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有沧桑,文心无二

2019-05-05杨靖媛

神剑 2019年2期
关键词:诗词

杨靖媛

以“文学”为专业日久,便越怕回答人这样一些问题——文学现如今有什么用?什么才是好作品?还有,为什么现在还有人写诗?这些问题当然并非只困扰我一人,亦非只困扰这一时一地,但即使被再多的困惑和再纷杂的现实所环绕,时至今日,的确还有人选择在“文学”或者“诗歌”这条路上走着,哪怕只是步履轻缓、试探着走,或者自娱自乐、随性地走,哪怕只是经过,只是千百样人生姿态中的某一样,也依然会在这条眼下看来面目不清的道路上留下独特的印痕。

胡正峰诗词作品集《红叶怡情度晚秋》,正给了我这样一种感受。汉语新诗于今绵亘百年,时间不长,也不能算短,毕竟和西方现代主义诗歌奇兵压境般的发展和成熟速度相比,中国白话诗在卸下古典诗词至臻化境的荣耀后,也拥有了相对充足的暖场时间。但直到今天,许多人在尝试以诗歌的方式记录生活和表达自我时,还是愿意选择古体诗。换句话说,古体诗词在文学爱好者中依然有着相当比例的拥趸,这些喜爱借诗词来填补生活间隙的写作者,大抵还是更信赖我们自己民族习用了上千年的语言和体式,也对这种朗朗上口、轻便而又意趣丰富的文学表达感到由衷的亲切。

如此说来,再要去询问作者“为何如今还写诗?写这些诗为了什么用?”似乎就更无必要。诗是连接个人与世界的一种方法,一条路径,也可以是这逆旅般人生的目的地本身。诗可以概述一切事物,当然,也就不该缺席我们当下的生活。这篇文章无意为诗立传,我只是就我读到的印象深刻处、有感而发处,写下几笔心声。

通篇读来,胡正峰诗词有两个比较突出的特点,一胜在寥寥几笔勾勒真切画面感;二胜在短短篇幅道话世间哲与思。对情景画面的生动描摹与对朴素哲理的轻盈提炼,为作者所擅长,这两个特点一方面形成了胡正峰诗词独有的风格,即“轻快感”,无论喜怒哀愁,无论大事小情,都在“轻快感”的表述中化于纸背,幸无情绪和情感的用力过猛;另一方面,“画面感”和“哲思化”也让作者的创作题材有了较为清晰的取舍,我们在古体诗中常见的儿女情长、伤春悲秋在本书中几乎难以寻见,而世俗烟火气、人生沉浮感则贯穿始终,“怡情”与“晚秋”,既是全书主题所在,也是风格所在。

以下就我提到的这两个特点,举例来谈:

立冬后大风

凄厉似狼嚎,无情卷叶嚣。

明知不刺血,屈体避矛刀。

此诗区区二十字,简洁明厉,写冬日透骨寒风,笔触也同具遒劲彻骨之意。就个人趣味而言,是诗集中我最喜爱的作品之一,因其颇有唐人《塞下曲》的况味。塞下曲本是汉乐府旧题,唐人喜用之写边塞征伐,以肃杀景配苍凉词,得来许多名句。如王昌龄的“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再如卢纶的“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等等,无不是风刀霜剑时节,无不是漆黑夜幕下恍然得不真实的孤独生命体验。在《立冬后大风》中,这种犹似《塞下曲》的风骨被继承下来,尤其后两句“明知不刺血,屈體避矛刀”极为生动形象,将大风之狠辣、尖刻、冰冷与猛烈描摹得入木三分,更将人在寒风卷裹之中的渺小与难以自禁的示弱尽数展现。如果将此诗真正放置于隋唐诗本中,倒也符合古体风貌,并无后人矫作感,但同时,此诗也将流于寻常。我之所以格外推崇它,更多还因为它诞生于当下语境而非隋唐时期,因为它出现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处处充斥着“消费时代的CBD景观”和“古瓮般的思想废墟”(语出欧阳江河《凤凰》)的现代化社会,出现在一个“人”看起来无比强大、“自然”看起来无比脆弱的时代,这三言两语对厉风的勾勒,对人在自然面前躬身姿态的真实摹写,才显得是那样亲切、柔软、可爱而又珍贵。

夏日早雨

都说来好雨,伏夏盼凉身。

喜色空调客,愁眉树下人。

晨起新安江边漫步

渺渺新安水,幽幽古歙州。

浣娘槌起落,钓叟举空钩。

山村夜乘凉记忆

三十年前山村里,

男女围坐纳凉中。

香气熏离蚊落地,

芭蕉扇起脸迎风。

蛙鸣池水无休止,

人语门前暂放松。

午夜头沉呼睡去,

空留明月照竹篷。

前文谈到,“画面感”是胡正峰诗词颇善表现的内容,他总能在清晰简要而又活泼形象的描述中勾绘栩栩如生的画面。尤其在对人物形象、动作、状态的勾画上,轻巧而精准的笔触好似摄影镜头,时而如蒙太奇一般行云流水地切换,时而如长镜头一般安静悠长。如作者写自己在江边漫步所见的画面“浣娘槌起落,钓叟举空钩”,既有十足的生活气息,又有些许超脱生活的意趣,与王维“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山居秋暝》)的写意笔墨异曲同工。再如写山中乘凉的“蛙鸣池水无休止,人语门前暂放松。午夜头沉呼睡去,空留明月照竹篷”亦是情貌生动、画面逼真,与王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那种以此时静衬彼时动的悠远意味一脉相承。而“喜色空调客,愁眉树下人”这样的对比句式,以两幅截然相反又如在目前的画面衬出一个活泼泼的“雨”字,惹人会心一笑。

医院杂感

点点滴滴延命液,

出出进进死生门。

长长短短世间道,

往往来来尽孝人。

夏晨

清晨苗圃两前翁,

执手唏嘘话语聋。

莫道眼前生死路,

心安即是往来风。

二〇一七年四月二十四日夜

晚来风甚厉,

身瑟眼前迷。

叶动连枝紧,

心平骤响低。

前生游闹市,

余景觅菩提。

流水高低势,

花开草下泥。

盘山

何须六下江南觅,

北境盘山早到春。

罗汉园石神态立,

飞帛涧水响幽晨。

柳桃争艳花开日,

崖墨摩挲艺至臻。

孰料佛门清净地,

挨肩接踵是非人。

2017年元旦

世事纷繁世事茫,

走行世路莫言伤。

青山雨沐成林海,

溪水东流聚大洋。

头上苍穹轮日月,

足下黄土育生常。

嘀嗒钟摆分分走,

年复年年日历黄。

以上五首诗我合并来谈,因它们均比较突出地体现了作者“哲思化”创作的特点,且在不同的描写对象和叙述场景中,它们都指向了“时间”和“生死”这两个终极命题。《医院杂感》的写作相对简单,最鲜明的即大量叠词的连续使用和精确对仗,“延命液”与“死生门”在语词上是名词对仗,在含义上则可以看作连接与引申。“世间道”与“尽孝人”则更强化了名词对仗与含义连接的这层关系,无论尽不尽孝、无论是尽孝还是被尽孝,世间道却是永恒的单向度,对所有人而言,这是一个无法规避的指向,也是殊途同归的命门。《夏晨》的写作与此相仿,同样是对世间生死的感喟,“莫道眼前生死路,心安即是往来风”也与《医院杂感》的“感”基本相同。但这首诗的趣味在于标题,作者并没有将事关生死与人世无常的思索冠以一个更明确的题目,而是用了平平淡淡的“夏晨”二字,因此,这首诗虽然有着更深一层的思考,但作者想回归的却是平凡的日常,想记录的也仅仅是那个夏日的清晨一刻。

《二〇一七年四月二十四日夜》和《盘山》也给我彼此相照的感觉,因两诗均提到了与佛教相关的内容,前者更侧重于时光轮转、世事流变的感慨,有喧闹便有静寂,有高势便有低势,人生多幻梦,唯“无常”是有常;后者则在最后两句点明让人深省之处“孰料佛门清净地,挨肩接踵是非人”,既形象刻画出如今寺庙香火盛炽、饮食男女纷纷求拜的真实景象,更以“清净地”和“是非人”的对比揭示出这种趋势求拜背后的虚妄和荒诞感。世人皆入梦,梦醒复如何?

《2017年元旦》同样是讲时间,亘古不变而又永远在变的时间,此刻和彼刻的真实与虚幻,似乎一样又似乎不一样,时间的流动本身是不是一种静止?这种变幻本身是不是一种永恒?“元旦”这样一个特殊的日期或许引发并深化了作者对时间、世事、人生的思考,日月、钟摆、日历等一系列意象都与时间息息相关,也都从物的层面上不断强调着时间的不可停滞、不可挽留和不可逆转。

定风波

京北雌杨也报春,

风飘毛絮乱纷纷。

扑面入鼻门脑盖,

無奈,

身轻起落惹人瞋。

进退去留趋大计,

决意,

山村故里守常伦。

灯下翻读行伍卷,

留恋,

戎装入柜伴星辰。

这首词是全书28首词作中我较偏爱的一首,其他作品不可谓不好,但那些词的好,是占此书更大比例的诗作同样能够体现的,比如对故乡山水的欣恋,对世态人情的描摹,或是春来秋往的感喟,或是柴米油盐的闲笔。但这首《定风波》却有着不一样的好,且一定要以“词”的体裁方可完成,故而使人印象深刻。苏轼的名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将这个词牌原本包含的意蕴拓展得更为深广,由外而及内,从书写平定社会乱象到记叙个体内心的曲折周转与自我和解,最终要“定”的正是自己内心的“风波”。从这个层面上看,用“定风波”这一词牌书写军改浪潮前个人的进退去留之选择,以及选择之后的真正面对,就有了更深远也更丰富的含义。

词的上阕照例写景,作者选取了春日京城漫天飞卷的杨絮作为书写对象,既合实情,更有寓意。“无奈,身轻起落惹人瞋”一句,既写出了杨絮的轻飘无系,又暗暗点出进退走留间自己内心的反复、失落与自嘲,巧妙而自然地过渡到后文。下阕写自己决意转业脱军装,然而到底是“灯下翻读行伍卷,留恋,戎装入柜伴星辰”。“留恋”二字平平无奇,却是作者内心最深切的情感所寄,再轻描淡写也好,再痛下决心也罢,一身戎装数十载,换来的毕竟还是一份刻骨的留恋。最终,风波定内心平,作者收起了那一身再熟悉不过的军装,也向着从青春年少一路走来的自己,向着灿烂年华里所有流过的泪与汗,淡然一笑,挥手作别。词的好处,便在上下阕的联系与递进、从写景到写情的缓慢层叠与深化中,逐渐体现出来。

除上文引用的诗词外,书中佳句、新句以至奇句还有许多。如描写家乡新貌的“一桥通架横江立,竿上鸬鹚看落阳”(《家乡上店记忆》),如与行伍生涯相关的“七剑天山挥雨雪,八方异地写春秋”(《赠2017届本科毕业学员》),再如写农家景致的“日月星辰天上挂,梨茶瓜薯地头连”(《望乡上店》)等等,这些语句或诙谐或潇洒或从容,虽直抒胸臆,却也勾连着作者独特的生命体验与生命关怀。可以看到,自然风光、田园生活、乡镇日常与都市光影都成为作者的描写对象,但在看似随性的书写中,蕴含着相当鲜明且理想化的个人情怀和价值判断。

以上,是我读过全书的一点感受与记述。文无定法,诗有千家,读诗与写诗一样,本是各自为政、各自甘苦、各自收获的事,如果一定说有什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那便是值得尊重与珍惜的一颗文心吧。以此文心,观沧桑世界;以世界之万象,慰你我文心。

猜你喜欢

诗词
诗词里的节日
毛泽东诗词抄录(书法)
诗词书法作品
【诗词篇】
家庭“诗词大会”
背诗词的烦恼(下)
背诗词的烦恼(上)
猜诗词
春蚕丝尽便会死吗
诗词虽火但也不能绑架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