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现状研究
——基于《资本论》的视角

2019-05-05

福建质量管理 2019年8期
关键词:人均收入资本论差距

(福州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福建 福州 350108)

一、引言

收入分配状况关系到一国居民的生活状况、家庭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是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的利益所在。收入差距分配过大造成的贫富差距的日益明显容易引发利益冲突,导致社会和谐发展受到影响,这与我国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相违背。早在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就已明确提出了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2007年,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正式提出,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的提出,标志着我国收入分配问题提到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2017年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需要调节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这是我国现在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而要解决收入分配过大的问题就要先弄清引起这种问题的原因。

二、收入分配差距及产生原因

(一)概念

研究收入分配差距,就要明确收入的含义。一般情况下,我们所提到的收入是指个人的收入,它是通过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所形成的,是社会成员在一定时期所获得的全部货币收入和实物收入的总和,是个人对社会财富占有多少的反映。

而对于收入分配差距来说,现在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一些学者认为,收入分配差距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居民在获得收入数量上存在的差距。还有一些学者则认为,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不同地区或行业以及同一地区、行业不同社会成员间按照同一货币单位和实物指标所表示的人均收入的数量差别。

综上所述,收入分配差距其实可以定义为一定时期内个人在分配过程中所获得的实物收入与货币收入在数量上的差别。这种数量上的差别是居民通过合法劳动取得的工资、奖金、津贴等,通过拥有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和使用权获得的收入,以及通过拥有财产获得的收入,转移支付收入及其他方式获得的收入总和在数量上的差别。

(二)分类

根据不同的情况,收入分配差距会有不同的分类方法,这意味着收入分配差距有着多种多样的分类。

首先,可以根据收入分配差距的规模不同,将收入分配差距分为绝对收入差距和相对收入差距。绝对收入差距是通过货币或实物表示的不同成员之间收入差距的绝对数,用来显示收入分配差距的大小;相对收入差距是通过收入的相对值体现收入差距,从而用来衡量收入分配是否公平。

其次,从区域的角度,按照不同的地区,可以分为城乡收入分配差距和地区分配差距。城乡收入分配差距展示了是城市和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差距,而地区收入差距则是各地区居民人均收入的差距。分析城乡及地区收入分配差距情况,有利于促进共同富裕以及区域经济的发展。

再次,根据不同行业和阶层分为不同行业间的收入差距、不同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通过研究不同行业及阶层的收入差距情况,去解决存在的差距问题,从而协调好它们之间的关系,更有利于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最后,从收入分配差距性质来划分,可以分为合法的收入差距和不合法的收入差距。合法的收入差距是通过合法劳动或其他方式取得的收入形成的差距,而通过非法活动获得的收入差距就是不合法的收入差距。而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应合法致富,坚决打击非法收入。

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的最典型和最具代表性的指标是基尼系数,基尼系数是国际上通常用来反映居民收入差距的指标,反映的是整个社会收入分配体系中收入分配差别的总体状况。基尼系数小于0.2为收入绝对平均,0.2~0.3为收入相对平均,0.3~0.4为收入相对合理水平,0.4~0.6为收入不平均,0.6以上为收入高度不平均。通常将0.4作为贫富差距的警戒线,超过这条警戒线时,贫富两极的分化较为容易引起社会阶层的对立,从而导致社会动荡。我国的基尼系数早在1994年就已突破警戒线,所以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是我国目前较为严峻的问题。

(三)根据《资本论》的相关理论分析收入分配差距大的原因

1.持有资本与持有劳动力地位的悬殊造成劳资间的收入差距

在劳动力市场上,资本的所有者与劳动力的所有者是自由的,双方可以根据等价的原则交易,“他们是作为自由的,在法律上平等的人缔结契约的。”但是,“一离开这个简单流通领域或商品交换领域,——庸俗的自由贸易论者用来判断资本和雇佣劳动的社会的那些观点、概念和标准就是从这个领域得出的,——就会看到,我们的剧中人的面貌已经起了某些变化。原来的货币所有者成了资本家,昂首前行;劳动力所有者成了他的工人,尾随于后。一个笑容满面,雄心勃勃;一个战战兢兢,畏缩不前,像在市场上出卖了自己的皮一样,只有一个前途——让人家来鞣。”马克思的这段话告诉我们,隐藏在资本主义社会自由平等想象后面的,是持有劳动力与持有资本者地位的不对等。资本家可以占据生产者的劳动成果,“产品是资本家的所有物,而不是直接生产者工人的所有物。”

在生产力水平不变的条件下,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利润,通过提高劳动者的工作量或者延长工作的时间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与此同时,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追求会使得他们将一部分剩余价值转为资本,在资本有机构成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的需求会随着资本积累增长。“一旦资本主义制度的一般基础奠定下来,在积累的过程中就一定会出现一个时刻,那时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发展成为积累的最强有力的杠杆。”劳动生产率提高导致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资本可变成本与不可变部分相比变小,导致资本对劳动需求的相对减少,从而导致了相对过剩人口的出现。相对过剩人口使得就业工人为了防止失业而加大工作强度,延长工作时间;而失业人口则为了生计,以低廉的价格去提供劳动。这就会让“工人阶级中贫苦阶层和产业后备军越大,官方认为需要救济的贫民也就越多。”这就是持有资本者与持有劳动力者收入差距显著的原因。

改革开放后,我国优先对东部沿海地区投资,促进了其经济的发展。而优先某一地区的发展势必会相应牺牲掉其他地区的利益。可想而知,中西部地区为了东部沿海地区的快速发展贡献出许多的资源。而东部地区借助众多优势迅速崛起,许多私营企业也借此机会发展壮大,并且不断加强资本积累,扩大企业的再生产。与此同时,西部地区由于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等条件的恶劣,其经济社会得不到良好的发展,劳动力也纷纷向东部地区转移,造成东部劳动力市场的不断壮大,竞争力加剧。持有资本者拥有主动权,持有劳动力者只能被动接受。企业可以用比以前低廉的价格买到更加优秀的劳动力,生产成本降低,企业利润增加。企业利用不断地资本积累扩大再生产,其收入不断增加,与劳动者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2.劳动力价值不同导致的居民间的收入差距

马克思提出:“劳动力的价值也是由生产从而再生产这种独特商品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决定的。”而作为提供劳动力的个体,其生存需要一定数量的生活资料的支撑,因此“生产劳动力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可归结为生产这些生活资料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劳动力的价值可以用货币表示为工人的工资。改革开放后,劳动力也是商品的观点逐步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当然,仍有少数学者还是否认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劳动力是商品。但市场经济需要市场来配置资源,劳动力资源也不能例外。劳动力资源通过市场来配置,就必然需要价格这一杠杆,而劳动力的价格就是工资。这样就比较容易运用马克思的劳动力价值理论来理解劳动力价值不同的居民间的收入差距。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地区、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差很大。所以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劳动者的劳动力价值会有很大不同。比如,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相比,生活资料的范围更大,投入的教育费用也更多,劳动力价值也会更大。一般而言,城市居民收入比农村居民高,高学历居民收入高于低学历居民。

3.从事劳动复杂程度的不同导致居民间的收入差距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有涉及到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问题。马克思认为,体力与脑力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活动。简单劳动是不用经过特殊训练,每一个身体正常的普通人都可以去从事的劳动;复杂劳动则需要经过一定的训练,需要花费时间和金钱去获得相应的技能才能从事的活动。但一项劳动的性质如何并不是绝对的,一项复杂劳动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的发展变成简单劳动。

改革开放后,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脑力劳动者的收入相比体力劳动者来说要高得多,而脑力劳动者一般是高学历者。耗费的教育费用越多,劳动力的价值也越大,从事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越多,收入也就越高。但是,当居民受教育程度相差不大,劳动力价值也没有不同时,根据从事劳动的复杂程度,他们的收入还是会产生差距。

4.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理论与不同部门的经营与就业者间的收入差距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提及社会必要劳动时间Ⅱ。“事实上价值规律所影响的不是个别商品或物品,而总是各个特殊的因分工而互相独立的社会生产领域的总产品;因此,不仅在每个商品上只使用必要的劳动时间,而且在社会总劳动时间中,也只把必要的比例量使用在不同类的商品上。”“社会劳动时间可分别用在各个特殊生产领域的份额的这个数量界限,不过是价值规律本身进一步展开的表现,虽然必要劳动时间在这里包含着另一种意义。”

这一理论说明了商品的生产要跟社会对商品的需求大体一致。“如果某种商品的产量超过了当时社会的需要,社会劳动时间的一部分就浪费掉了,这时,这个商品量在市场上代表的社会劳动量就它实际包含的社会劳动量小得多。”

改革开放后,尤其是1992年之后,随着改革的深入以及市场化进程的加快,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也迅速扩大。不同的行业间的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很多,但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Ⅱ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因为不同行业的工作者,就算在从事工作相近、劳动力价值相同且付出劳动差不多的情况下,因为不同行业生产的产品在供求市场上的差异使得不同行业的商品的价值实现程度不同,也就造成其获得利润的情况不同,各行业的收入也出现了差别。

5.财富性收入使我国出现“富者逾富、贫者逾贫”的现象

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三卷中提出“生息资本”,生息资本指的是为了获得利息而贷放给其他人使用的货币资本。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居民的收入途径也越来越多样化,拥有闲置资本的人通过投资,来获得利息收入、债券收入、股息等等,而依靠自身劳动力来获得收入的人群,其收入一般仅能维持日常生计,没有闲置的资本去进行投资。这种财产性收入使得居民间收入差距逐渐拉大。但财产性收入的前提是拥有财产,财产性收入的特点在于以钱生钱,这也就会产生“富者愈富,贫者逾贫”的现象。

马克思《资本论》中的相关理论较好的解释了居民收入差距的部分原因,展示了不同部门,从事不同程度劳动的劳动者,劳动力价值不同的劳动者等等之间收入产生差距的原因。

三、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现状

(一)我国现阶段城乡收入分配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是毋庸置疑的,但与此同时城乡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这是由于尽管城乡居民的收入都在提高,但是农村的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是远远少于城市居民的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的,使得城乡居民收入存在较大的差距。

表一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较 单位:元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从表中可以看出,尽管近几年城乡收入差距有下降趋势,但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有着较大的差距。而且以上数据仅仅只是名义上的货币收入,农村居民无法享受的住房津贴、教育津贴等福利以及一些隐性收入使得城镇居民收入被低估;农村居民则可能由于需要扣除下一年的生产资料等费用使得其收入被高估。本来就高的收入却被低估,而收入低的一方却是被高估的,这样就进一步拉大了收入差距。

(二)我国现阶段行业间的收入分配差距

行业间的收入差距也令人惊叹,我国金融业、计算机软件业以及娱乐业等等行业的工资水平远远高于全国的平均工资水平且仍在不断地增长;而制造业、建筑业和农业等基础性行业以及餐饮业、社会服务业等充分竞争性行业的工资水平及增长速度都是远远落后的。高收入水平的行业可能会发生变动,但其本质一般为垄断性行业。

表二 不同行业居民人均收入 单位:元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三)我国现阶段地区收入分配差距

我国地区收入差距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表三和表四的数据分别为城镇及农村居民在不同地区的人均收入,可以直观的看出东西部地区的收入差距。

表三 城镇居民按地区分组的人均可支配收入 单位:元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表四 农村居民按地区分组的人均收入 单位:元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我国部分省份的人均收入已经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的水平,而这些省份的人口却仅占全国人口的一小部分。对比明显的是我国西部地区的城镇及农村居民收入,它相当于世界的低收入地区。

(四)我国现阶段阶层收入分配差距

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鼓励一部分地区及个人优先富裕起来,以先富带后福,使得个人收入分配差距逐渐被拉开。有数据显示,仅仅在2000年一年,北京中关村产生的百万富翁的比过去五年的总和都还要多,其中更有100多人甚至超越百万,成为千万富翁。在富翁与中产阶层产生的同时,也诞生了大量下岗职工、失业者等低收入群体。

目前的一种突出地情况就是,大量的财富聚集在少数人的手中,且社会财富的集中程度达到了令人震惊的情况,而城乡又存在着数以千万计的贫困人口。中国的富豪数量在全世界的国家中名列前茅,但人均收入和人均GDP却远远落后,充分体现了收入分配差距的现象。

四、总结

马克思《资本论》中的资本与劳动的关系理论、生息资本与利息理论、劳动力价值决定论等理论虽然还不能够解释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居民收入差距的所有原因,但是抓住了问题的根源所在。相关数据所表现出的,例如东部地区居民收入高于中西部地区、城市居民收入高于农村居民收入、不同部门居民之间收入的差距等都可以通过相关理论得到较好的解释。

这些理论对于引导我们正确理解收入差距有着积极地意义,对采取适当措施去调节这种收入过大的情况也有明确的价值。通过正确的理论指导去认识收入差距产生的正确原因,才能够采取正确科学的政策措施去解决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

猜你喜欢

人均收入资本论差距
忠诚村的“棚经济”——村集体资产3025万元,去年村民人均收入2.3万元
我与《资本论》的故事
这个村子不简单 人均收入十万元
中国人均收入差距分析与预测的实证研究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道德资本论的双重误读
难分高下,差距越来越小 2017年电影总票房排行及2018年3月预告榜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疯狂老师”的新资本论
幻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