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重要城市群管窥
2019-05-05薛亮
薛亮
城市群(megalopolis)指的是众多大城市之间关系密切且在地理上呈带状连接的区域,也称为大城市带或超巨大都市圈。这一概念出自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Jean Gottmann),他最早将集聚政治、经济、文化中枢功能、超越大都市(metropolis)的区域命名为城市群。
与城市群意义相近但又不同的类似概念有:都市圈(metropolitan area),指由作为中心的城市及受其影响的周边区域所组成的块状区域集合体,其中心城市与周边区域之间拥有超越行政区划的广泛社会经济联系;复合都市圈(metroplex),指由多个城市及其郊区所形成的广大区域。
本文将着重介绍世界三大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群,一是美国的波士顿-华盛顿城市群;二是日本的东海道城市群,三是欧洲的“蓝香蕉”城市群。
波士顿—华盛顿城市群
波士顿—华盛顿城市群(BosWash,以下简称波士华城市群)指的是位于美国东北部,以纽约为中心,从波士顿一直到华盛顿特区的大西洋沿岸城市群。这一区域也被称为美国的东北走廊,包括周边卫星城市在内,总共形成了长度约为700公里的巨大城市群。波士华城市群也是美国东北部连成带状的大都市圈的总称,包含的重要都市圈从东北至西南有波士顿—坎布里奇—牛顿都市圈、普罗维登斯—沃威克都市圈、哈特福德-西哈特福德—东哈特福德都市圈、纽黑文—米尔福德都市圈、布里奇波特—斯坦福—诺沃克都市圈、纽约—纽瓦克—泽西城都市圈、费城—卡姆登—威爾明顿都市圈、巴尔的摩—哥伦比亚—陶森都市圈、华盛顿—阿灵顿—亚历山德里亚都市圈等。
波士华城市群发展的地理趋势是戈特曼1961年在《城市群:美国城市化的东北部海岸线》一书中首次提出的。这里所涉及的城市之间有着密切的经济联系,此外还通过便捷的交通和通讯互联互通。按照戈特曼的说法,波士华城市群对于美国而言,就像是在社区中提供诸多基本服务的中心街道一样,可以称得上是美国的主大街。最近,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都市圈研究所尝试将最新趋势注入戈特曼的研究,来更新发展城市群理论,按照他们的划分,美国东北部城市群(波士华城市群)的范围北部扩张至超越波士顿到达缅因州的波特兰,南部则扩张至超越华盛顿到达弗吉尼亚州的里士满,并在美国全国范围内划分出10个这样的城市群。
目前,波士华城市群从缅因州南部和新罕布什尔州延伸到弗吉尼亚州北部。弗吉尼亚州北部包括华盛顿特区郊区的大片区域、亚历山德里亚和阿灵顿。2010年,该城市群人口约为4400万,相当于全美人口的16%,世界人口的0.7%。区域内拥有三个国际化大都市(纽约、华盛顿特区和波士顿)以及四个经济总量位列全美大都市圈前十的都市圈(详见表1)。波士华城市群中最重要的核心都市圈毫无疑问是纽约—纽瓦克—泽西城都市圈,其经济总量稳居美国十大都市圈榜首,超过了全美排名第2的洛杉矶—长滩—安纳海姆都市圈和排名第3的芝加哥—内珀维尔—埃尔金都市圈的总和。
东海道城市群
东海道城市群指的是从东京到名古屋再到大阪(更严谨的表述应该是从南关东1都3县(埼玉县、千叶县、东京都、神奈川县)到兵库县)之间,通过新干线、常规线路、高速公路和普通国道等便捷交通相互连接的日本太平洋工业带东部的城市群。东海道城市群的提出是在日本各方面向美国看齐的大背景下对波士华城市群发展经验的借鉴,这一提法曾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国土政策以及全国综合开发计划中被广泛使用,而在1969年出台的新全国综合开发计划中则被称为西日本国土轴,并进一步提出要探讨开发东北国土轴、日本海国土轴和太平洋新国土轴等另外三条国土轴。在1998年制定的以2010~2015年为目标年份的21世纪国土大设计中,日本再次提出要形成四大国土轴的目标。但就目前而言,日本能够称得上城市群的仍然只有东海道城市群。
东海道城市群主要囊括日本四个大都市圈(详见表2)。其中,关东大都市圈、近畿大都市圈和中京大都市圈人口、面积及经济规模均位列日本前三,这三大都市圈面积总和虽只占日本国土的9%,却集中了该国近一半的人口,GDP亦接近全国的60%。其中关东大都市圈更是占到了全日本经济总量的1/3,成为当之无愧的火车头。此外,静冈·滨松大都市圈人口、面积及经济规模也均位列日本第5。
东海道城市群另一个特点是囊括了日本全国60%的大城市。目前,日本国家认定的大城市除了东京都特别区部之外,还有20座政令指定城市,这些大城市或联合或单独构成了日本大都市圈的核心,而仅东海道城市群这一区域就拥有21座大城市中的13座(详见表3)。
“蓝香蕉”城市群
“蓝香蕉”(Blue Banana)指的是位于西欧的跨国城市群,这一大城市带从英国南部的英格兰一直绵延至意大利北部的米兰(详见图1),有时也称“热香蕉”(Hot Banana)、欧洲城市群或是欧洲脊柱。该城市群最早是1989年由法国地理学家罗歇·布吕内(Roger Brunet)担任代表的地理学者团体“RECLUS”提出的,当时用于形容从英国经荷兰、比利时、西德蔓延至意大利的巨型制造业地带,而提出这一概念的初衷旨在敦促法国政府投资基础设施,将巴黎—里昂—马赛轴线与这个高度城镇化、大约有1.1亿人口的欧洲支柱地带连接起来。
“蓝香蕉”语源出自这一走廊宛如香蕉弯曲的形状,蓝则来自被用作欧盟旗帜颜色的蓝色,在传统上也是代表欧洲的色彩。该城市群包括曼彻斯特、伦敦、阿姆斯特丹、布鲁塞尔、杜塞尔多夫、法兰克福、斯图加特、慕尼黑、苏黎世、米兰和都灵等诸多欧洲国际化大都市,城市人口密集,且经济产业等各方面均是全球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
从地理位置上看,欧洲“蓝香蕉”城市群的赢家无疑是的德国,其中心位置被德国11个都市圈中的6个所占据,分别为:法兰克福莱茵—美因都市圈、慕尼黑都市圈、纽伦堡都市圈、斯图加特都市圈、莱茵—内卡都市圈以及莱茵—鲁尔都市圈。其中莱茵—鲁尔都市圈是德国唯一一个人口过千万的都市圈,2015年人口达1160万;GDP也远超德国其他都市圈,2014年高达5752亿美元,占德国全国GDP的15%。
为了让欧洲“蓝香蕉”城市群在经济社会上真正到方便快捷的互联互通,各国也在交通基建上下足了功夫。比如,瑞士建造的全球最长铁路隧道——圣哥达基线隧道于2016年正式开通,成为欧洲“蓝香蕉”城市群物流的“大动脉”。
〔作者系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