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党的建设质量预判面临的困境及其对策研究

2019-05-05刘洁

理论导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关键控制点预判困境

摘 要:质量提高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关于自身建设极为重视的一项内容,其中质量预判既是对党的建设现状的有效检查,也是对党的建设质量水平与预期目标之间距离的科学判断,在新时代提高党的建设质量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警示作用。但由于党的建设质量理论体系的不完善,当前质量预判需求并未在更深层面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理解,导致新时代党的建设质量预判面临关键控制点识别困难、预判结果存在差异性、民主程序渗入受阻的困境。为了化解党的建设质量预判困境,加快构建和完善关于新时代党的建设事实、标准、价值等在内的质量分析技术和理论,是推动新时代党的建设质量提高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党的建设质量;预判;困境;关键控制点

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9)04-0026-05

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第64批面上资助项目“新时代党的建设质量标准的具体化及其路径研究”(2018M641308)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刘洁(1983-),女,河北武邑人,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站博士后,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执政党的意识形态、新时代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德育。自党的十九大以来,党的建设理论创新和工作实践都瞄准了“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的新要求,促使新时代党的建设质量获得稳步提升。但到目前为止,关于质量提高的理论探索还没有一套适当的概念框架用以解释党的建设实践数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挖掘党的建设持续性、阶段性特征与整体性趋势之间的内在逻辑,预测根植于党内文化、党际关系和技术预期中的多重影响因素,深化关于党的建设质量评估技术与民主渗入矛盾调和的有益尝试等。同时,由于人们还没有在更深层次上认识和意识到新时代党的建设质量预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党的建设质量预判理论的基础完善进展尚不明显。鉴于此,构建一套多学科融合、要素齐全、内容完备、框架合理的党建质量预判理论,解释和满足好党的建設质量预判新需求,就成为了突破新时代党的建设质量预判困境的首要任务。

一、党的建设质量预判的科学内涵及其技术依据

关于预判,目前学界没有特别明确或观点统一的定义,尽管其与第六感有诸多相似,但绝不是完全凭借感觉的、毫无根据和线索的判断。所谓预判,是指根据一些线索对即将发生的事情进行判断。应用到新时代党的建设质量提高过程中,预判就成为了一项科学行为,即识别和判断与党的建设质量提高相冲突的事实证据,测量当前党的建设质量水平及其与新时代党的建设总目标之间的距离。当然,基于党的“自身建设”范畴的复杂性和独特性特征,尽管预判党的建设质量并不是一项程序简单的科学行为,但党始终保持质量提高信念,甚至在相关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上都具有很强的体系性和连贯性。这种持续性、体系性和连贯性使新时代党的建设质量预判,在质量分析技术层面具备可预判性,技术依据就是质量控制点原理。根据质量控制点原理,质量控制点是指质量活动过程中需要进行重点控制的对象或实体,与党的建设相联系,那些与党的建设质量提高相冲突的事实证据,就成为了在一定条件下影响党的建设质量特性的控制点。进一步讲,当这些控制点转化为危及党生死存亡的重要影响因素时,就成为了党的建设质量预判的关键控制点。例如:当前部分党员、干部在高质量发展实际面前,或者谨小慎微、亦步亦趋,扛不起肩头责、担不起群众事;或者鲁莽冒进、盲目乐观,把不准势之趋、识不清航之向。而无论是何种情况,都会降低新时代党的建设质量预判的实际效果。

根据党的结构划分,决定新时代党的建设质量预判效果的关键控制点,主要包括五大部分:一是预判主体。政党是由“特定阶级、阶层和群体中政治主张相同的人”[1]组合而成的,这些主体因素直接反映着政党自身建设的质量水平和特性。通常而言,新时代党的建设质量预判分为内部预判和外部预判两部分,这就使新时代党的建设质量预判常常表现为一种合作形式。内部预判是每个党员情况的党内测量和判断,外部预判则是由包括公众、分析家、其他政党人士等党外力量进行的第三方评判,也是反映党的形象变化程度或者说是受党的自身建设质量影响发生的自发评估。预判主体是新时代党的建设质量预判中最重要的资源,当然,所有参与质量预判活动的主体理应具备一定的预判技能。二是调研数据。数据是党对自身建设质量进行完善和提升的支持和保证。高质量的数据可以使党的自身特质和自身功能得以最优呈现,为党的建设中存在的客观问题提供因果分析的思路和框架。尤其在日益繁荣和发展的大数据时代,数据贯穿党的建设各领域、各阶段、各环节之中,而基于数据分析的相关质量控制技术、质量提升形式、质量架构改进等都使数据在党的建设质量预判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尤其是通过数据监测、统计、更新、优化和整合,可以为新时代党的建设质量预判提供重要依据。因此,数据也是党进行自身建设及其质量提高的最有价值的资产和财富之一。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数据有真假之分。所谓真数据,是指经过科学方法分析、加工、整理,且能够反映客观实际的数据;所谓假数据,则是依据个人经验估计、拼凑甚至出于某种利益而有意编造的数据,这些数据不仅反映不出党的建设质量的真实情况,反而会造成很大危害。三是识别信号。信号是承载特定阶段和范围内党的建设质量特性的载体,形式多种多样。以政治漫画为例:很多画家或艺术家都曾将其作为政治观点或意见表达的武器和宣传品。在党的历史上,延安美协就曾于1942年举办过讽刺性画展,作品主题涉及党内存在的“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党八股、不良恋爱、不遵守时间、官僚作风、干部生活等方面的消极现象”[2],呼应了当时整风运动的必要性,促进了党的建设质量的改进和提升。当然,这种信号通常表示党的建设存在着一些瑕疵、缺陷或不受欢迎等不良特质,必须严格审查。四是质量标准。标准是对党的建设质量发展所达到的可能性结果进行的规定,主要是以综合运用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获得的材料为基础,以推动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自身特质获得最佳体现和实现党的功能最大化发挥为目标,经协商一致,由相关主管机构批准,以特定形式发布的,作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共同遵守的统一准则和依据。标准的适用常常具有特定范围,可以为党的建设总目标的完成提供制度和资源支持。五是技术理论。质量研究在党的建设学科内具有更加开放、更加多元化的发展。这种发展融合了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点,并且通过研究党的建设质量特性与各种可能会影响党的建设质量标准实施因素之间的契合性,正在推动形成一种影响力较大的质量共同体理论。而如何完成这一理论构建,就需要有一个基于事实证据和价值引导的综合性分析框架。当然,一种赢得党的内外主客观要件广泛认同的分析框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段时间的完善和相关分析家、党建专家和其他政党政治参与者的集体智慧。除了上述五个关键控制点外,做好新时代党的建设质量预判还有很多其他需要注意的领域、环节等内容。

上述这些关键控制点,除了使党的建设质量预判区别于毫无根据的瞎猜或编故事,还维系着党的建设质量特性的历史连贯和整体一致,在新时代党的建设质量预判中发挥着重要的线索作用。一是承担预测危机、提前设防的预警作用。从关键控制点的本质来说,其自身所具备的落后性、随机性和不确定性,有助于预测党的建设质量的危机来源及其引发的后果。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根据新时代党的建设质量控制点的影响力等级进行排序,然后针对排序结果采取适应性策略,尤其是对高级别关键控制点要进行持续预防和关注。二是承担抓住机遇、寻求突破的启示作用。尽管对那些超出实践经验的和所有可能的影响因素具有识别难度,使预判本身并不能确保目标的完全实现,但通过系统的、深层面的调查研究,能够实现党的建设资源的良性分配和制度的有效操作,抓住可以被改善的或者已经实现更新了的关键控制点,以提高预判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进而实现新时代党的建设质量预判的理论、证据或观点的突破与创新。而能否应用好关键控制点的这些线索作用,是化解新时代党的建设质量预判困境的重要技术支持。

二、新时代党的建设质量预判面临的主要困境

随着质量提高的要求越来越明确,党的建设质量预判面临的困境日益凸显。尤其是随着学界研究、讨论以及各类建议和意见等方案的提出,关于新时代党的建设质量的预判,已经不仅仅只是停留在意识层面,而日益成为不断具体化过程中的现实需求。当然,由于多种困境的客观存在,这些需求并未能支撑起预判主题成为党的建设质量提高的“新宠”。

1.党的“自身建设”范畴的独特性,加剧了质量控制点识别的难度和不确定性。通常我们所讲“党的建设”,内涵的“党”专指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我国即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既具备政党的一般特征和要素,也有其自身的独特属性,它们共同构成了影响党的建设质量的变量系统。一是作为一般意义上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由诸多要素按照特定机构和方式组成的社会组织,有其内在的运行和发展规律,对政党自身建设的质量产生影响。诸如:政党成员的个体标准与组织关联紧密的结构,党组织构成的规模、性质、功能及其历史变迁,政党形象的整体性展示与个体性之间的关系,政党获得领导地位的合法性、目标结构及党内治理的优化等。二是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现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人们自愿组成的政治组织,具有明确的政党意识形态性。众所周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是世界上所有共产党的共同特性。在党的建设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构成了全体共产党员的共同政治意愿和价值取向,一方面为共产党目标和行动提供合法性、正当性的支持依据,另一方面还可以为执政的共产党整合各种不同的社会利益和需求。三是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既兼具了共产党和执政党所具有的一般特征,同时又具有明显的区别于其他国家共产党或执政党的独特属性,即它“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3]。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上述这些要素的有序组合,共同构成了党自身建设的概念内涵。随着党的建设布局的不断变化和动态发展,新控制点的识别难度和潜在控制点的不确定性都在不断加大。在这种条件下,以经验为基础的传统质量预判已经不再适合于新时代党的建设这一独特和日趋复杂的 “组合”实践。

2.质量预判思维的无条理化,降低了新时代党的建设质量预判的准确性和客观性。作为对党的建设质量进行反思的一种独特视角,预判既有助于提高新时代党的建设质量,也可能会损害新时代党的建设质量。随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东西南北中,党政军民学,党是领导一切的”,党的领导地位得以全面深化,为了巩固执政地位、提升执政功能,新时代党的建设质量预判既与党的“自身建设”的内部影响要件相关,还与当前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科技、教育等外部影响要素相关。这不仅要求我们在一个足够宏观和现代性的架构内去考察和判断党的建设现实,也从根本上促进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内涵式新发展。而这里所谓的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倡导的数量和规模扩张不同,主要是通过观念更新、结构优化、质量提高等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一种发展模式。其中,质量提高是实现内涵式发展的重要途径,而质量预判作为对当前党的建设情况的整体性概括,具有多重分析路徑。其一,质量预判是对党的建设实践存在的各种风险、挑战、问题的认定和评估,代表着对未来可能出现困境的意识警觉;其二,质量预判是党的建设实践发展到一定程度或阶段,对引发困境的不确定性行为或决策因素的识别和判断,代表着对已经存在困境的自我诊断;其三,质量预判的目的是为了使党的建设实践中已经存在或即将面临的风险、挑战、问题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代表着对任何一种困境开展更高层面的规避和治理,等等。这种分析路径多重性的副作用,就是党的建设质量预判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不明确,造成质量预判思维范式的无条理性和混乱性,使人们在对待与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相冲突的事实证据时的态度很容易呈现两个极端,或者被无限放大,或者被轻视忽略,无论哪种态度都会使预判结果必然存在差异性或一定程度的误差,大大降低了其准确性和客观性。

3.认知基础的不对等性,弱化了新时代党的建设质量预判程序的民主性和灵活性。在中国共产党越来越深受广大人民群众信任和认同的情况下,公众参与日益成为新时代党的建设质量预判的一个重要视角或补充。但由于理解不同,公众很容易将这种参与行为理解为个人利益满足的一种目标,而部分党员、干部则倾向于将其作为党的建设质量提高的一个手段。这种认识基础上呈现出来的不对等,使新时代党的建设质量预判在程序上的矛盾变得具体化了,也即公众意见正日益成为一种“干预力量”,阻碍新时代党的建设不断进行自我更新和创造相关理论框架、范畴及相应机制等方面的有益尝试。其一,社会转型推动传统工业社会的政治概念、地位和作用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而公众参与加速了政治向经济、技术、文化等非政治领域的渗透,而这种日益开放的政治体制要求党的建设必须重视结构优化、能力提升等,以更好地承担起超出其自身角色和功能的责任。其二,个体化趋势加速了以个体为取向观念在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发展,使个人主义成为一个侵蚀集体范畴、降低民众认同、破坏共产主义信仰的阻碍因素,改变了维持亲密党群关系的原有机制和动力,弱化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权威。其三,界限模糊使党的建设在现有制度之外存在一些“边缘领域”,诸如权力的影响、历史的反思、道德的约束等,使新时代党的建设质量提高不仅要依靠于程序性的规则和规范,还必须不断提高自我消解、自我诊断、自我创新的能力和动力。而激发和运用民众干预的正向力量,不仅可以使预判程序趋向更加民主、更加灵活,而且对构建边界清晰、内涵一致、功能完善的现代党的建设和发展新模式也至关重要。

上述这些困境的客观存在,使当前党的建设质量预判存在很大局限。尤其是随着党的建设独立学科地位的日益确立,为完成和回答好“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这个需要多元研究力量共同参与的重要课题,我们必须全面审视和预判新时代党的建设过程中的显性矛盾和隐性张力,为化解各种差异、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提供理论和经验支持。

三、新时代党的建设质量预判困境的应对路径

质量判断的价值是由其精确性来衡量的,而人们对党的建设质量关注程度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就是对所得信息的适应性,但往往这两者之间并不总是相对应的。而建构一套蕴含相关基础知识、概念框架、动态机制和必要试验性应用等内容的质量预判理论,既是多维度统计和预测新时代党的建设面临的质量危机和机遇的首要所在,也是解释和突破新时代党的建设质量预判困境的根本之策。

1.界定相关概念与变量,形成以质量为核心、要素齐全的预判原理。通过定义相关概念,解释和反映党的建设质量是什么,将其范畴的复杂性转化为一套具有可操作性或被观察的预判变量。在这个阶段,通常需要坚持完备性和简易性两大建构原则,前者要求全面概括相关控制点,后者则侧重加大理论注解力。当然,概念和变量的界定需要占有大量实践活动和历史经验等事实依据或基础数据,在对加强党的建设质量重要性论述中展示新时代党的建设质量预判的复杂性、多维性等特点,梳理和提供框架清晰的质量预判资源分布和质量预判因素构成,为准确推断新时代党的建设实践数量、持续性和阶段性特征、整体性趋势等,提供关于党的能力、组织结构、体制机制、政治生态环境等各类主题研究成果支持。

2.确立整体性思维和分析路线,形成基于事实证据的质量预判逻辑。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认为,不管是为了提高质量,还是为了减少不合格率,都要提出质量提高的目标,而这个目标正是开展质量预判的一个重要标准。对其进行控制点分析,就是通过识别和归类关键控制点,简化包含众多变量在内的数据资料,为质量控制曲线调整提供客观依据。这种控制点分析路线不仅可以树立新时代党的建设质量预判的整体性思维,而且对建立基于准确性和客观性原则的目标实施方案也具有重要导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4]总目标,正是我们党始终识别质量需求的重要体现。这个总目标不仅与质量概念和质量预判的实现紧密相关,也是对新时代党的建设质量预判实行控制点分析的一个很好选择。

3.构建全面质量预警机制,形成一种具有良好秩序的现代党内文明。通过跨界探索,发现和识别对党的建设质量预判发生作用的信号,如价值观、社会、心理等,并弄清楚如何处理这些信号,是对新时代党的建设质量预判的社会强化和认同。因为当党的建设存在历史冲突、价值观歪曲以及党群互动关系状态僵化等现象或者即使极度微小的矛盾和问题时,都有可能引发国外政党或媒体的大肆报道、关注甚至抨击,进而引发整个社会的担忧和紧张。因此,从创建政党文明新秩序的意义来看,新时代党的建设质量预判也是一种文化表达行为,需要根植于中国共产党的党内文化,实现党自身内部主观要件与公众、社会、国家、全球等外部客观要件相统一的全面质量预警机制,以降低因期待错觉、沟通失误、信任缺失等造成的预判误差,进而优化和推动党内文明的进步。

4.尝试预判结果的民主渗入,形成程序科学的质量评估和信息反馈。民主渗入是对新时代党的建设质量预判技术的补充和辅助。当然,民主渗入的融合,需要为公众参与设置一个合理性边界,即这一渗入必须有益于党的建设质量提高,可以是对党的建设实践进行评估或验证,也可以是为预判理论发展提供事实证据。事实上,这个合理性边界有助于降低群众与部分党员干部对民主程序渗入的理解误差。从党执政的合法性来说,党的建設质量越高,其获得的群众支持和认同就会越坚定。在这个合理性边界范围内,民主渗入尝试主要侧重于坚持和树立党的建设质量预判的大众意识、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其实,在党的历史上,这种民主渗入经验是十分丰富的。而如果能将这些历史经验按照时间线索或者领域进行分类梳理和整体统计,将是新时代党的建设质量预判理论建构的一项基础性课题。

综上所述,多学科融合的跨界研究是新时代党的建设质量预判理论建构的一个重要路径,即从其他学科理论中借鉴某个或某些质量相关的思想或技术,并将其运用到党的建设质量预判现象中来。其实,在形成一个综合的、可广为接受的质量预判技术和理论的道路上,我们还有很多路径可以选择。诸如:通过深化途径,进一步确定预判理论研究的优先领域;通过竞争途径,塑造和比较不同定位预判的实际效果;通过整合途径,创造一个成熟的党的建设质量预判模式,等等。但不管选择何种路径来实现新时代党的建设质量预判,有一点可以肯定,即集中在党的建设质量提高过程中的预判行为,在当前并没有上升到党的建设质量提高的优先地位。而政治观点和看法分歧、理论建构和实践资源的缺乏、隐性危机处理中的价值观选择以及日趋增强的不确定性因素等客观存在,又进一步增加了党的建设质量预判的多重属性和维度,特别是在这种预判与民众产生互动时,更加需要一些新举措和新思路,来重新界定或评估新时代党的建设质量问题。总之,新时代党的建设质量预判困境的突破,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戴立兴. 政党与群众[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5.

[2] 封嘉延. 拓垦者 张谔革命艺术生涯[M].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4∶113.

[3] 中共中央组织部编. 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辞典(修订本)[K]. 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9∶1.

[4]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 人民日报,2017-10-19.

【责任编辑:闫生金】

猜你喜欢

关键控制点预判困境
整体供大于求 苹果行情预判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ERP系统环境下内部审计的思考
把握现在 预判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