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微课创建德育和教学融合的新模式

2019-05-05冯否梅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免疫学病原知识点

冯否梅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实施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的教育方针。德育和能力,一为“先”,二为“重”,两手都要抓。作为中职卫校,我们培养的是能解人类之病痛,在专业上精益求精,能让病人性命相托的医护人员。针对中职卫校的校情和学情,运用微课,将知识灌输与德育教化有机融合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学科教学的课堂上,创新德育和教学模式,是本课题探索的主要问题。

一、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阻力和困难

1.教师观念固化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认为课堂就是传递知识的地方,德育应该是班主任的事情。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思考的是如何分析重点,突破重点,而不注重学生情感和认知的培养。知识本位的观念由来已久,在有升学压力的学校更加明显。只要择才制度不变,全社会骨子里重智轻德的观念就难以改变。

2.教师德育能力参差不齐

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不是每个老师都有在课堂上进行德育渗透的能力,特别是中职学校的专业老师,大部分不是科班出身,对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掌握程度不同,德育能力参差不齐,学科德育渗透力不从心。有些老师把德育渗透简单地理解为说教,拖慢教学进度,让学生生厌,进而影响师生感情和教学效果,得不偿失。

3.学生敏感叛逆

现在的中职生,一方面依赖互联网,接受多方信息的冲击,尚未形成稳定的三观,确实有可教化的空间;另一方面,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叛逆性强,敏感多疑,一般的德育

方式都容易被其识穿,难以奏效。在课堂上进行德育渗透,稍不注意,就会引起学生反感,影响师生和谐,继而抗拒学科学习。

4.挖掘学科知识与德育的相关性困难,教师本能抗拒

学科教学,有课本做基础,知识点明确。德育渗透,没有可供参考的经验和指导,教师没有创新的意识,也没有创新的动力。况且,在挖掘可进行德育渗透的知识点的同时,还要考虑如何渗透,这将花掉教师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很多老师对于课堂进行德育渗透望而却步。

在学科中进行德育渗透确实存在困难,但势在必行。观念可以转变,能力需要培养,方法可以探索。笔者以《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为例,创造性地借助“微课”这一新兴载体,创新德育和教学融合的模式。

二、以微课为载体,创新德育和教学融合模式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这门课程具有知识点多,内容更新快等特点,在知识点中隐藏了较多德育渗透点,多方面的德育均能渗透其中。国内很多教育工作者都对书本的德育渗透点及渗透方式进行了研究,但都大同小异,而且同一种方式,不同的老师教育的效果也千差万别。微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也冲击着我们的教育观念。

1.微课

微课是针对现代人喜欢短小高效的内容而制作的一种小视频。一般只有5分钟,内容表达简洁,容易记忆。

2.以微课为载体,融合德育与教学的方法

(1)将“微知识”装到“微故事”里

不管是大人,还是孩童,都喜欢故事,这是毋庸置疑的。在一个约五分钟的微课里,如何能装得下知识,又能形成一个故事,这着实是一个创新性的尝试。研究本课程的内容,笔者发现里面有很多的知识点是可以以故事的形式呈现的。通过一个吃街边摊的人感染了猪带绦虫的故事,激发学生主动去了解猪带绦虫的知识,并牢记食品安全,不光顾街边摊;比如通过一个不懂得洁身自爱,惹上了各种性病的人的口述,配上震撼的图片,在讲授知识的同时,进行青春期性教育等。以故事为线,以知识为心,将“微知识”装在“微故事”里,不但能吸引学生学习,激发学生继续寻知的动力,而且接地气,有一定的传播科普知识的意义,有大众阅读的价值。

(2)将“微知识”装到“微历史”里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有免疫学基础和病原生物两方面的内容。不管是免疫学还是病原生物,均有其发展史和发现史,涉及的很多知识点都有历史的痕迹。如果能将知识与历史结合,不但能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通过了解历史,学生能有丰富的情感体验。比如鼠疫杆菌与鼠疫的研究历史结合,能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国家被列强窥视的耻辱,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结核杆菌与得结核病的文人墨客结合,也能引发学生思考体育锻炼的重要性;SARS病毒与其发现史,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荣誉感和作为医学生的职业自豪感等。

(3)将“微知识”装到“微剧本”里

青少年正处于叛逆期,信息来源途径多,懒于听长辈说教,受同伴影响较大;中职学校的学生,学习习惯不好,学习能力较差,但是表演欲强。结合以上关于中职生的分析,笔者尝试在本课程挖掘知识点,编成“微剧本”,由学生排演并拍录。比如在介绍免疫细胞的来源和功能的时候,采用学生角色扮演的方式,并编写剧本。选出学生演员,分别饰演病毒、B细胞、T细胞、巨噬细胞等。故事情节是:感冒了,身体里有病毒入侵,各种免疫细胞齐聚到喉咙,共同消灭病毒。几种免疫细胞出场,免不了要自我介绍。免疫细胞的来源和各自的功能这一知识点就解决了。免疫细胞本是同源兄弟,并且各自担负的使命不同,相互介绍之后,必要兄弟同心,誓死捍卫身体,消灭病毒。“团结就是力量”的情感体验就在无形中渗透。这样的形式,既能让参与排演的同学深刻记得知识点,对观看微课的同学来说,这样的形式更直观、接地气,更能引起共鸣。同时,对一些能力较好的同学,还能激发其创作同类微剧本的兴趣,继而调动全体同学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

学科中进行德育渗透的知识点,只要我们主动去挖掘,还有很多。挖掘出來的知识点,是不是一定要用微课这种形式来表现呢?不一定,以上的德育渗透也可以通过口述或现场演绎等方式呈现,但微课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

3.利用微课作为载体的优势

(1)形式生动,利于隐藏教育目的

制作微课,将德育无痕地渗入知识点,迎合学生心理,可以配合音乐、画面、故事,用缤纷的方式全方位冲击学生心灵,触动学生心底最敏感的神经。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无形中进行渗透,能较好隐藏教育意图,无声胜有声。

(2)固化经验,利于分享和传播

前文提到,教师的德育渗透能力参差不齐,教师教学压力大,时间有限,对课堂德育渗透望而却步,本能抗拒。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没有前人的研究,没有可借鉴的知识累积,完全自创,举步维艰。制作微课,能记录优秀教师的经验,反复使用,通过网络广泛推广,也能让更多的教师和学生受益。

(3)翻转课堂,让学习无处不在

近几年大家在尝试的翻转课堂、行动导向、对分课堂,在中职学校推行均存在困难,特别是对于知识和技能要求较高的卫校。中职学校的学生学习习惯不好,学习能力差,离开课堂和教师,几乎没有学习的动力和能力。不管哪种教学模式创新,核心都是以学生为中心,中职生根本应对不来。在手机无处不在的时代,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拿起手机观看微课,让学习无处不在。

当然,挖掘可进行德育渗透的知识点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德育水平,制作微课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还需要技术支持。所以,运用微课创新德育和教学融合的模式,需要更多的老师共同参与。

猜你喜欢

免疫学病原知识点
翻转课堂与沉浸式教学法在免疫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关于口罩 这10大知识点你必须知道
儿童细菌性腹泻的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分析
知识点自测
中医药院校《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教材分析与创新
浅谈民语言医学生免疫学实验教学的体会
“二次根式”复习精讲
科学分析,高效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