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痛胃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胃息肉的临床观察

2019-05-06胡苏秀何丽萍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9年8期
关键词:切术息肉胃镜

胡苏秀 何丽萍

江西省高安市人民医院内窥镜室 330800

胃息肉的全称为良性上皮性胃息肉,指的是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细胞凸入胃腔内的突起状乳头状组织[1],大部分为良性病变,少数存有潜在的癌变倾向。目前该疾病的病因尚未可知,相关研究提出其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密切相关。罹患胃息肉的患者临床表现主要有上腹隐痛、腹胀等,部分会出现恶心呕吐、上消化道出血和黑便等症状,病情严重者可进展为腺瘤性息肉,使癌变率提高为30%~58.3%,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及安全造成了极大威胁。因此应给予及时有效的诊疗以预防癌变的发生。随着医学技术的持续发展,胃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已成为临床治疗胃息肉的首选术式。为进一步探讨该术式的治疗效果,选取我院120例胃息肉患者进行分组观察,比较常规胃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和无痛胃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120例于2017年1—12月至我院消化内科就诊的胃息肉患者展开观察,于我院伦理委员会备案并经审批之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19~71岁,平均年龄(46.2±9.8)岁;单发胃息肉者32例,多发28例,共119枚;息肉位置:胃体39枚,胃底35枚,胃窦45枚;病理类型:腺瘤型息肉19枚、增生性息肉52枚、炎性息肉48枚;息肉直径1~24mm,平均直径(8.76±2.38)mm。对照组中男39例,女21例;年龄20~73岁,平均年龄(47.8±9.3)岁;单发息肉者33例,多发27例,共121枚;息肉位置:胃体39枚,胃底36枚,胃窦46枚;病理类型:腺瘤型息肉21枚,增生性息肉52例,炎性息肉48枚;息肉直径1~23mm,平均直径(8.62±2.19)mm。对比两组年龄、性别以及病情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患者均存在上腹隐痛、饱胀、嗳气或黑便等临床表现,经胃镜以及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确定为非浸润胃息肉者;符合手术指征者;对本次研究内容知情且同意者。排除标准:凝血功能异常者;合并心、肝、肾等重要脏器严重病变者;神经及精神异常者。

1.3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详细了解其病情;告知患者行胃镜检查的前1d晚餐应为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麻醉前8h常规禁食禁饮;常规术前检查;检测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

1.3.1 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胃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进行治疗。指导患者取左侧卧位,常规插入内镜,再次确认息肉的大小、形状、位置等具体情况,将息肉表面的黏液进行反复冲洗并吸净,使息肉充分显露。选择合适的电切圈套器通过内镜活检管道插入胃肠腔,于直视状态下靠近息肉,张开套圈,将息肉套入圈套器内,于根部收紧,并避免过度用力造成息肉蒂部出血。随后启动高频电源,分别设置电凝功率45W,电切功率则为50W,脚踏开关间断通电,频率保持为1~2s/次,直至息肉被完全切除。仔细观察电切部位是否出现溃疡及出血等,给予对应处理,再将息肉取出,同时退出内镜。

1.3.2 观察组患者则应用无痛胃镜下电凝电切术治疗。将0.5~2.0mg/kg的丙泊酚经静脉缓慢推注至患者体内,静待其睫毛反射消失、呼吸及血压平稳后插入胃镜,其余操作同对照组。

1.4 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的手术实施情况、术后出血、腹痛、腹胀以及穿孔等并发症情况,并于术后半年进行胃镜复查,对比其息肉复发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包对本次所涉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行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实施情况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息肉切除,成功率为100%。观察组患者于术后15min以内清醒,并未发生1例麻醉意外,对整个检查及手术过程无不良记忆。

2.2 并发症情况 如表1所示,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33%,明显低于对照组18.33%,数据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

表1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对比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2.3 复发情况 半年后复查,观察组息肉复发者3例(5.00%),对照组为10例(16.67%),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胃息肉乃黏膜上皮增生所致的赘生物,是一种良性的胃黏膜局限性隆起病变,在发病的早期或者是不存在并发症的情况下患者常无症状,随病情进展患者常感到厌食、上腹胀痛、恶心呕吐,甚而上消化道出血等,对患者的身心均有不良影响。从病理上分析,其常见的临床类型为增生性胃息肉,其次乃腺瘤型,因存在一定程度的癌变倾向受到了临床医生的格外重视,一经检查确认,应立即予以切除。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及发展,内镜下息肉切除术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其具备创伤小、费用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更易于被患者所接受。但是常规的胃镜检查及治疗中,大部分患者会出现程度不一的恶心、呕吐、咽痛以及呛咳等现象,并且多伴随窒息感以及恐惧感,会影响到手术的顺利进行,使得操作时间延长。无痛胃镜则是指经静脉通道应用麻醉或镇痛、镇静药物,使患者中枢神经抵制[2],提高其机体的痛阀,同时避免其因咽部不适或恶心呕吐等影响到息肉的充分暴露,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此外,对于麻醉药物的选择也应慎重。本文中所选用的丙泊酚是一种非巴比妥类的短效静脉麻醉药,起效快,作用时间短,可与98%的血浆蛋白结合,用药1min后其血液中的药物浓度即可达到峰值,明显降低了患者在胃镜治疗过程中的不适感及内镜医师的操作难度,从而可更为快捷和准确的完成内镜下治疗,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复诊率。

在本次观察中,两组均顺利完成了手术,但采用常规胃镜下点凝电切术的对照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应用无痛胃镜下电凝电切术的观察组,且观察组半年后复查息肉复发率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采用无痛电凝电切术对胃息肉进行治疗,可使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更为完整准确地切除息肉,减少息肉复发。

综上所述,用无痛胃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胃息肉临床疗效确切,可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疾病复发率,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猜你喜欢

切术息肉胃镜
宫腔镜下电切术和冷刀切除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效果比较
宫腔镜下电切术与刨削系统治疗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的效果比较
胃息肉会发展成胃癌吗?
肛裂缝切术治疗陈旧性肛裂的临床疗效观察
你真的了解子宫内膜息肉吗
解开胃镜报告上的纠结
胃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肝硬化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评价
ER、PR、Ki-67在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中的表达
宫腔镜下电切术与刮宫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不孕症的效果比较
息肉样黑素瘤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