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六安市1 903名3~5岁儿童心理行为问题调查分析

2019-05-05章静彭春燕张静

安徽医药 2019年5期
关键词:品行儿童心理男童

章静,彭春燕,张静

作者单位:六安市妇幼保健院,安徽 六安 237000

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儿童疾病谱的变化,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也越来越受到较多的关注。Bele等[1]的研究显示,全球范围内,儿童心理行为异常率约为10%~20%。来自丹麦的一项调查显示,学龄前儿童(5~7岁)心理行为异常总患病率为5.7%,其中行为障碍、多动性障碍和情绪障碍分别是1.5%,1.0%,2.9%[2];而智利的结果更高,4~11岁儿童精神障碍患病率达27.8%[3]。国内关于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患病率的调查结果差异较大,大多在9%~30%之间[4-7]。我国东北地区6~17岁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总患病率为9.49%[8];湖南省中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时点患病率为16.22%[9]。儿童异常的心理和行为严重影响其生活和学习及成年后的身心健康。学龄前是形成健康人格的关键时期,儿童开始由家庭环境逐渐向学校过渡,由于交流接触的范围扩大,容易受到多种不良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若不能及时发现并采取干预措施将会造成其终生的心理行为异常,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为掌握六安市城乡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异常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为进一步开展有效干预提供依据,六安市妇幼保健机构于2015年9—12月份抽取了六安市三个县(区)的9所幼儿园开展了专项调查,现报告结果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目标人群为2015年9—12月份六安市辖区范围内3~5岁在园儿童。剔除标准:患有严重的慢性疾病,甲状腺疾病、脑炎及精神系统等病史者。所有调查都是在儿童家长或监护人知情情况下自愿进行的,并获得了他们签署的知情同意书。

1.2 调查方法将全市分为南、中、北三部分,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在每部分各抽取1个县(区),分别为金寨县、金安区、霍邱县,按照人均GDP分别将上述三个县(区)的乡镇(街道)分为3层,再用单纯随机抽样法在每层选择1个乡镇(街道),从抽取的样本乡镇(街道)再选择1所幼儿园。根据小、中、大班将被抽到的幼儿园分成3层,在每层分别选择1个班级。调查被抽取班级的所有3~5岁年龄儿童。召集儿童家长或监护人开会,介绍调查的目的、内容,调查员对儿童家长或看护人现场调查并填写问卷。

1.3 调查内容(1)社会人口学内容:包括儿童性别、年龄、父母文化程度及职业等10个条目。(2)心理行为内容:采用1978年版Conners父母问卷量表(PSQ),共48个条目。按0~3对每个条目进行4级评分,分别计算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心身障碍、冲动-多动因子、焦虑因子及多动指数6个因子的分值;其中任一因子评分大于常模(x±2s)即为行为异常,多动指数大于1.5即为多动症可能。6个因子中任何一个因子异常即判定为心理行为异常。

1.4 质量控制在调查开始前对调查员进行统一培训并考核,质控员对调查表现场审核,及时追补缺项问卷及纠正异常数据。

1.5 统计学方法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对原始数据进行双录入。数据分析使用SPSS 18.0软件,计量资料计算±s,并进行两样本均数比较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进行单因素χ2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纳入标准为P<0.05,排除标准为P>0.10,采用向前LR法筛选独立危险因素。统计学检验水准取P<0.05。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本次共调查1 926名儿童家长或看护人,剔除缺项或数据异常问卷23份,最终获得1 903份有效调查问卷。其中,男童占58.28%(1109/1903),女童占41.72%(794/1 903),男女之比为1.40∶1。

2.2 各因子得分及心理行为异常检出率不同性别儿童各因子得分比较发现,男童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冲动-多动因子及多动指数得分均明显高于女童(P<0.001),不同性别在心身障碍、焦虑因子方面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不同年龄儿童在品行问题、学习问题方面得分有统计学差异,5岁组品行得分明显比3岁及4岁组低,而5岁及4岁组在学习问题方面得分明显高于3岁组。详见表2。

表1 3~5岁儿童1 903名中不同性别组各因子得分情况比较(/分,± s)

表1 3~5岁儿童1 903名中不同性别组各因子得分情况比较(/分,± s)

性别男 女 t值 P值例数1 109 794品行0.54±0.35 0.49±0.34 3.266 0.001学习0.73±0.53 0.64±0.47 3.98<0.001心身0.12±0.20 0.11±0.20 0.525 0.600冲动-多动0.68±0.55 0.57±0.53 4.364<0.001焦虑0.41±0.35 0.42±0.36 0.779 0.436多动指数0.66±0.44 0.56±0.39 5.081<0.001

表23~5岁儿童1 903名中不同年龄组各因子得分情况比较(/分,±s)

表23~5岁儿童1 903名中不同年龄组各因子得分情况比较(/分,±s)

各种心理行为问题总检出率为20.9%(397/1 903),各种行为问题按检出率高低排序,依次为:学习问题、心身障碍、品行问题、多动指数、冲动-多动因子、焦虑因子,检出率分别为:11.8%(225/1 903)、10.5%(200/1 903)、3.7%(70/1 903)、2.6%(49/1 903)、0.4%(8/1 903)、0.1%(2/1 903)。

2.3 影响因素分析

2.3.1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χ2检验发现,儿童性别、县区、母亲及父亲学历不同的儿童,其心理行为问题率明显不同(P<0.05)。而城乡、年龄及是否隔代教养对心理行为问题率的影响未见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3~5岁儿童1 903名中不同特征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比较

2.3.2多因素分析 将心理行为问题作为因变量(“是”赋值“1”、“否”赋值“0”),单因素分析结果中有统计学意义或处于临界值的变量:性别、年龄、县区、母亲及父亲学历等变量作为自变量以二分类或哑变量形式引入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采用向前LR法筛选独立危险因素。自变量赋值:性别“男”为“1”、“女”为“0”,年龄按“3~<4岁”、“4~<5岁”、“5~<6岁”分成三组,设置2个哑变量,县区也分成三组,设置2个哑变量,按照“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或中专”、“大专及以上”将母亲及父亲学历均分为四组,设置3个哑变量。结果显示,男性、父亲学历为小学及以下是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3。

表4 3~5岁儿童1 903名心理行为问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本次调查显示,六安市3个县区学龄前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为21.5%,与长沙市采用的Conners量表调查结果相近[6],高于本省铜陵地区采用的Conners量表调查的13.4%检出率[4],也高于江苏南通地区及深圳宝安区采用的CBCL家长用量表调查的9.17%及12.52%的检出率[10-11],比山东农村地区SDQ量表调查的34.15%结果低[5]。不同地区的调查结果差异较大,可能是由于经济和文化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造成。有研究认为,经济发达地区的幼儿园及家长更注重儿童的早期心理教育,为儿童营造较好的家庭及社会文化氛围,有效降低了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的风险[10]。另外,采用不同的检测方法及量表也可能会影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调查结果。

6个行为因子的评估结果显示,男童在品行、学习、冲动-多动及多动指数4个方面得分均高于女童,而各种行为问题检出率结果也显示,男童较女童更容易出现各种心理行为问题。根据现有的文献报道,由于雄性激素等生理特征的影响,与女童相比,男童更容易与同伴发生肢体及语言的攻击行为。而女童也由于生物学因素的影响,其大脑右半球比男童发育成熟,使其善于用语言表达内心的感受与体验,比男童更容易被同伴理解与接受[12]。另一方面,大部分男童家长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重男轻女,对男童过度溺爱和期望,而又缺乏约束,以致男童比女童更容易出现诸多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因此,儿童家长及幼儿园老师要更加关注男童的情绪和行为问题,一旦发现其与同伴关系不融洽等问题,要及早予以正确引导与纠正。

调查发现,3~4岁小年龄组儿童品行得分高于大年龄组,提示其更容易出现情绪和行为问题。Carlson等[13]研究发现,儿童在3~4岁开始形成心理理论能力并发展,对情绪调节能力较弱,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而这一时期幼儿心理疾病与后期的模式极为相近[10]。提示家长及幼儿园老师需要运用科学的教育方式对幼儿进行干预。大年龄组儿童学习因子得分较高,与相关的文献报道相似[15]。可能是因为,小年龄组儿童缺少来自学习方面的压力,因而其心理行为问题产生较少。而大龄儿童学习任务增加,虽然其神经系统的联络神经纤维已基本髓鞘化,能够传导迅速和精确的神经冲动,但其抑制的功能还不完善,注意力容易分散,不能长时间专注于自己的行动或从事很细致的作业;其次,由于大年龄儿童与外界接触更加密切,行为更具有探索性,学习的内容也更加丰富,内心也更加敏感,因而较容易产生各种心理行为问题。有研究认为,学习障碍儿童可能存在智力结构异常,而采取早期措施如心理咨询、认知训练十分重要[16]。

多数研究证实,家庭和社会环境能够影响儿童的心理发育[10-11,17-18]。父母的文化程度不同,对儿童的教育方式也不同,家庭的文化氛围也会不同,而这些都会影响儿童的心理发育。本次调查也发现,父亲学历越低的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越高。可能是低学历的父亲缺乏与孩子之间沟通技巧,教育孩子的方式简单,要么专制,要么宠溺,而这些都会增加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的风险。

本次调查的不足之处:Conners父母用症状问卷(PSQ)只能评定儿童行为问题,对儿童行为问题进行初步筛选,不能根据量表调查结果进行临床诊断。

综上所述,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较高,需要社会各方面予以重视。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异常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制定干预措施时要从社会环境、家庭、儿童个性特点等多方面入手,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干预,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

猜你喜欢

品行儿童心理男童
爱与职责——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思考
优良品行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究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善念是一种高贵的品行
不耻下问
彭林军:诚实守信 砥砺品行
国内留守儿童心理弹性Meta分析
男童被熊咬是不该发生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