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形象:英媒历时话语研究(2001-2017年)
2019-05-05张露茜
摘要:研究通过英国媒体的真实英文语料分析,基于得出的话语机制分析其背后的意识形态对中国全球高等教育形象的认知与影响因素。语料选取英国《卫报》在2001-2017年间发布的中国高等教育相关英文报道,结合自建语料库分析与内容分析呈现的高频词搭配的语义韵与语义趋向结果,建立四领域九方面的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形象认知分析框架。话语体现的质性认知变化建立在英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影响因素的转变基础上。显示建构积极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形象,机遇与挑战并存。
关键词:英国媒体;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形象;语料库;英文话语分析
一、引言
21世纪以来,伴随着中国教育與经济的发展,英国与中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日益增强。英国即将脱欧,也令英国政府寻求加深与其他国家的合作,特别是与中国的合作。随着脱欧的临近,英国开始寻求更广泛的国际合作。在2017年5月召开的“一带一路”峰会上,与会的英国代表表达了强烈的合作意愿。英国政府与教育机构在积极借鉴中国基础教育阶段教学形式的同时,对中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却表现出爱怨交织的态度。
过往研究发现西方媒体报道的中国形象与实际间存在很大差距。[1]媒体话语在反映大众认知的同时,也在引导大众心态与认知。本研究通过自建英国媒体的真实英文语料库,目的是了解西方意识形态对中国全球高等教育形象的认知,有利于探索英国媒体话语中影响两国高等教育合作的认知因素,从而对积极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形象的建构提供一些启示。研究问题包括:(1)英媒报道的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形象如何?(2)影响英媒报道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形象的因素有哪些?下面将“中国形象”的外媒话语研究和中英高等教育国际化对比这两方面作为理论基础。
二、“中国形象”的外媒话语研究
国内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西方眼中的中国形象研究。到20世纪90年代,相关研究才开始结合中国国情。《妖魔化中国的背后》最早关注美国媒体的中国形象研究,揭示西方的新闻霸权。[2]孙有中基于新闻传播学理论,结合质性和量性分析,对比分析1993-2002近十年内美国《纽约时报》和英国《泰晤士报》的中国形象话语。[3]发现两国对中国北京申奥、长江特大洪灾、共产党、人权、台湾问题、经济报道的规律,由此提出中国形象的定位指标。
张睦楚指出西方媒体在报道中国高等教育形象时关注三个方面。首先在教育经济上,关注中西方留学市场的变化,并据此评价中国的高等教育。其次基于中国对西方高等教育的态度,反思自身高等教育模式。最后通过其他“他者”的报道比较,得出相对的中国高等教育形象认知。[4]
但是,国内许多西方视野里的“中国形象”研究仍建立在西方现代化理念和研究上。张建琴批判大多研究仅从“他者”的角度审视自身。可行的解决方案即探索影响“中国形象”话语背后的意识形态,并辨证地看待在国际舞台占据主导地位的西方话语对中国形象的描述。张露茜对BBC中式教育纪录片语料分析包含他者视角与话语机制分析。[5]语料搭配分析发现作为报道的西方自我对于作为被报道方的中国他者之间,存在他者视域下的中国形象的“想象式构建”。
基于历时性的一手采集语料,刘岩研究了2000-2016年间WOS(Web of Science)数据库内SCI与SSCI两个子库中国际学者发布的660篇高等教育国际化文献,发现当前相关研究涵盖相互联系的四个领域共十个方面内容,分别是制度域(包括政策战略、动因影响、国际化评价三方面)、教学域(包括影响跨境课程合作的学生、教师、课程三方面)、文化域(包括文化、合作交流两方面)、理论域(包括理论研究、综述两方面)。此外,研究中还提出国内相关研究存在实证研究、分析框架、问题意识不足的问题。[6]
综上所述,西方媒体视域的“中国形象”除从宏观角度审视“他者”视角外,还可从微观角度进行西方报道真实语料的话语分析,由此,提出全面的认知差异问题。但是,国内转载的相关英媒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报道,并非出自《卫报》的教育专栏,不能完全反映英国媒体对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形象的认知。
·教育管理·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形象:英媒历时话语研究(2001-2017年)
(一)中英高等教育国际化对比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将国际化、针对性、质量并称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三个要点。全球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的交流合作体现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特征”[7]。国际化的内涵式发展非单纯的增量,而是多元教育理念、内容、教学方法的质性变革。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核心内容包含“教育理念、学生、师资、课程与教学、科学研究国际化以及国际合作办学”[8]。
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建立在改革开放政策基础上。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开启了现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交流合作水平。2015年底,政府颁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
马万华和张优良调查了“一带一路”倡议下,北京高校普遍开展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实践效果。[9]对8所北京高校的调查研究基于前期建立的“首都高校国际化建设指标体系”[10]。体系包括6项一级指标(战略组织与基金、人员构成与交流、课程与教学、科学研究、保障与服务、国际沟通与交流网络),以及其下的16项二级指标和38项三级指标。结果表明北京高校需优化国际化组织管理、经费预算、国际合作、外语教学。
与中国政府积极支持下的全球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不同,英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面临不少挑战。英国自2017年确定将于2019年脱欧后,政府大幅度削减科研经费。自1963年发布《罗宾斯报告》后,英国政府力图从之前扮演的高等教育仲裁者角色转向于监控角色[11],希望通过控制大学使其成为国家机构之一。公立高校的教育经费来源包括60%的政府拨款和40%的自营收入。[12]自营收入中包括国际留学生学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