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颅脑损伤病人住院期间近亲属心理调查和全程心理干预分析
2019-05-05张瑞芳牟静
张瑞芳,牟静
作者单位:1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护理部,河北 衡水 053000;2泸州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四川 泸州 646000
近年来,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以及科技逐渐发展,由交通及建筑方面所引发的意外事故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颅脑损伤已是我国所有创伤疾病中较为常见的类型之一[1]。该病会导致病人的感觉、语言以及认知等功能发生障碍,如不及时有效地进行早期康复治疗,随着病情的不断进展,最终会导致病人残疾,从而给其及其近亲属带来沉重的精神、经济压力[2],特别是重症颅脑损伤病人近亲属,其心理状况相对而言通常更差。且有研究报道显示,机体在遇到某些突发事件时会发生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该反应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的改变进一步导致脏器功能的逐步障碍,且心理应激反应程度越强烈,所导致的生理功能障碍也越严重[3]。因此,对重症颅脑损伤病人近亲属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对改善病人近亲属心理状况,避免其生理功能发生紊乱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鉴于此,本研究通过调查分析重症颅脑损伤病人住院期间的近亲属心理状况并探讨全程心理干预,旨在为促进病人的康复预后提供新型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9月入住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ICU的重症颅脑损伤病人近亲属9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4]:(1)既往均无精神病史;(2)无交流沟通障碍;(3)属于病人的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等直系亲属;(4)与病人常年在一起生活。其中男56例,女34例,年龄范围22~67岁,年龄(38.2±10.3)岁。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受试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其中对照组男27例,女18例,年龄范围22~66岁,年龄(38.0±10.1)岁;与病人关系:子女16例,父母18例,兄弟姐妹11例。观察组男29例,女16例,年龄范围24~67岁,年龄(38.3±10.3)岁;与病人关系:子女14例,父母17例,兄弟姐妹14例。两组近亲属性别、年龄以及与病人关系等方面对比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重症颅脑损伤病人近亲属90例一般情况分组对比
1.2 研究方法(1)支持性干预:由医护人员主动耐心地与近亲属进行交流沟通,明确其在病人住院期间的内心真实感受,并予以关心、安慰、鼓励以及引导。同时对病人近亲属的内心疑问进行正确的指导与解答。(2)疏导性干预:近亲属不仅仅要承受近亲发生意外的痛苦,同时在医院陪护具有很强的陌生感,因此医护人员通过与病人近亲属交流以及沟通的方式转移其注意力,降低病人病情对近亲属的影响;并根据近亲属的受教育程度以及心理状况,进行针对性医院环境介绍,拉近医院与近亲属的距离,尽量注意沟通过程中的技巧,且要求言语温柔、和蔼。(3)认知干预:由护理人员向近亲属详细讲解病人目前的病情以及治疗的方式等相关知识,帮助近亲属了解病人病情。(4)针对性干预:综合问卷调查的结果,根据近亲属不同个人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措施,必要时对病人多个近亲属进行综合干预和集体干预。具体干预方式为通过查房、治疗以及护理操作时间对近亲属所出现的各类心理问题予以针对性的解释与指导。
1.3 观察指标其中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以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病人近亲属心理状态[5]:其中SAS量表主要包括20个条目,每个条目对应1~4分,总分20~80分,得分越高表示焦虑程度越严重;SDS量表同样包括20个条目,每个条目对应1~4分,总分20~80分,得分越高表示抑郁程度越严重。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心理评定[6],一共包括90个问题,主要划分为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敌对、偏执以及精神病性9个因子,每个因子对应0~4分,得分越高表示心理状态越差。本研究所有受试者均知情并签署了同意书,且本研究符合《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相关要求。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软件,计数资料组间以χ2检验比较,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且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SAS、SDS评分对比观察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重症颅脑损伤病人近亲属SAS、SDS评分对比/(分,±s)
表2 两组重症颅脑损伤病人近亲属SAS、SDS评分对比/(分,±s)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值 P值例数45 45 SAS 52.3±7.4 40.2±4.1 9.595<0.001 SDS 60.4±7.5 42.3±4.3 14.045<0.001
2.2 近亲属态度情况对比观察组悲伤人数占比低于对照组,而配合人数占比高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重症颅脑损伤病人近亲属态度情况对比/例(%)
2.3 对医务人员态度情况对比观察组对医务人员信任人数占比高于对照组,而敌对人数占比低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4。
表4 两组重症颅脑损伤病人近亲属对医务人员态度情况对比/例(%)
2.4 SCL-90评分对比 观察组各项SCL-90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5。
3 讨论
颅脑损伤属于临床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该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以及致死率,尤其是重症颅脑损伤病人的病死率可达50%,严重影响了病人的生命健康安全,同时也会对病人近亲属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7-8]。且有研究报道显示,近亲属属于病人最重要的看护人员以及社会支持来源,因此近亲属的心理状态可直接或间接影响病人的疾病康复。由此,在对重症颅脑损伤病人进行合理的治疗以及护理过程中,保证近亲属的心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9-10]。另有研究报道表明,造成近亲属心理异常反应的主要原因包括医务人员对病人病情等方面的解释不充分以及无法满足近亲属认知等[11-12]。因此,在不违反治疗原则的前提下,尽量满足近亲属的心理需要对改善其心理状态至关重要。
本研究结果发现:观察组近亲属的SAS、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给予重症颅脑损伤近亲属有效的心理干预,可显著改善其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从而促进其心理健康,这与林玉英等[13]及黄琼{14]的研究报道相符。分析主要原因在于:通过认知性护理干预可帮助近亲属充分了解疾病相关知识,并明确治疗以及护理的重要性,从而促使其积极主动配合治疗。与此同时,支持性心理干预可让人近亲属感受到医务人员对病人所进行的体贴治疗与护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其安全感以及信任感,进一步减轻了病人近亲属的心理压力。此外,观察组病人近亲属悲伤人数占比为15.56%(7/45),低于对照组的35.56%(16/45),而病人近亲属配合人数占比为24.44%(11/45),高于对照组的6.67%(3/45),表明给予重症颅脑损伤病人近亲属心理干预有利于帮助其积极乐观地面对病人疾病,这与张永芳等[15]和李婉妮等[16]的研究报道一致。分析可能原因为:通过心理疏导,病人近亲属可向医务人员倾诉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从而有助于及时释放各种不良情绪,减轻心理负担,增加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另外,观察组病人近亲属对医务人员信任人数占比46.67%(21/45),高于对照组的24.44%(11/45),而敌对人数占比为11.11%(5/45),低于对照组的28.89%(13/45),表明心理干预可有效提高重症颅脑损伤病人近亲属对医务人员的信任,改善医患关系,从而有利于病人近亲属主动配合治疗及护理,对病人的疾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该结果与许平[17]、姜红振等[18]的研究报道相一致。究其原因,心理干预通过向病人近亲属详细地介绍疾病相关知识,使其支持以及理解医疗方案,并积极协助治疗与配合护理工作的开展。同时,医务人员还给予了病人近亲属鼓励以及安慰,有利于拉近医患关系,增加了病人近亲属对医务人员的信任度。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病人近亲属各项SCL-90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心理干预可显著改善重症颅脑损伤病人近亲属的心理应激水平,提高其生活质量[19-20]。
综上所述,心理干预可有效改善重症颅脑损伤病人近亲属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帮助其积极面对疾病,并增加了其对医务人员的信任感,有利于减少医疗纠纷。因此,临床治疗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对病人情绪的安抚,同时也要安排护理人员积极地对病人近亲属采取相应的心理干预等措施,此举亦可较好地增加病人的治疗依从性,对医患关系的改善具有较大的促进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