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析论

2019-05-05俞婷丁俊萍

理论导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

俞婷 丁俊萍

摘 要:新媒体是近年来兴起的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和意识形态传播的全新场域。针对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理性权威、安全性和凝聚力的多重挑战,必须着眼于思想文化多样性与马克思主义主导性的辩证统一,突显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中国特色,创新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体系和表达方式,促进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现代变革。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

中图分类号:D6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9)04-0048-05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2018年度高校访问学者教师专业发展项目“新媒体时代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研究” (FX2018102)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俞婷(1985-),女,昆明人,浙江金融职业学院讲师,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博士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丁俊萍(1955-),女,安徽芜湖人,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执政党建设与当代中国政治。意识形态话语权是指一个政党、团体或组织,为实现巩固统治地位、维护阶级利益、展现自身形象的目的,通过话语体系建设,将其世界观、价值观以及政治信仰广泛传播于社会民众,并进而影响社会发展方向、决定社会舆论走向、凝聚民众思想共识的能力。意识形态话语权作为体现统治阶级政治信仰和价值观念的主要载体,以其特有的话语体系及其占领话语高地和掌握话语资源的舆论优势,引导人们自觉接受蕴含其中的意识形态,在接受教化和熏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文化认同,打造稳固的社会心理共同体,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实现文化血脉的世代沿袭和薪火传递。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正以前所未有的变革力度颠覆着传统社会自上至下信息传播的单项流动结构,以传播主体的广泛化、传播内容的自主化、传播方式的多样化、传播速度的即时化等一系列新特点和新变化构成了媒体传播的新业态。面对这一崭新机遇和严峻挑战,我们要认真研究把握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规律和特征,建构起体现党的意志、反映人民呼声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

一、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内涵及建构意义

话语权即说话和发言的资格,是指信息传播主体凭借某种观点和理论来影响和左右他人思想、被他人所认可并遵行的能力。正确把握“话语权”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是科学分析“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逻辑起点。最早将话语权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提出来的是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他认为:“人类的一切知识都是通过话语而获得的,任何脱离话语的事物都不存在,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一种话语关系。话语意味着一个社会团体依据某些成规将其意义传播于社会之中,以此确立其社会地位,并为其他团体所认识的过程。”[1]当前,由福柯提出的“话语权”已与葛兰西的“领导权”、哈贝马斯的“合法化”一起列为文化思潮与意识形态领域的高频词汇。从语义内涵上看,话语权具有“言说的权利”与“言说的权力”双重意蕴,“‘权利,展示为社会的规则安排并反映出该社会规则安排的合理程度;‘权力,则体现为一种社会力量布局并标示出该社会中话语资源分配的基本格局。”[2]可见,话语权在本质上就是关于话语资源的掌握和分配问题,是发挥话语力量和行使话语权利的共同诉求。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话语权不仅是贯彻权力意志的工具,还是争夺控制舆论权力、巩固阶级统治地位的关键,即传播主体既享有凭借话语体系维护自身利益的权利,又可以把争夺话语权作为制造舆论影响力的重要武器,承载和表达着统治阶级努力建构和推广于全社会的意识形态观念。

习近平在2013年8月19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3]当前,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和信息网络化浪潮席卷而至的冲击下,各种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交流碰撞日趋激烈,人们的思想观念空前活跃并萌生出强烈的表达意愿。各国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不同意识形态话语之间的较量争夺,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已经成为各国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维护国家民族根本利益、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保障。建构起体现党的意志、反映人民呼声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统一的意识形态话语权,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凝聚思想共识、引领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催生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倒逼着我們必须面对技术变革的现实,积极探索应对多元文化思潮冲击和西方敌对势力网络渗透的路径方法,赢得在互联网这一全新场域的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战。新媒体时代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事关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维护和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巩固,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的一元指导地位,与时俱进地创新话语体系内容和表达方式,顺应时代潮流以新技术突破新旧难题,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引领和统摄作用。

二、新媒体时代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的特点及其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

新媒体是指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深入,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主流媒体之后兴起的以微博、微信、论坛等为代表的新型交互式传播媒介,它依托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向用户提供一个开放的、交互的、全方位的虚拟空间。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所具有的一系列新特点正在使现代社会信息的生产传播方式以及人们的思维行为模式发生着巨大变化,带来了一场真正意义上的信息革命。

从传播主体来看,新媒体打破了传统意义上政府机关和新闻机构对信息的一元垄断结构,每一个人都能自主地参与信息的搜集获取、生产制作和扩散传播。这一方面激发了广大网民参政议政的热情,拓宽了民情社意的搜集渠道,促进了信息的交换流动,加快推进了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民主化进程。另一方面,传播主体的广泛性和信息传播的随意性使得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大打折扣,网络造谣、网络攻击等负面事件时有发生,破坏了网络的生态空间。同时,在互联网日益成为社会各个阶层表达利益诉求的重要通道的背景下,不同传播主体以其特有的话语体系和话语方式借助新媒体表达立场、发表观点、维护权益,很难保证其立场、观点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一致,甚至不少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完全相违背的不当言论在网络上大行其道。一些不法组织正是抓住网络传播的这一漏洞来刻意培植网络意见领袖,利用其强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对广大网民进行煽动蛊惑。从传播内容来看,媒体自由度的扩大与公众传播地位的提升使传播权利不断泛化,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相互渗透、激荡,多元文化的冲击影响着人们的道德判断和价值选择,良莠不齐的各类信息充斥着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与多元文化相互交织竞争,共同争夺网络的舆论阵地。从传播方式来看,以论坛、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多样化新媒体平台实现了主体与受众之间的深入互动。随着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大网民个性化诉求的日益强烈,各种巧妙融合文字、图片与音视频于一体的新型社交工具层出不穷,极大地拓宽了传播渠道和话语空间。从传播速度来看,互联网的高度发达以及网络新闻本身具有的“短、平、快”等特点使得信息传播呈现裂变式特点,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再小的新闻经过网络的无限发酵,都会使得局部问题全局化、细小问题放大化,而成为全社会的关注热点。部分网民往往抓住这一特点炮制舆论热点,别有用心地发表一些标题与内容不相符的新闻话题以博取观众眼球,影响舆论走向。

伴随新媒体时代信息革命的影响,意识形态领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主要表现在:

(一)多元社会文化思潮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冲击

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元化指导,是捍卫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首要前提,也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根本政治原则,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有力保证。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结构深刻变革、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的重要转型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日趋多样,自我意识日益强烈。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在各自不同利益诉求的驱使下,其认可的思想文化进而形成的价值观念都不尽相同。在当前意识形态领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正与形形色色的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进行激烈的交锋碰撞,来自不同意识形态的各种声音干扰着人们的价值选择,消解着社会主义主流意识的主导地位,已成为意识形态工作不容忽视的客观事实和必须面对的现实挑战。

新媒体时代,意识形态的传播在互联网的掩盖下变得更加容易也更为隐蔽,在铺天盖地的海量信息中,不乏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把自己包装成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来暗中侵蚀人们的思想。广大民众在迷恋于网络游戏、网络影视和网红人物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受到与之相关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感染影响。在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包围下,个体认知容易受到误导而出现偏差,导致道德规范模糊、社会公德失范、社会诚信缺失等问题时有发生。

(二)西方霸权话语体系对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挑战

意识形态属于观念的上层建筑,同政治上层建筑一起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并反映与之相适应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取得丰厚的物质财富,经济上的优越性奠定了他们在国际秩序和文化输出中的强势地位,对处于相对弱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土文化造成了强烈冲击。作为一种国家力量,意识形态话语权是一个国家捍卫本国意识形态安全、维护本国文化主导地位的重要手段。多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在世界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和国际经济文化秩序中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出于对自身霸权地位的捍卫和对传统大国崛起的遏制,西方国家利用它的全球产业链条给中国的和平崛起蓄意制造险恶的战略环境。

早在上个世纪50—60年代,美国就采取“和平演变”的超越遏制战略,通过贸易、科技、文化等各种非暴力手段,用西方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去影响和改造社会主义国家民众的头脑,引诱他们向其靠拢。一直到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21世纪,“和平演变”战略非但没有停止,反而变本加厉凭借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将表征西方主流社会的政治信仰和价值观念源源不断地向外输出,以文化符号的形式把西方的价值观念和主流意识植入所谓的“普世价值”的体系,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之中沦为西方社会的追随者和代言人,从而达到占领思想阵地、建立西方话语霸权的目的,已造成意识形态话语权上的“西强我弱”局面,这成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防火墙上的一块致命短板。为避免社会主义话语权被消解甚至“失语”的危险,必须正视我国意识形态话语权弱化的深层原因,识破西方敌对势力在文化旗号掩盖下“西化”“分化”中国的政治图谋,切实建构起我国意识形态的安全网。

(三)传统理论体系和宣传方式凝聚力的消解

马克思曾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4]由于意识形态的理论体系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超出了大部分人既有知识经验的认知范围和解释框架,不易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必须在把握传播规律、接受机制及人民群众认知水平和特征的基础上对传统意识形态理论体系进行话语内容和表达方式创新。当前,我国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建设还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教条化、空洞化、口号化的问题,有些理论内容照本宣科、生搬硬套,缺乏基于人民群众思想实际和利益诉求基础上的深入解读;宣传方式往往以单向灌输为主,话语内容相对陈旧僵硬,话语风格较为生硬呆板,很多以说教口吻出现的官方报道、理论文章、文艺作品经常被人们反感和排斥,假、大、空甚至成为一些地方意识形态宣传的代名词被人们所诟病。

要打赢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争夺战,关键在于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体系和表达方式的创新,从日常生活的向度入手建构意识形态的话语体系,形成切合人民群众日常习惯的解释框架,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真正转化为人民群众易于理解接受的精神坐标和行动指南。

三、新媒体时代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路径对策

主动应对时代变化,及时化解现实难题,是任何一个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发挥应有功能的必要条件。新媒体时代,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必须紧跟现实社会的发展,抢抓时代机遇,深刻把握互联网特点和信息传播规律,主动转变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式,改进工作机制,将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转变为最大增量。

(一)坚持思想文化多样性与马克思主义主导性的统一

在新媒体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性和思想文化的多样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主导性是多样性基础上的主导性,多样性是主导性统领下的多样性。二者的关系一旦失衡,就会导致社会的动荡甚至政权的丢失。一方面,文化的多样性造就了世界的多姿多彩,每一种文化形态都有自身存在的积极意义,都有藏于其中的价值观念,都有展现自身风采的强烈愿望。只有借助特定的载体将文化所蕴含的丰富内涵、承载的思想理念及坚持的价值导向生动地呈现在世人面前,文化才能产生吸引力,扩大影响力,形成话语权。同时,文化的多样性还有利于充分尊重不同主体的价值追求,整合不同群体的利益關系,因势利导地把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和理想愿景整合到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之中,汇聚成为和谐统一的利益共同体。没有多样性,意识形态就会失去永葆活力的思想源泉,沦为禁锢人们思想的政治说教而失去群众基础,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也就无法实现。

另一方面,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维稳器和黏合剂。文化的多样性容易在一定程度上滋生出一些错误的思想观点,干扰人们的价值判断和道德选择。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被实践检验了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加强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指导地位,消除思想领域的杂音和噪音,在众声喧哗中弘扬时代主旋律,以坚定的政治立场同各种错误思潮做坚决的斗争,建构起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特别是信息网络化时代的到来,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把意识形态建设的重心转移到网络阵地,改革传统的自上而下单向灌输的宣传教育模式,以科学真理的魅力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点亮引领人们心灵、聚焦人们目光的灯塔,把构建新媒体的话语平台作为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重要场域,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平台的深度融合。

(二)突显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中国特色

立足本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发扬民族特色,是文化交流的根本立场。不可否认,西方发达国家经过两三百年的发展,已积累了很多值得学习借鉴的建设经验及宝贵成果,但这些经验成果本身带着与中国客观实际差异巨大的国情烙印,如果不加分析地把西方的社会制度、发展模式和价值观念嫁接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就会步入新时期文化殖民主义的歧途,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蔑视抛弃。

中国作为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传统大国,在从未断流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博大精深的厚重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也是涵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源泉。习近平曾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如果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5]面对新媒体时代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趋激烈的严峻形势,我们首先要警惕以“西化”“分化”为目的的思想渗透,自觉运用新媒体技术,及时解读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缩短传播时间,提升传播时效,并且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增强对异质意识形态的批判鉴别能力和抵御风险的意识,同时快速捕捉不同意识形态中具有合理价值和积极意义的思想成分为我所用,不断丰富完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体系。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自信的同时,培育和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

改革开放40年,我国结合具体国情和时代特征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已使中国在纷繁复杂的国际竞争中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迈向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世界的发展潮流中初步完成了由传统向现代的历史转变,正以前所未有的崭新姿态日益接近国际舞台的中央。中国改革开放展现出的勃勃生机已成为推动全世界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和维护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的关键一极,中国的崛起强大以用铁的事实有力地回应了西方社会炮制的“意识形态历史终结论”的终结、“马克思主义失败论”的失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立足我国的发展实际和世情变化,明确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合作理念,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成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国际新秩序的共同价值规范。中国在实现和平崛起的同时,及时总结和凝练中国发展经验,并将其扩展整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以高度的理论自信来阐释中国道路,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

(三)促进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现代变革

1.创新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体系。意识形态作为人类社会的实践产物,在反映特定社会关系的同时,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与稳定性,即意识形态会超前或者滞后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体系一旦落后于现实社会的发展速度,无法及时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作出合理解释和有力回应,就必然与广大群众的经验世界产生冲突,从而削弱自己的合理性权威。传统意识形态重文本轻实际、重规则轻内容的话语体系风格与现代社会人们日益强烈的个性化诉求表达和崇尚自由平等交流的心理特征不相吻合,加之受到各种社会思潮话语的碰撞冲击,容易造成受教育者的抵触和排斥。

新媒体时代加强意识形态理论内容体系的创新,必须始终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实践,充分体现新时代的变化发展,积极关注网络空间的热点舆论话题,利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及时对民众的舆情作出正面引导、科学分析和客观评论,充分激发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人民性特质和民生情怀,深入分析和对接广大受众认知心理和利益诉求,切实解决人民密切关注的现实问题,把高深宏大的理论观点嵌入群众鲜活的生产生活实践之中,实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内容的真理性与生活性的有机统一,将意识形态的理论创新提升到关注人的利益诉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在此基础上,努力挖掘和整合现有文化资源,推动文化话语内涵的吐故纳新,面对其他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挑战,应积极吸收借鉴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先进思想和有益成分,进而以抢占全球话语高地的视野敢于从外国理论空间中获取更加丰富的话语资源,及时更新自身的理论储备,去除旧理论体系中不合时宜的观点说法,提升对新实践、新情况、新问题的解读和阐释能力,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合法性根基。

2.营造主流意识形态表达的主体关系。意识形态教育是主客体之间按照特定的教育目的、运用相关的话语体系来传递特定教育内容,促使受教育者实现思想和行为转变的一项社会实践活动。主客体间的合理互动,是意识形态话语得以形成的基本前提,意识形态话语权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基于主客体的交往实践而形成的体现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导向的语言符号系统。传统意识形态自上而下、重在灌输的话语表达方式容易造成教育主客体关系的不平等、感情成分的降低以及运行机制的被动。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人们趋于生活化和趣味性的表达方式和交往特色为转变传统的意识形态话语方式提供了新的参照标准,能很大程度上降低意识形态话语认同的语言认知障碍。同时,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交流工具,其特有的交互性、开放性、即时性、隐匿性特征使得人人都可以成为话题的发起者和信息的传播者,教育者不再是掌握知识信息的唯一主体,话语内容的获取渠道和传播路径的无限扩大,突破了教育者自身的知识结构局限,受教育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借助网络查找信息、获取资源,并从中建构起彰显自身特色的话语体系;教育者的权威话语体系随着受教者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话语地位的提升而逐渐转变为大众化的话语体系,以强制灌输和刻板说教的传统话语逐渐优化为个性展示的话语陈述,受教育者自身也随之升华为教育主体中的一员,意识形态教育也随之转变为教育主体间的对话交流。构建新型的话语主体关系,将主体间性引入意识形态话语权领域,把虚拟的网络空间打造成为映射主体生活世界的重要场域,能够打破传统意识形态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间的对立僵化格局,塑造起共享平等、活泼主动的话语交流氛围。

参考文献:

[1] 王治河.福柯[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2] 聂筱谕.西方的控制操纵与中国的突围破局——基于全媒体时代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的审视[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4(3)∶69-83.

[3] 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胸怀大局把握大勢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5]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4.

【责任编辑:宇 辉】

猜你喜欢

新媒体时代
新媒体时代下电视节目主持人面临的挑战及对策探析
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应具备的媒介素养之研究
新媒体时代微写作特征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