真预测趋势图

3.2 配置、协调及风险防御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首先,缺乏确保血液供应的长效机制。法国等一些国家,血液由国家血液中心统筹调度,且可从国际市场进口血液制品。而中国对于血液调配的管控较为严格,除特殊血液制品外,基本上不从国际市场获得血源。此外,中国实行的是血液属地管理制度,按照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第85号《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第二十七条的规定,除非遇到重大事件,否则不会采用跨区域调剂血源。由于我国需血量和献血量存在区域的差别,很容易造成资源配置的不足。如2018年2月份北京“血荒”发生之后,北京市原卫计委联系其他省份血液管理部门调剂调入血液,使用血缺口得以缓解[24]。

第二,供血系统中各主体之间缺乏协同。在供血系统中,政府改变互助献血政策,对医院的血存量产生了负面影响。由于无偿献血人群数量并没有明显增加,间接导致了血液存量减少。取消“开展互助献血”的政策目的是为了打击血头,规范血液供应市场,但对取消互助献血之后用血缺口大小以及受到影响的人群却估计不足。医院是直接面对患者的用血单位,也是政策制定环节中重要的利益相关方,但此政策文件下发前既没有得到提前通知,也没有在库存数量和病患人数等方面进行沟通协调,这一系统中关键变量的更改显著增加了供血系统的不稳定性。

第三,我国目前尚未形成国家层面的血液供应保障预案。地方预案中也没有针对不同的血液公共安全事件制定应急处置的流程和规范。通过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2005)和各大医院的临床用血紧急预案的分析发现,即使在已制定的各个层级的血液保障应急预案中,也存在主管部门不统一,应急反应分级不统一,标准不一致等问题,各地血液保障应急预案涉及的主管部门也不同,导致了供血系统风险防御能力低下。

3.3 受季节、气候及人口流动因素的影响

血液的供应和需求极易受到天气、季节以及人口流动等的影响。气温过高与过低都会导致献血人群减少,美国冬季的几次“血荒事件”几乎都与恶劣天气导致的采血车无法出门有关。2018年北京的供血短缺发生在春节期间,一方面天气寒冷,献血人群和采血机动车的数量都比平常少。另一方面,北京市无偿献血占比前三位的主力人群为职员、工人和学生(分别占比32.2%, 31.78%, 17.84%)[25]。在春节期间,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离京返乡,不能为北京贡献血源[26]。

春节期间是疾病和事故的多发时段,虽然献血总量减少,但需血量却并没有减少。由于医疗资源在地域上分配的不平衡,北京医疗资源较周边地区具有优越性,在放假期间,有更多的患者云集到北京各大医院,北京市的用血量增加比一般城市更为突出。

4 对策

4.1 加强公共政策的引导

以政府为主导的医疗用血管理政策对公共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之一。但鉴于医疗用血管理政策的特殊性,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再分配性政策,而应更多地理解为道德层面的政策。政策的实施通常会影响到政策目标群体或其他群体的生命,而生命的神圣性决定了公共卫生政策的价值取向。因此,当政府有关部门在制定此类政策时,应多方循证,反复考量,并做好后备应急工作,最大限度地保障广大公民的健康及生命安全,规避和预防出现医疗用血短缺和卫生安全事件。

虽然通常无法通过人为手段控制天气、气候和重大突发事件的变化,但仍然可以在政策的执行上采取循序渐进的改革方式。公共政策应该是在“制定-执行-改进制定-再执行”这样一个渐进调试的过程中逐步推进,在取消“互助献血”政策时,应先进行试点并征询政策的利益相关者和专家的意见,循序推进,做好血液的储备和调配的准备,使政策平稳落地。

4.2 建立血液联动保障机制

应尽快建立统一的供血发展合作框架。目前现存的血液属地管理制度已不适合高流动,多变化的现代化社会。在我国医疗资源地域性分配不均的情况下,现行的一些管理制度更显得捉襟见肘。2018年北京血供应不足事件说明,如能在发生前简化行政审批的流程,实现跨区域调血,那么血供应不足的危机将在初期得到控制。目前,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已开始实施采供血互通协作,三地将建立血液保障的省际调剂机制。为进一步建立全国性的血液联动保障机制,开创了一个先例。血液联动保障机制符合资源优化配置的要求,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

4.3 加强各主体的多元参与和相互沟通

有效的公共安全管理不仅需要政府的介入,更需要各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及广大民众的积极参与。血站、血液中心和医疗机构分别是血液供应和输出的直接单位,掌握血液供应和需求情况的一手资料。应加速制定和完善以血站、血液中心以及医疗机构为基础的信息平台,推进资源的开发、整合及共享。搭建国家血液管理的大数据信息化平台,为各部门提供快捷、准确的实时信息和统计分析数据。

4.4 从制度上保障血液的供应

制定国家层面上的血液安全保障专项预案及针对不同突发事件的血液应急保障指南,并形成常态机制,保证血液供给。如美国、法国、英国、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其采供血服务体系都采用了集中化的管理模式,在国家层面上实现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的统一,血液信息管理系统的全国联网,保证平时和应急情况下临床用血的充足和及时的供应[27]。我国供血应急响应系统在汶川地震和昆山“8.2” 爆炸事故时期发挥了较好的作用,跨区域调血保证了重大灾害时期的血液供应,迅速缓解了用血压力。但在2018年北京血供应不足事件中该制度响应迟缓,直至缺血已在各大医院蔓延之后才启动。面对我国目前供血地域性和结构性失衡的困境,有必要构建跨区域调血的常态化机制,从制度上保障血液的供应。

4.5 提高公众的献血意识,探索创新性激励机制

血液总量的不足是导致血液供求矛盾的根本原因。为了提高公众的献血热情,提高供血总量,一方面献血机构应注意维护组织的公信力,并确保血液存储安全,保证血液质量,提高献血部门的公信力是提高献血总量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应当加强宣传,消除公众“献血有害健康”的错误认识,降低公众对无偿献血感知的风险。开展献血激励机制,激发献血者的荣誉感,“宣传策划力求有温度、近角度、低姿态”。

猜你喜欢

供血供应北京市
北京市:发布《北京市2022年能源工作要点》
北京市丰台区少年宫
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
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
供应趋紧,养殖户提价意向明显
春节畜产品供应面较为宽松
今冬明春化肥供应有保障
辣语
回回药方失荅剌知丸胶囊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36例疗效观察
供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