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2019-05-05赵静苗
赵静苗
摘要:新课程理念倡导教师不仅要做教育活动的有效实施者,而且也是反思性教学的积极实践者。教师将教学反思作为一种检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通过观察与分析教学过程的方式,对课程设计进行自我审慎,肯定长处并帮助自身完善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从而寻找更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学方法。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教学反思 教学监控能力 专业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5-0179-02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进,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师通过反思真切认识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对自身教学水平和课堂效果的提高起正面促进的作用。教学反思既是教案设计的重要一环,又是教师提高个人专业技能,达到预期课程效果的重要手段。
教学反思是教师把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作为观察和研究的对象,对自己授课过程中所作出的某种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课堂效果进行审慎和分析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反思可以理解为理想自我与实际自我的交锋与碰撞过程。教学反思的内容可以包含多方面,既可以是对学科教学目标的反思,也可以是对具体某一课时某一教学环节设置安排的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身教学成果检测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一种激发自我潜能、促进个人专业化发展的思维活动。一方面,教师通过对课程设置和实施过程的反思,总结自身的优点,肯定自己在教学中的正确行为,为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积蓄经验与动力;另一方面,教师通过深刻的自我剖析,寻找自身在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中与新课改理念不吻合、与课堂设置环节不贴切的教学行为与决策,弃其糟粕,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促进个人专业化发展。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仅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实际课堂教学的经历的积累和驾驭课堂的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需要不断地针对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与反思,尤其是对于一名新手教师而言,任何一个突发情况都可能影响课堂的正常运行,缺少经验的积淀,教师很难掌握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与反思,教师才能认识到自身的闪光点和不足,对自身存在的问题加以细致、冷静的推理与总结。教师通过对已有经验的消化与反思,使自身的有效经验上升到新的理论高度,在反思中积蓄力量,不断提高个人专业水平,对后续的教学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
因此,教师通过进行教学反思促进自身再学习,进一步激发个人终身学习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离不开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教然后而知困”,通过对教学过程进行不断的反思,教师为了答疑解惑,必须不断学习来丰富自己。教师通过对教育教学的过程进行总结与剖析,从而培养和发展自身对教学实践的判断、思考和分析能力,不断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使自己的理论知识再上新的台阶,直至形成系统且全面的教育教学理论。
同时,教师通过教学反思激发自身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为其提升专业技能、促进专业发展提供了机会与可能。从本质上来说,教师的职业发展是一个多维度成长的过程,这要求教师的知识需备与教学能力要与时俱进并对个人能力有清楚且深刻的认知。显然,教师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自省的“镜子”,通过“镜子”进行自查自纠,发现差距,激发动力,促使其主动寻求学习与提升自我的机会,激发自身无限潜能。教师要针对自己的“教育问题”和“教学困惑”进行专题研究,寻求“超越自我,突破瓶颈”的方法和途径,让教师学会在实践中观察、在观察中思考,教而不思则惘,思而不教则浅。教师通过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在反思中对自身产生更全面的认识,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努力方向,不断提升专业技能。
教师通过有意识地对自身教学行为进行细致全面的分析,以求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在促进个人专业发展的同时,又达到了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笔者见拙,这样有效的教学反思既能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又能促成教师专业素质的成长,岂不是一举两得?
教师通过教学反思对自身的教育技术和专业知识储备进行深度的剖析,在反思中提高教学领悟能力,最终实现提升自身教学质量得到预期教学效果的目标。通过教学反思实现了教育理念与课堂实践之间的对话,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技能得以增强,人生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在进行教学反思的过程中,教师付出了大量的智慧与心血,在自我剖析和认知重建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教师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也促使课堂成为有生命、有挑战性的学习场所,为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和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无限发展空间。
同时,课堂教学具有不可复制性,其本质特点决定了教学过程必然充满了智慧和挑战。教师在课前认真备课,准备教案;在课上积极进行实践教学,努力创造一流教学环境,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在课后及时复盘,认真做教学总结,对自身进行深度剖析,其目的就是在自我反思的过程中弥补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实现高效课堂的目标,在“实践—反思—总结—实践”的循环往复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在反思中成长。
但是若一位教师只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认真深入的思考,使其内化为自己的教学技能,也许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层级上。教师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保持纵向比较和思考的同时,也要主动去进行横向的比较,多与优秀的老师交流心得与体悟,加强教学反思,思考自己的教育教学与其他优秀教师的不同,取其精华,不断总结经验,根据學生特点因材施教,在其现有的认知水平进行灵活有效的教学,最终形成自身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教学风格。当然,提升专业技能,形成个人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不能一蹴而就,在成长为“研究型”教师的必经之路上,教师会遇见各种各样的困难与不解,在成长为专业型、反思性教师的路上,笔者也有一些肤浅的体会:
一是教学反思需要情感驱动。只有具备了情感需求,才会对应产生具体的行动实践。因此,教学反思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反思必须经历由反思情感的激发,反思行为的践行,才能过渡到反思习惯、反思技能和反思自我。只有教师把教学反思变成自己发展、成长的情感需要,教师才能主动进行自我剖析与反思,不断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有目的地引导自己的教学行为,将反思作为专业成长的必经过程,使反思过程作为自己专业发展的自主选择,促进自身成长为拥有责任心、自主性的高素质教育人才,这才算是高质量的教学反思。
二是教学反思需要理念引领。反思并不是要求教师进行自我检讨,而是在新课程要求下对自身进行的查漏补缺,教师需要用新理念、新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用新政策、新思路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教学方法,通过不断审查自己的观点,在坚定的理想信念的指引下,在一次次自我更新和重建的过程中,构建自己专业成长的新平台。一名优秀的教师要勇于打破自己的舒适圈,激发自身的主动性,敢于剖析自我,开启反思智慧。没有触及灵魂反思只能算白白浪费了时间和经历的无用功,既无法革新自己的思想观念,又不能推进有效教学扎实落实,还无法形成个人的教学特色。
总之,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积极性的激发和专业技能的提高具有无法代替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鹏君.课堂研究的审视与反思[D].华中科技大学,2016.
[2]张晓辉,陈天飞,马红标.教学反思对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性探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5).
[3]丁乐.课后教学反思的重要性[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3).
责任编辑:张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