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塑造和展示孔子学院公共形象途径探析

2019-05-05郭润萌

现代交际 2019年5期
关键词:孔子学院中华文化

郭润萌

摘要:经过14年的发展壮大,孔子学院已经遍布全球154个国家和地区,现有548所孔子学院和1193个孔子课堂,成为全球最多样化的国际语言教育共同体。孔子学院的建立初心是为各国人民学习汉语、了解中华文化提供一个有力的平台支撑,增进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文交流,促进丰富多彩的世界多元文明发展。2019年,孔子学院将迎来创办15周年纪念,年轻的孔子学院如何谋划布局持续发力,如何塑造和展示孔子学院积极向上、全面客观的公共形象,提升品牌的影响力,将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关键词:孔子学院 公共形象 中华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5-0100-02

一、塑造和展示孔子学院公共形象的重要性

语言是一个民族最特殊最显著的象征,是区别于其他民族最直接的符号,一国语言在国际社会的认可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彰显这个国家的国际地位,体现这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因此很多国家都把在世界范围内推广本国的语言文化纳入到国家战略规划中,目的是利用语言优势在国际社会中树立更为积极的国家形象,增强文化吸引力,从而提高本国的软实力。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世界多元文明中重要的一元,更应该充分利用孔子学院这一平台,加大对汉语的推广力度,让汉语和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尤其是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强文化自信的关键时刻,塑造和展示新时代孔子学院公共形象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塑造和展示孔子学院公共形象有助于增强我国文化影响力。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经济增长突飞猛进,社会变化日新月异,社会发展成果显著,但相伴而来的肯德基、麦当劳、迪士尼等美国大众文化在中国本土落地生根,被大量生产复制,而我国自身文化发展成为短板。在新的时代要求下,要想更好地实现物质富裕和精神丰富“两条腿走路”的均衡发展,我们必须打造好孔子学院这块闪亮的战略品牌,主动实施中国优秀文化“走出去”战略,塑造和展示孔子学院积极阳光的公共形象,既要让国人意识到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同时也让中国文化积极地参与到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中,从而在软实力层面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第二,塑造和展示孔子学院公共形象有助于世界各国更好地认识中国。孔子学院的建立,将中国优秀文化、发展路径、生活方式客观真实地展现在世界的面前,让外国友人足不出户,就可以零距离地学习汉语和感受中国的风土人情。孔子学院为世界各国人民搭建了一个认识中国的平台,通过开设汉语课程、举办中国文化节活动、文化知识讲座、文化体验项目等各项活动塑造和展示孔子学院积极向上的公共形象,让世界人民亲身感受和体验到一个真实、多样、友好的中国。塑造和展示孔子学院的公共形象,有助于向世界展示中国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努力,传递和平发展的理念,打造沟通对话的平台,消除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误解和偏见,向世界展示中国不仅不是“威胁”而且还是世界和平的忠实维护者,从而塑造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

第三,塑造和展示孔子学院公共形象有助于增强世界各国对中国的认同度。从公共外交层面来说,通过塑造和展示孔子学院崭新的公共形象,让更多的人认识中国文化,甚至热爱中国文化,增加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能够吸引更多的外国留学生前来中国学习,并愿意与中国学生共同交流探讨,通过民间交流增加对中国的信任度和好感,提升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的认同感。

二、塑造和展示孔子学院公共形象的途径

经过14年的推广建设,孔子学院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全球性的高水平教育项目之一;作为中外语言文化交流的窗口和桥梁,孔子学院的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文化交流更加活跃,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但时至今日,孔子学院面临的情况已经与数年前刚成立时大相径庭,面对的问题和挑战纷至沓来,如何塑造和展示更为积极、全面的公共形象成为当前孔子学院发展的关键课题。

第一,扎根办学、不忘初心。孔子学院创办伊始,就是要为国外人民提供一个汉语学习的平台,无论孔子学院后续如何发展完善,坚持做好汉语教学的初心不能动摇。尤其是在新时期、新形势、新背景下,孔子学院更要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为塑造和展示孔子学院公共形象奠定坚实的基础和后盾;要整合当地大学和自身资源,努力实施“汉语+”项目,因地制宜地开设技能、商务、中医等特色课程;发挥国内外高校的优势和专长,推动本土化进程,培养更多熟悉对方国家的优秀人才,构筑友好交往的民间力量,为构建国家友好交往平台做好人才储备。

第二,直面挑战,改进方法。由于历史的原因,一些西方媒体对中国的负面报道相对较多,部分西方媒体对孔子学院评价比较苛刻,这是孔子学院在当地发展面临的现实阻碍。媒体是一把双刃剑,正因如此,孔子学院应该明确定位,主动扮演沟通西方媒体和中国形象之间的积极角色,加强与媒体的沟通,塑造积极的公共形象。对于西方媒体,既不能谈之色变,也不能以偏概全,应该客观、清晰地了解并加以区分;孔子学院应该大力开展与媒体的合作,通过鼓励当地媒体积极参与孔子学院活动来使其近距离观察、亲身感受孔子学院;通过传统媒体和社交新媒体,线上线下多渠道、多层次地宣传推广正面的公共形象。

第三,创新理念,融入当地。孔子学院通过语言和文化建立了民心相通的基础,正着力搭建当地与中国交流的双向桥梁。社会公众是孔子学院公共形象的裁判,能不能塑造良好的公共形象并展示出来前提一定是认真考虑如何更好地服务民众,无论是当地民众,还是中国民众。孔子学院应该利用一切机会融入当地的生活,必要时可以与当地的文化机构进行合作,不仅要把民众“请”进来,更要让中华文化“活”起来,走出孔子学院的大门,让更多没有接触过中华文化的人能够有机会感受到中华文化。

第四,稳中求进,获得信任。孔子学院在下一发展阶段中,应该将自身打造成为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窗口,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纽带,应该完善自己,使之成为公共服务品牌,而不是单纯的语言形象;孔子学院应该更加关注本土社区的需求,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展现价值,获得信任;在新环境下,孔子学院应该更多地参与到“一带一路”项目中来,抓住机遇,寻找当地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契合点,开展既有特色又容易被当地民众接受的文化活动;同时孔子学院要学会讲好故事,讲好自己的故事,向民众展示我们做了什么,赢得民众的好感和信任对于塑造孔子学院自然真实的公共形象非常重要。

第五,内外兼顾,争创一流。孔子学院的公共形象包括内在和外在两部分,外在形象主要是海内外民众对孔子学院基础设施、师资力量、发展状况的客观认识;内在形象是指对孔子学院的特色和水平、精神风貌和发展潜力的感性评价。因此在塑造和展示孔子学院公共形象的过程中,每一个孔子学院的参与者都是塑造公共形象的一部分,应该主动、全面地投入到活动中,带着使命感和责任感,身体力行地传播中华文化、展示自身良好素质。

孔子学院让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孔子作为“代言人”,远赴异国他乡,有组织、有计划地承担起向全球传播中华文化的重任。站在孔子学院崭新的发展点上,塑造与展示孔子学院丰富、积极的公共形象,与全人类共同分享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并力图展现客观、真实、立体的当代中国形象,为构建人类民运共同体作出努力仍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马旭.《人民日报》对孔子学院的媒介形象塑造研究[D].山东大学,2012.

[2]肖圆圆.中亚五国孔子学院建设现状及问题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7.

[3]王金燕.文化传播视角下孔子学院的功能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

[4]張文爽.孔子学院对国家形象构建作用研究[D].广西大学,2016.

[5]乔佳.“孔子学院”建设的国家战略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

[6]伊凡.中国国家形象建设的有效途径[D].吉林大学,2016.

[7]孔子学院公共形象构建[J].孔子学院,2018(1):60-63.

责任编辑:张蕊

猜你喜欢

孔子学院中华文化
赖声川、黄磊获称中华文化人物
两岸青年在厦门共商中华文化传承与青年担当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孔子学院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孔子学院办学模式的第三方介入研究:基于美国的分析
“汉语热”面面观
孔子学院文化传播的困境与应对
意识形态下的新闻图式:英国主流媒体对孔子学院的“选择性误读”
疯狂猜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