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新文学百年的重要收获

2019-05-05李正西

神剑 2019年2期
关键词:理论体系散文创作

李正西

林非散文理论体系的形成

1988年,曾绍义先生撰文论述林非对当代散文理论建设所作出的开创性贡献。他指出,林非散文理论无疑是在一直处于寂寞状态的散文界投下的一颗“精神原子弹”。他说:“林非先生以其特有的‘林非精神为中国散文研究的突破性发展树立了旗帜,开辟了新路,从而在中国散文史上立下了一块令人瞩目的界碑!”曾绍义先生对林非先生散文理论开创性贡献十分准确而深刻的评论,今天读来仍然侃侃有声。

经过这么多年的沉淀,我们认为,林非散文理论是成体系的散文理论。林非散文理论体系是中国新文学百年最重要的收获。对林非散文理论完全有必要做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以揭示林非散文理论体系的独创性、深刻性、丰富性和完整性。

林非散文理论体系体现在两部专著、五部论文集和二十七部散文集之中。

这两部专著是:1、《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2、《中国现代散文史稿》。这五部论文集是:1、《散文的使命》;2、《散文论》;3、《散文新论》;4、《林非论散文》;5、《人海沉思录》。

林非的散文创作是林非散文理论的实践,是林非散文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

因此,林非散文理论体系是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体系。

本文就理论部分谈这个体系。

从这些理论著作可以看到,林非散文理论体系由散文的本体、散文的本质、散文的使命组成。这三个部分紧密联系,完整统一。

所谓散文的本体回答的是散文是什么的问题;

所谓散文的本性回答的是散文的范畴论、创作论、鉴赏论、批评论等等内在结构的问题;

所谓散文的使命则回答的是散文的功能和社会效应等问题并由此涉及散文创作的家国使命感、责任感等等。

这样,林非散文理论体系完成的就是一部独创性、深刻性、丰富性和完整性的散文理论体系。

而从这些理论著作也可以看到,林非散文理论体系的形成,有一个不断深入、不断深化和不断完善的过程。这个过程大致为:

1979年《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的出版和1981年《中国现代散文史稿》的出版,是林非散文理论初步形成的时期。

在参加七卷本《中国现代散文选》编选、阅读上千万字散文作品的基础上,林非先生撰写了后来收集在《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的文字。这部著作写作的初衷是“想从现代文学史的基本线索,和散文创作的艺术特征出发,阐述‘五四以来散文发展的概况”。这个愿望是达到了的,并且以散文化的笔法进行描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而《中国现代散文史稿》则是在《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的基础上进行的“史”的线索的叙述和评论,表达的是“对于中国现代散文史的一些基本见解,以及对于许多作家的评价”。这本书力图说明和论述中国现代散文史的全部历程,希望提供一个粗浅的轮廓。这两部书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也有其不足之处。

如著者所说是:“由于我几乎从未写过散文研究的文章,因此在这里发表自己的见解时,常常处于一种尚未十分自觉的状态,许多议论都是隐藏于史的线索中间,还没有升华于其顶巅,还没有丰满地展开。”

如作者所说是:“我的《中国现代散文史稿》写成于1980年,这正是中国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在当时兴起的思想解放运动中,多少有识之士反思了‘文化大革命这段荒谬的历史之后,决心向着理性和科学的境界升华。”此书正是显示了在这方面新的探索和追求。“然而正因为它诞生于那样的转型期,也就不能不留下一些过去的痕迹。这一点在我后来写成的散文理论著作中,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

林非先生所说“留下一些过去的痕迹”,而在“后来写成的散文理论著作中,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表现在:

1.对于散文本体的认识有了飞跃。在《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和《中国现代散文史稿》中,对什么是散文的表述仅仅停留在文体的分类和作品的分析和介绍上,还没有清楚地说明散文文体的本质特征。而在《林非论散文》《散文论》《散文的使命》和《散文新论》中,不仅集中阐释了散文的范畴论、散文的本体论、散文的创作论、散文的鉴赏论、散文的批评论,也对散文创作的使命、散文的历史发展做了深刻的阐述。

2.将对作家作品的分析和评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在《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和《中国现代散文史稿》中,对周作人的评价、对胡適的评价、对徐志摩的评价等还存在着按政治态度划线的简单判断的问题。

在《中国现代散文选萃》前言中,就既肯定了周作人以自然、冲淡、雅致和苍劲的艺术风格在当时产生过的较大的影响,又指出了周作人散文难以摆脱“隐士”情调的消极情绪。

在《中国现代散文精品·胡适卷》前言中,肯定了胡适说理性散文明白清楚的思想见解闪烁着的时代精神和社会意义。而在《中国现代散文精品·徐志摩卷》前言中,对徐志摩散文的评价就不是停留在否定的判断上,而是具体分析,指出了徐志摩散文的长处及其问题。

3.对历史发展和现实状况的认识与分析更为全面与深刻。《中国散文大辞典·序言》对此作了具体深入的论述,指出既要还历史的本来面目,又要用现代观念的尺度衡量历史上的各种散文现象;既要总结散文研究的成果,又要开拓中国散文领域的崭新的前景;还要与澄清和继承传统文化,建设和巩固中国现代化这个宏伟的工程紧密结合起来。

4.更重要的是对散文的本体作了若干重要的补充。他在《散文的昨日和明天》中对散文的本体作了这样的界说:“散文创作是一种侧重于表达内心体验和抒发内心情感的文学样式,它对于客观的社会生活或自然图景的再现,也往往反射或融合于对主观感情的本性中间,它主要是以从内心深处迸发出来的真情实感打动读者。”这一对散文本体论的本质特征的界说,抓到了散文创作的核心,强调了真情实感在创作中的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主观情感的过分强调却会使得这种内心体验的表达和内心情感的抒发导致情感的虚浮和轻飘,导致情感的泛滥和外溢,并不利于散文创作。所以他在《当前散文研究的理论问题》和《<中国散文大辞典>序言》《<中外散文辞典>序言》中对此作了重要的补充,指出:“强调此种侧重于表达作者主观感受和内心世界的文体,必须出于真挚和至诚。”又强调散文创作必须在把心交给读者的基础之上,“充分强调与它无法分割的思考的内涵”,而“成熟的激情必然会通向深沉的和浩瀚的思索”。只有全面地深刻地正本清源地掌握了散文的本体意识,“才能更自觉地去追求理想的散文境界,让这种触角和视野都显得异常阔大的文体,将整个人类生存与思考的方式都充满抒情和审美气息地记载下来,这样就必然会具有重大的文化学的意义,有利于提高整个民族的思想素质、道德情操和审美水准”。这就避免了情感的虚浮和轻飘以及情感的泛滥和外溢等问题。

5.情感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而必须是深入地通向深沉的和浩瀚的思索的结果。所以,他又会在《吹万集》序中说:“当代散文‘思想的贫瘠,哲理的贫乏的原因是对精神本体的忽视,而把情感奉为圭臬,大大缩小了散文的功能。必须回归到精神的本体,才是解救之道。其次是必须回归到古文和文章的本体上来,把一切不是虚构的文字,统一到通过散文予以表达的方式上来,可以是哲学的、可以是伦理学的,可以是禅悟的,可以是政论的,可以是抒情的,可以是论辩的,可以是语录体的等等,总之,凡是人格力量的表达,哲学的、文化学的、社会学的、心理学的透视等等,都是散文文体的强有力的功能。”

这样,林非散文理论体系就在更为开阔,更为深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

在总结历史经验和现实经验中建立散文理论体系

林非散文理论体系在总结历史经验和现实经验中特别深刻地建立起来。

散文,在新文学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占据显著的位置,成就斐然。然而繁荣的背后也带来了模式化、纯净化、单一化等等问题。

林非先生充分注意到这正反两面的历史经验,并进行了深刻总结。

他指出,走向模式化、单调化的一个表现是,“五四”启蒙运动曾经深情呼唤“人”的解放和觉醒没有得到发扬光大。主要是由于受到当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左”倾思潮的影响和制约,使得20世纪20年代涌现出来的一批马克思主义先驱者们,却往往否定或舍弃了“人”的解放和觉醒。这就产生了思想封闭化的缺点,并且一直影响到“文化大革命”。“中国原有传统的封闭状态,再加上这种新的封闭,散文创作的发展自然就受到很大的影响。” “全国解放之后的几十年中间,散文创作在几度曲折之中,出现了一种模式化和单调化的倾向。”“左”倾的政治运动搞得愈来愈凶,作家们在下笔行文时,失却了一种自由驰骋和想象的心态是重要的原因。这种在思想上顾虑重重的状态,就使文学创作变得千篇一律起来。对于散文创作来说,无疑是一种最大的致命伤。“因为散文创作尤其需要充分表达自己内心的独特感受,它是最要求个性化的一种文学样式。”

还要看到,“五四”以来,散文理论及其发展一直滞后,仍然停留在对散文文体表层的认识上,并且沿着单一化、模式化、纯净化不断演进的道路走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

“五四时期”对散文文体的认识模糊不清。如鲁迅《呐喊》就有不区分小说与散文的情况。《呐喊》中收录的《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是散文而不是小说。《彷徨》中的《示众》也是散文。如茅盾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中说,他查阅了七十多篇短篇小说,其中有不少只能算是散文。而最早提出“散文”这个名称的刘半农“取法于西文”,将杂文与小说并列,统称为散文。傅斯年作《怎样做白话文》,也将散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不加分别。即使称得上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一篇重要的文章——周作人的《美文》,把学术性的和艺术性的都包括在论文中,说明他对散文文体缺乏清晰的判断。王统照、郁达夫、叶圣陶、朱自清等都发表过关于散文的论文,鲁迅写出过杂文的评论,这些都推进了对散文文体的认识。但直到20世纪70年代,散文文体的认识仍然不深入,更缺乏深刻的概括。

当然,林非先生对“五四”以来散文理论和散文研究的价值也有足够的估价。他在《关于中国现代散文史研究的问题》一文中说:

1.“五四”以来散文理论和散文研究提供了一些重要的素材,出现了一批不同类型的选本。如周作人编选的《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一集》、郁达夫编选的《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孙席珍编选的《现代散文选》,阿英编选的《现代十六家小品》,香港于20世纪40年代编选的《中国新文学大系续编》以及20世纪70年代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七卷本《现代散文选》,都给散文创作和散文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文献和素材。

2.“五四”以来散文理论和散文研究提供了一些比较重要的概括性的见解。如鲁迅关于五四时期“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和诗歌之上”的论断的准确性。如胡适关于五四散文的进步可以彻底打破“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的论断,朱自清关于现代小品散文“确是绚烂极了”的论述,以及周作人关于“小品文是文学发达的极致,它的兴盛必须在王綱解钮的时代”的说法,郁达夫关于“五四文学的最大的成功,第一要算‘个人的发现”的论述,等等,对于现代散文的研究是有益的,可以从中得到启发。

3.提供了一些有谬误却值得思考的问题,如周作人一再主张中国现代散文渊源于明代小品的问题。应该看到其中包含的有价值的思想材料。

第四,提供了不少中国现代散文史论著的最初尝试的轮廓。只论述作品本身,缺乏史的线索的阿英的《现代十六家小品》、李素伯的《小品文研究》,石苇的《小品文讲话》。王瑶的《五四时期散文的发展及其特点》和俞元桂等的《中国现代散文发展概观》《中国现代散文的理论建设》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重要论文。

而在历史经验方面,林非先生更是深刻地批评了“五四”以来散文创作追求一条净化的艺术道路,以至走上狭窄途径的倾向。

他认为,对待“五四”散文,应该充分肯定其开创性的发展和巨大的艺术成就。但不能就其止步,而应当注意到只是单纯地考虑如何去继承,甚至停留在模仿和沿袭的做法上,就会影响到散文创作的创新与开拓。还应该看到,“五四”散文本身“在艺术上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没有很好地从自己的新的起点继续大踏步地迈进,走向更为辽阔的领域,走向生活的深层,从而力求变得更宽广,更深刻,更充满蓬蓬勃勃的生气,而是逐渐趋于追求一条净化的艺术道路。单纯地追求净化,这必然会走上狭窄的途径”。这样的观察与分析,深刻有力,直透底里。

林非先生指出,尽量契合传统散文的艺术净化的途径也在散文大家的创作中体现出来。如鲁迅所说的是:“现在的趋势,却在特别提倡那和旧文章相合之点,雍容,漂亮,缜密,就是要它成为‘小摆设。”(《小品文的危机》)而“这种追求和中国传统散文尽量契合的艺术途径,既是不自觉的又是不得不出现的一种妥协,这样必然会使‘五四散文愈益趋于艺术上净化的路子”。事实也是如此。如散文大家周作人的审美情趣完全围绕着中国传统散文艺术的中轴线旋转。即使是杰出的散文家朱自清的许多篇散文中也“藏着古老的情趣与意蕴”。叶绍钧指出:朱自清“早期的散文如《匆匆》《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都有点做作,太过于注意修辞,见得不怎么自然”。这说出了纯净化问题的要害。

至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散文创作也是在模式化、纯净化和单一化的道路上停滞不前,存在着不少框框与格套。散文研究缺乏宏观考察和深入思考,较多滞留于微观把握与表层分析,偏重于对少数几位优秀散文家如杨朔、秦牧、刘白羽的作品的欣赏,成为窠臼和模式;对于“点”的注意远远超过对于“面”的掌握;过多地停留于微观式就事论事分析鉴赏的方法,流露出了单纯地追求艺术技巧的倾向。如“形散神不散”的这种自我封闭的主张就严重束缚着散文创作的发展,而只是简单地要求散文的诗意、情韵和境界,只是千篇一律地推崇一种艺术风格,显然不利于散文多样化的发展。

林非散文理论体系在反思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建立起来,更为科学。

林非散文理论体系的深刻性、丰富性和完整性

正是在科学的基础之上,林非散文理论体系具有深刻性、丰富性和完整性的特征。

其深刻性表现为对散文及其本性有了深入透彻的理解和阐述。对于散文是自由自在的表达思想的文体的论述,对于散文天地异常广阔的论述,对于散文的最基本的特征的论述,廓清了笼罩在散文这一文体上的迷雾,冲破了轻视散文的种种论调。

其丰富性表现为在对散文的本质特征概括的基础上,进行系统性的散文理论建设,尤为重要的是对散文范畴论、散文的本体论、散文的创作论、散文的鉴赏论、散文的批评论的研究所作出的深入的分析与研究。

林非先生说:“关于散文的范畴论,其实质是要解决散文创作究竟包括那些领域的问题。”回答的是广义散文和狭义散文的特征。

“关于散文的本体论,其实质是要说明散文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文体,对它的特征作出科学的阐述。”

“关于散文的创作论,其实质就是要解决更好地完成它实现自己这种本体的写作方法的问题。”

“关于散文的鉴赏论,其实质就是要解决读者在对散文创作进行审美的过程中,如何提高自己的能动作用与整体水平的问题。”

“关于散文的批评论,其实质就是要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分析与估量散文创作的得失,并且指出如何更好提高散文创作水准的问题。”

只有这样全面深刻地集中解决一些根本的理论问题,才能推动散文理论的发展,才能极大地扩大和提高散文作家和广大读者的视野,从而进行广泛的思想上和艺术上的探索,

其完整性表现为既说明了散文的本性,又探讨了散文发展的继承性及其规律。并且明确,“散文理论建设不仅对散文创作的繁荣有直接的关系,而且还由于散文文体本身的触角异常阔大,它应该成为整个人类心灵活动的记载,因此跟整个人类的生活和思考方式都保持着密切的关系”。这样,从文化学的意义来看待散文,就可以看到,“它必然会远远地越过文学的藩篱,趋向于思考和探讨艺术、历史、哲学、思想、文化、政治直至宇宙之间的许多问题”。而从历史发展来看待散文,应该看到在中国散文史上发生过重大影响的散文作品如《论语》《孟子》《庄子》《战国策》、唐宋八大家散文、明清散文所组成的中国散文的丰富和深刻的图景,以及对当代散文创作的积极推动和借鉴作用。

正是从上述散文文体本身的阔大、文化学意义上的散文领域的广大和历史发展的丰富性、深刻性等方面完整地看待散文创作和散文发展,才使得林非散文理论体系更为丰富起来。

林非散文理论体系的意义

林非散文理论体系形成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思想解放潮流之中,其意义非同小可。这说明:

其一,林非散文理论体系的建立,从根本上说,是科学地总结百年来散文发展的历史经验的结果。

其二,林非散文理论体系的建立,是百年来散文发展和理论建设的必然。百年来散文理论的建设停滞不前,只有到了思想解放的大潮滚滚而来的年代,散文理论破除条条框框和固定的格套才有了机会,散文才获得了发展的契机。

其三,林非散文理论体系的建立,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文化发展的推动。社会的发展需要散文理论和散文创作冲破单一化、简单化、模式化的僵化格局,文化的发展需要散文以鲜明的形象、深刻的思想和生动有力的文采贡献出精品力作。

从林非散文理论体系的形成、构成和深刻性、丰富性、完整性,可以看到,这个体系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是一个深入散文内核的具有科学性的体系,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独创性的体系,也是一个独立完整的体系。

说林非散文理论体系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是说对散文研究提出的尺度具有弹性。林非先生要求散文研究“能够抓住以真情实感为基础的艺术境界,抓住各种层次的内心图景,抓住丰富复杂的思考内涵,抓住语言的散文美这四种尺度”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判断,以便充分了解散文创作所达到的成就,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这是切实可行又灵活灵动的思维方式和运作模式,并不是刻舟求剑、守株待兔所能够得到的。

说林非散文理论体系是一个深入散文内核的具有科学性的体系,是说将现代观念灌注其中,希望以现代观念去关注和研究散文创作,强调散文创作只有具备这种现代观念,思想开放,知识丰富,善于思索和创新,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献身精神,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要求批评者倾注自己的思想感情,注意以現代人的心灵和眼光去观察生活、思考时代和分析题材,使读者的情感也得到升华。

说林非散文理论体系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独创性的体系,是说林非散文理论体系打破了单一、单调的思维模式。我们从《中国现代散文史稿》的写作遵循的原则可以看得出来。这些原则是:

“首先,必须时刻注意在‘五四以来的散文创作中,各种文学流派、社团或作家个人,是否在当时产生过一定的作用,留下了一定的影响。”而不能失之太严太苛,也不能失之过宽过滥。这就在对历史事实、作家作品的评论上避免了片面性的主观武断,也不会回避对比较复杂的、起过消极作用和影响的作家的准确评价。

“其次必须时刻注意在‘五四以来的散文创作中,各种文学流派、社团或作家个人,是怎样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怎样受到一定社会思潮的影响,怎样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生活的。”不离开文学现象产生的时间与环境,注意到文学思潮的起落的背景,对其影响和作用予以科学的评价。这是十分必要的。

“第三,必须时刻注意在‘五四以来的散文创作中,各种文学流派、社团或作家个人,发生了哪些复杂的变化。”在全面分析作家各种复杂变化的情况时,要注意到他们在时代发展和变化中的主要倾向,力图说明促使他们思想变迁的轨迹和创作变迁的轨迹。这也是准确评论作家作品的需要。

“第四,必须时刻注意在‘五四以来的散文创作中,各种文学流派、社团或作家个人,是如何形成了各自的艺术风格的。”注意艺术风格的变化和发展,避免将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割裂开来的形而上学,既反对离开艺术分析,概念化地谈论思想;也反对离开思想分析,匠人式地谈论艺术。

这些原则也贯彻在其他理论批评中,贯彻在对作家作品的评论中,转化为有力的思想理念和思想力量。

说林非散文理论体系是一个独立完整的体系,是说不仅深入地论述了散文的内部结构,也对散文与外部的联系和作用作出了透彻的说明。其中对“散文的使命”的论述更是一个散文与外部联系和作用的重要命题。什么是散文的使命?就是“凡是高瞻远瞩的散文家都必须将自己的创作任务,跟整个民族建设这种崭新文明的根本任务结合起来,成为总的文化轨迹”。从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认识出发,林非散文理论体系主张要看到人的异常复杂,看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常复杂,看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制约,以及人的欲望的千差万别,并且都在不断的超越与制约之中走向高一级的状态。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文化史包括散文史发展的轨迹,同时也就决定了“散文的使命”必须考虑这些丰富复杂的精神契机和心理结构,展示多样化的艺术风格,以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精神需求。这就是散文真正的使命。

猜你喜欢

理论体系散文创作
Jazz
我与风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评论奖(10名)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构建图书馆知识服务理论体系的思考
英语语言学的理论体系与构建探讨
《文心雕龙》“通变”论主旨研究综述
初探管理会计在煤炭企业中的应用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