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脑梗死患者的早期康复治疗观察及脑血流量指标分析

2019-05-05洪云军田丽琼

中国社区医师 2019年10期
关键词:分值神经功能大脑

洪云军 田丽琼

415000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南常德

脑梗死也称为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可以理解为由脑供血受损和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部脑组织的病理变化。现代医学中脑梗死疾病的治疗一般是早期脑血管再通及神经保护治疗,并尽早通过康复治疗促进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可有效降低脑梗死致残率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研究分析了脑梗死患者的早期康复治疗效果及脑血流量指标,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5年3月-2018年6月收治脑梗死患者100 例,随机分组,观察组50 例,男28 例,女22 例;年龄62~87 岁,平均(65.88±2.91)岁。对照组50 例,男26例,女24 例;年龄61~87 岁,平均(65.22±2.55)岁。两组一般资料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

方法:对照组选择常规方案治疗,给予活血化瘀、改善神经细胞代谢等药物治疗。观察组则选择常规方案加上早期康复治疗方案。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康复治疗师根据每个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受限程度,制定早期康复治疗的计划,在病情稳定后可开始早期康复治疗。①早期良肢位摆放,需保持患者肢体摆放的正确性,一般患侧上肢伸展位,下肢屈曲位,预防上肢屈肌、下肢伸肌的痉挛的发生。②偏瘫侧肢体关节活动度训练。脑梗死患者病情稳定之后,根据治疗个体化原则,循序渐进予以持续肢体被动活动,对患者肌力进行评估,在肌力大于1 级之后转为主动训练。预防肌肉萎缩和关节粘连。③对于肢体肌力逐渐增强的患者可开始进行平衡功能的训练,并进行静态平衡训练、动态平衡训练、训练行走能力,不断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④患者运动功能改善后,进一步强化肢体功能训练,可借助中医按摩、针灸等方式进行干预。⑤对于肌力基本恢复正常的患者,可进行协调运动训练,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家务活动和肢体精细化操作。⑥注重加强对患者的心理康复训练。给予患者心理疏导与健康指导,提高患者康复训练的依从性,进一步使其有效树立康复信念。上述训练的总时间3个月[1,2]。

表1 两组疗效比较(n)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疗效;行走功能好转的时间、住院治疗天数;施治前后患者病灶部位脑血流速度、大脑平均脑血流速度、神经功能缺损分值;不良反应。①显著改善:病灶部位脑血流速度、大脑平均脑血流速度、神经功能缺损分值改善90%以上;②好转:病灶部位脑血流速度、大脑平均脑血流速度、神经功能缺损分值等改善50%以上;③无效:病灶部位脑血流速度、大脑平均脑血流速度、神经功能缺损分值改善的幅度低于50%。疗效=显著改善、好转百分率之和[3]。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22.0 进行数据分析,行χ2检验、t 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两组疗效比较:观察组相比较对照组疗效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施治前后病灶部位脑血流速度、大脑平均脑血流速度、神经功能缺损分值比较:施治前两组病灶部位脑血流速度、大脑平均脑血流速度、神经功能缺损分值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施治后观察组病灶部位脑血流速度、大脑平均脑血流速度、神经功能缺损分值改善的程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两组行走功能好转的时间、住院治疗天数比较:观察组行走功能好转的时间、住院治疗天数更有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观察组不良反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见表4。

讨 论

脑梗死后因血管阻塞,可导致区域性低灌注,出现脑动脉硬化和脑水肿以及低灌注损伤等,可降低脑组织氧的储存能力,长时间缺血可引起神经细胞功能障碍和神经功能紊乱[4-6]。而脑的可塑性和重组特点为康复治疗基础。经早期康复治疗可有效刺激中枢轴突侧枝生长,重组大脑功能,一定程度恢复支配神经功能,对脑代谢进行调节,恢复脑血流量。通过早期康复训练还可改善心脏功能而促进血流改善;早期康复训练通过改善血液循环,也可一定程度促进脑血流改善,缓解脑细胞功能障碍,更好恢复相关功能[7-10]。

表2 施治前后病灶部位脑血流速度、大脑平均脑血流速度、神经功能缺损分值比较(±s)

表2 施治前后病灶部位脑血流速度、大脑平均脑血流速度、神经功能缺损分值比较(±s)

组别 n 时期 病灶部位脑血流速度[mL/100(mg·min)] 大脑血流速度[mL/100(mg·min)] 神经功能缺损分值观察组 50 施治前 34.13±1.96 42.13±4.96 21.25±1.28施治后 48.56±3.21 57.56±12.21 7.19±0.35对照组 50 施治前 34.18±1.92 42.12±4.92 21.21±1.14施治后 40.12±2.21 48.52±8.23 11.24±0.57

本研究中,对照组选择常规方案治疗,观察组则选择常规方案加上早期康复方案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疗效、行走功能好转的时间、住院治疗天数、病灶部位脑血流速度、大脑平均脑血流速度、神经功能缺损分值相比较对照组有优势(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常规方案加上早期康复方案治疗脑梗死的疗效肯定。

表3 两组行走功能好转的时间、住院治疗天数比较(±s,d)

表3 两组行走功能好转的时间、住院治疗天数比较(±s,d)

组别 n 行走功能好转的时间 住院治疗天数对照组 50 16.11±2.01 24.23±1.51观察组 50 13.15±1.24 20.12±0.24 t 8.266 9.155 P 0.000 0.000

表4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n)

猜你喜欢

分值神经功能大脑
一起来看看交通违法记分分值有什么变化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按病种(病组)分值结算:现状、做法和评价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辛伐他汀对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针刺改善血管性痴呆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21例
宿迁城镇居民医保按病种分值结算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