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态论述逻辑结构论析

2019-05-05杜伦芳张峰

理论导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新时代

杜伦芳 张峰

摘 要:优化党内政治生态是全面從严治党的题中之义,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党性要求。党性是党内政治生态理论的原初范畴。党内政治生态论述是以党性为逻辑起点,从认知、价值和实践三个维度展开逻辑演绎,系统阐明党内政治生态清正廉洁的深刻内涵、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价值取向、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战略,最后达到人民民主的逻辑归宿。

关键词:逻辑结构;党内政治生态;新时代

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9)04-0031-05

基金项目:2017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资助“习近平政治生态思想逻辑结构及其基本特征研究”(17JD71007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杜伦芳(1966-),女,湖北公安人,武汉华夏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张峰(1958-),男,湖北荆州人,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党的十九大报告多次提出要高度重视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党章》也第一次将“党内政治生态”写入其中。可见,“党内政治生态”已成为当今我国政治领域一个关键词。政治生态是伴随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提出的,归根结底是基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内在要求,即党性要求提出的。党内政治生态论述(以下简称“论述”)以党性为逻辑起点,从认知、价值和实践三个维度展开逻辑演绎,系统阐明党内政治生态清正廉洁的深刻内涵、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价值取向、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战略,最后达到人民民主的逻辑归宿。“论述”具有严密逻辑结构,是系统性思维成果,不仅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党建规律的认识,而且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

一、逻辑起点:党性开启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态论述的理论生成

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必须在客观上揭示事物发展规律,在理论上具有严密逻辑联系并自成体系。这个体系必须从一个逻辑起点开始,从抽象到具体逐步展开全部理论。逻辑起点确立是否科学直接决定理论体系建构是否科学。

在哲学本原意义上,逻辑起点始于本原,本原是思维“首要的东西”“最初的东西”[1]52。逻辑本原或起点是最直接的范畴,“不能是任何间接性的东西”[2]。逻辑起点是最抽象的范畴,“不能是一个具体物”[1]61。黑格尔对逻辑起点进行了深刻阐释,为人们研究理论逻辑起点问题提供了思想方法,但囿于唯心主义的局限,黑格尔最终未能科学解决逻辑起点问题,是马克思完成了这一科学使命。马克思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的逻辑哲学思想,以唯物主义立场科学确立了商品作为《资本论》的逻辑起点,成功地构建了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大厦。

在矛盾法则意义上,逻辑起点蕴含“矛盾的胚芽”[3]103,它犹如植物“胚芽”、生物“基因”,包含了生长的全部因子或基因序列。矛盾是事物内部最活跃的因子,这决定了理论起点是理论体系内部最具活力的范畴。毛泽东对矛盾法则进行了精辟的论述,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一内因就是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这种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4]逻辑起点不仅是推动理论发展的动因,而且是理论体系的基石,它渗透到每一个具体理论中,“即能够从这个逻辑起点中展开这门科学的全部丰富内容”[3]102。

党性作为“论述”的起点与逻辑起点的理论要求是完全符合的。党性是最初始、最直接、最抽象的范畴。党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是无产阶级阶级性的最高最集中的表现。它包含党的性质、目标、宗旨、作风、纪律等各方面要素。党性是中国共产党实践活动和理论展开的直接依据,“论述”的全部理论都是从党性派生而出。而且相对于具体政治活动或管党治党措施而言,党性最具普遍性,外延最大,能最大限度容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这里“本质属性”“最高最集中”“直接依据”等表达都体现了党性的原初性、直接性和抽象性特点,完全符合逻辑起点的要求。

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态论述是以党性包含的矛盾为动力推进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党性包含着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与党内腐败的基本矛盾,正是这一对矛盾的对立统一运动推动着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和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全部实践和理论。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如果没有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就不会有中国革命的成功,就不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力就在于党的先进性。党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与时俱进。保持党的先进性,关键要正确处理公私关系、党群关系;加强党的自我净化、自我革新、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只有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才能体现出党的先进性,才能受群众拥戴。先进性与纯洁性密切相连。纯洁性是指党员不贪腐、不浸染污浊之风,保持清正廉洁。先进性内在要求纯洁性,只有保持正确的公私观、党群观,才能防止党内腐败,保持党的纯洁性。中国共产党已从革命党转变为长期执政党,少数党员干部忘记初心,思想松懈,党性观念不强,有的甚至违背党性原则,损公肥私,贪污腐化,导致一些地方政治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与党内腐败的矛盾非常突出。如果不解决这一矛盾,党的执政地位则可能面临危机。自身解决好这一矛盾,正是我们党的强大优势,是其先进性体现。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和基因就蕴含着先进性,瑕不掩瑜。“腐败及其他不良现象只不过是‘宝珠蒙尘,把灰尘擦掉,擦得越干净,宝珠越光彩夺目。所以刮骨疗毒、雷霆万钧的反腐败不仅不会把党打垮,反而会让党更健康更强大。”[5]为解决好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与党内腐败的矛盾,我们党从矛盾的两方面同时并举,一方面祛除党内腐败,另一方面加强党性教育。通过高压反腐、正风肃纪,对党内腐败起到了明显的震慑和遏制作用,党内政治生态呈现良好态势;通过加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两学一做”“三严三实”等党的专题教育,成效显著,党员干部的党性观念明显加强。这些教育活动都是紧紧围绕解决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与党内腐败的矛盾展开的。

关于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态的各个具体论述都包含有党性的因子,都渗透着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与党内腐败的基本矛盾。比如,“侵入党的健康肌体的毒瘤”[6]222“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必然要求”[6]222“正气不彰、邪气不祛;‘明规矩名存实亡,‘潜规则大行其道”[6]369,等等。这些论述,都从党内腐败与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矛盾两方面,一反一正,一破一立,阐明党内腐败和不正之风是政治生态最大污染源,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实现风清气正政治生态的必要条件。

二、逻辑演绎: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態意在清正廉洁,旨在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行在全面从严治党

逻辑演绎是从抽象的起点范畴向具体的逻辑中介逐步转化、推展的过程,通过一系列概念、范畴的联结,搭建起理论体系的逻辑结构和内部联系。理论体系构建的重点在于逻辑演绎。“作为一个逻辑体系的开端,它的证明不在于自身,而在于往后的演绎进程。”[7]逻辑演绎的各环节不是任意组合,而是根据客观事物规律和认知规律按一定的先后顺序排列。“论述”从党性这一逻辑起点出发,按照是什么、为什么、做什么的“知与行”逻辑,从认知、价值和实践三个维度展开逻辑演绎。

(一)认知维度:清正廉洁诠释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态“是什么”

清正廉洁本是中国古代成语,意思是清廉无私、正直做人、不贪不污。不求曰清,不受曰廉,不污曰洁,不偏曰正。清正廉洁用于当今的政治话语中,尤其是党内政治生态的语境中,包含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意蕴,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党性要求和党内政治生态的核心要义。

清正廉洁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政党与其他政党最大的区别就是没有自己私利。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8]413。共产党员不应有任何特殊利益,只有与人民群众平等的利益,这体现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列宁认为,共产党员面临的最大敌人是贪污受贿,“只要有贪污受贿的可能,就谈不上政治。……因为一切措施都会落空,不会产生任何结果。”[9]591这说明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需要抵制各种贪腐行为。毛泽东指出:共产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10]。很显然,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为公为民不为私的天性,始终坚守党性原则,把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作为历史明镜和现实动力,是共产党员的品行修养和为官从政的行为标准。

清正廉洁是党内政治生态的核心要义。在当今国内外各种矛盾、风险和挑战日益严峻形势下,清正廉洁对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党中央将清正廉洁作为党员干部标准提出来,使之成为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条件。习近平强调,领导干部只有“艰苦奋斗、清正廉洁,正确行使权力”[6]158,才能抵制各种利益诱惑。清,要求公私分明,不以权谋私,要做到“两清”:一是选人用人之清。以德才兼备、干净担当的标准选拔人才,使用人环境变得风清气正。二是党内关系之清。破除党内“人身依附”关系,形成清爽、朴实、简单的同志关系,使党内同志之间的关系“全面回归正常化、纯洁化”[11]41。正,要弘扬正气、公平正义、正确行使公权。要“以信念、人格、实干立身”[6]158。廉,要求不贪不污不腐,不损公不肥私。洁,顾名思义为洁净,不污不染。要求党员干部党性纯洁,能自觉抵制社会各种利益诱惑以及各种不正党风和消极腐败的侵蚀。“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11]151应成为每个党员干部的生活常态,对照党性原则自我净化、自我完善。清正廉洁包含着“以清正心,以正用权,以廉自律,以洁修身”[12]的要义,这是对党内政治生态深刻内涵的最好诠释,也是党性的本质要求。

(二)价值维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回应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态建设“为什么”

价值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体现着客体向主体展开、服务的特征,反映了客体满足主体利益超现实的理想化目标向度。一个理论的价值取向回应的是为谁服务、满足谁的需要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以为人民服务、满足人民利益需要作为价值取向。人民主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思想,表达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实践中所发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作用的观点。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超越了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人民主体观,把人民主体引向现实生活,把满足现实人民的根本利益需要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

无产阶级为人民谋利益的价值取向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已确立。把“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8]411这一历史重任授命于先进的无产阶级,从此无产阶级与其他一切为少数人谋利益的阶级划出了分水岭。自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首要考量,这是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永恒价值追求。党在新时期对人民群众做出庄严承诺:“让群众满意是我们党做好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标准”[6]167,“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13]21。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发展。“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论述”的价值取向与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是完全一致的[14]。

党内政治生态好坏与人民利益息息相关,加强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就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党内腐败和“四风”(特指党内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严重污染、破坏党内政治生态,是群众最痛恨、最不满意的。有的党员干部侵占国家财产,有的收受或索取群众财物,有的滥用权力致使资源分配不公,等等,这些都是对人民利益的侵害。比如周永康、薄熙来等“大老虎”从自己利益出发在党内形成小团伙、利益链,这些腐败高官是政治生态的最大“污染源”,“严重破坏了党内政治生态”[6]350。相对于“大老虎”而言,“小苍蝇”的贪腐更直接侵害了老百姓利益,在群众中造成极坏的影响。不仅如此,更严重的是破坏了党群关系,“挥霍的是基层群众对党的信任”[6]368。反腐倡廉,正风肃纪,加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是赢得民心、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举措。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可以从不同维度和不同层次理解。从物质利益来看,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6]279。那么,现阶段我们党面临的重大任务就是全面脱贫、改善民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政治权益来看,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属性,当人满足了基本生存需要后就有参与政治的诉求,以谋求更大的存在感和价值感。为更好地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满足人民政治上的诉求,就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加强党的领导,推进依法治国。从精神文化来看,人们渴望一种风清气正的文化环境。精神文化的核心是党内政治文化,党内政治文化是党内政治生态的基石和土壤,有什么样的党内政治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党风,党风又影响政风和民风。党性教育和党风廉政建设是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有力抓手,也是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内心渴望。因此,加强党性和党风廉政教育有助于净化党内政治文化环境,优化党内政治生态。

(三)实践维度:全面从严治党明确了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做什么”

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态论述源于党的反腐倡廉、正风肃纪实践,又进一步指导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实施,进而营造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

从严治党是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必然要求。严明的党纪党规是治党的制度保障。列宁总结布尔什维克(苏联共产党)领导的成功经验中就有一条:无产阶级具有“极严格的纪律”[9]135。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成功的经验中同样有一条就是严明的党纪党规。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个历史时期,从严治党都是政治生活主题。革命时期,在党和军队中严格规定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开展党内整风运动;新中国成立后,严惩党内大贪官;党的十八大后,重拳高压惩治党内各类大小腐败。纵观党的历史,从严治党一直是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经验和法宝。

全面从严治党是马克思主义从严治党思想的新时代要求。“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13]61“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作为一个重要的专节出现在十九大报告中,这昭示着我们党全面从严治党的决心和恒心。

全面、从严和治党是全面从严治党的三个维度。“全面”作为范围副词,意指我们党在治理的主体、内容和空间上的全覆盖。主体上,要明确落实责任主体的范围,既有个人也有组织,个人包括各级领导干部,组织包括各级领导部门;内容上,要明确管党治党的学习教育范围,既包括个体党员的思想和作风,又包括党组织的制度和纪律;空间上,要圈定党组织的地域范围,从上至下既包括党中央,也包括地方各级党组织,甚至社区、乡村基层党组织都要全覆盖。“从严”作为标准和程度副词,意指管党治党的主观态度(决心)、客观标准(制度)要达到最大化。态度上,要昭示坚决的决心、零容忍的限度、打击的力度强度和长度;制度上,要严格制定和执行党章、党纪国法。“治党”包含着除病根、强体魄双重任务,体现破与立的辩证运动。破,即反腐败、反“四风”、破潜规则。反腐败,是十八大以来治党的主线,一直保持高压态势,由点到面逐步向基层延伸,做到全覆盖。反“四风”,就是要反对弄虚作假,倡导实事求是;反对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倡导群众路线;反对安逸享乐,倡导艰苦奋斗;反对奢侈浪费之风,倡导勤俭朴实。破潜规则,就是要破除公权私用、权钱或权色交易、权力暗箱操作的渠道和环境。立,即补精神之钙、树党之正风、立制度之规。补精神之钙,就是要在党员干部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是党员和党组织强身健体的精神支柱和灵魂。树党之正风,就是要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作风,使党内政治生活风清气正。立制度之规,就是要建立完善的党内制度体系,加强制度的有效实施和约束,杜绝权力滥用的缝隙。总之,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部署和贯彻实施才是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必由之路。

三、逻辑归宿:人民民主牵引着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态论述的目标指向

逻辑归宿是一个科学理论体系完成演绎过程后向逻辑起点的回归。黑格尔认为:“科学表现为一个自身旋绕的圆圈,中介把末尾绕回到圆圈的开头。”[15]这一“辩证圆圈”理论阐释了一个科学理论体系的逻辑辩证运动过程。逻辑起点与终点的对接就完成了一个理论从抽象到具体的完整展开过程,终点就是起点的目标实现。但圆圈运动并没有就此完结,终点还将成为下一个圆圈运动的起点。起点与终点相互包含,相互转化,两者辩证统一。在一个科学的“圆圈”中,“最初的也将是最后的东西,最后的也将是最初的东西”[1]56。马克思主义的辩证逻辑吸取了黑格尔的合理内核,并将其唯心主义倒正为唯物主义,从逻辑起点到逻辑终点过程始终与实践相连,以矛盾运动为动力,以实践发展为路径,经过一系列的过渡、转化和螺旋式上升后,逻辑终点回归到逻辑起点。

作为“论述”逻辑起点的党性,其本质属性是人民性,这就决定了“论述”的逻辑终点是人民民主。人民民主从字面理解就是人民自己作主,从国家性质来看,就是人民当家作主。我们党的历史使命就是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党性蕴含人民性,人民性规定党性,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符合逻辑起点与逻辑终点的统一。

人民民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党性的必然归宿。民主,在政治学意义上,既是一种国家政权形式,也是一种国家治理方式。人民民主与世界上其他民主模式相比是人类历史上最真实的民主,“是假民主变为真民主”[16]。人民民主是最广泛的民主,随着人民统一战线的发展,人民的内涵外延以及民主的内容和层次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的旗帜。”[17]285

人民民主是解决党内腐败与党的先进性矛盾的必然结果。党内腐败与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矛盾贯穿在“论述”的始终,从习近平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来看,腐败、潜规则、歪风邪气、四风等都体现党内腐败与党的性质和宗旨的背离和冲突。反腐、清毒瘤、反“四风”体现了党内腐败的“破”,思想建设、制度建设和作风建设体现了党内政治生态的“立”。这一破一立恰是党内腐败与党性的矛盾斗争与博弈,其结果必然是人民民主的价值回归。因为民主的本质是社会经济关系在政治权益上的反映。一个国家实行民主的范围、程度以及真假性都是由其所主要实行的所有制决定的,只有社会主义公有制才能实现真实而广泛的人民民主。我国通过稳步推进人民有序政治参与,民主建设成效卓著,“人民實现了内容广泛、层次丰富的当家作主”[17]287。协商民主和基层民主建设更进一步推进了政治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协同性;民主集中制原则更加强了民主政治的整体性;党风廉政建设和群众路线教育更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体现了开放性、互动性、和谐性特点。

人民民主是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实践归宿。实践是逻辑起点通向逻辑终点的现实路径。从现实的人民权益到理想的人民权益是一个实践过程。人的现实需要是实践的驱动力,“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8]159。人的需要与实践不断交互推进,使现实的人民权益逐步通向理想的人民权益。每一个新的实践发展阶段都是以旧阶段条件为基础,都是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进行反复的辩证扬弃运动。现实中人民权益的获得会随着党内腐败与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矛盾变化而变化,在不懈的实践探索中逐步靠近理想的人民权益。

猜你喜欢

新时代
新时代小学教育管理的发展方向及思路创新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