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无边,舍己救人
2019-05-04蒋永琪
蒋永琪
摘 要:印度电影《小萝莉的猴神大叔》所阐述的主题包含多个层面,隐性方面表达人性真善美的情怀。通过以小见大、蒙太奇手法的外在形式与刻画人物形象的内在表达方式交织,最终指向超越偏见的人间大爱。这种爱超越一切,没有国家、种族、宗教的种种约束,为无疆界限制的普世大爱,即这部电影所要表达的终极主题——光芒主题,也是导演想要呈现给观影者最本质的东西。
关键词:《小萝莉的猴神大叔》 隐性 大爱
一、影片的隐性主题及表达方式
如果这一影片向我们传达的,仅仅只是陌生人之间的关爱信任,亦或是一诺千金的份量,那不免太过肤浅。我们更应关注隐蔽在其背后的隐性主题。当“猴神”帕万在民众的欢呼声中跨越那道牢固的铁丝网,影片所蕴藏的追求人性真善美的情感的隐性主题便昭然若揭。相比显性主题,隐性主题不是直接获取,往往需要分析、推理后获悉,但其使用价值往往同显性主题一样重要,有时甚至更深刻,成为理解作品主题的关键。
(一)影片的隐性主题
1.人性之真
为什么语言的差异并没有限制我们对于这部片子的理解,因为在影片内部所包含的主题,对真诚相待的要求古今中外自始至终从未改变。
帕万偷渡进巴基斯坦时,长官刚开始说,给你十分钟,不管你向左走还是向右走,我就当没看见。但是固执的帕万真不会见好就收,非得要得到批准光明正大入境,这是帕万对自我内心的忠诚;虽然被上司威胁如果不能让帕万屈打成招就开了他,那个警官仍毅然决然遵从自己内心的价值观,并发起了在克什米尔边境送帕万回家的运动,这是警官正面内心正义感的寫照;清真寺的老人坦然地用他们印度的礼仪向他表达的问候和祝福,微微动摇帕万的狭隘的宗教信仰,这是不同信仰撇开偏见坦诚相待的范例。
2.人性之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古代中国老子对于人性善良的准则要求。当善良和义勇得到了他人的承认,帕万承担起照顾沙希达的责任,但这时他的善意是狭隘的爱和信仰所要求他做到的善良。例如,当帕万发现沙希达跟他们不是一个种姓而一时乱了阵脚、不敢领她回老丈人家时,女朋友拉西卡一番话鼓励他,认识到相比宗教的隔阂,送迷途的小孩回家更加重要,由此可见两人善良初心。
在妓院里,发现骗子将沙希达卖给老鸨之后,愤怒冲昏了他的头脑,也让他展示出了哈奴曼神“义勇”的一面,狠狠为沙希达出了恶气,也坚定了他要自己将沙希达送回巴基斯坦的决心,这是责任使然,是善良使然,也是一种正在他心里慢慢强化的大爱使然。在真正深切的爱意与人性的光芒照耀之下,帕万的人性爱一步步升华,最终真的跨越了那些障碍,得以切近人性中的纯善。
3.人性之美
踏上敌国疆土,跨越千山万水,冒着生死危险,亲自护送一位没有血缘关系的“敌人之女”回家,这又有谁能做得到,谁能做得好,这又是出于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细细想来,人性深处最原始的爱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爱是具有感染力和传播力的,从一开始小范围的感动巡守边界的士兵、感动记者和乘客,到感动了全国甚至跨越国境从巴基斯坦传播到印度,宗教是信仰内的善良,爱却是无国界无歧视的宽容。而猴神也从一开始的为了信仰帮助沙希达,变成了为了爱而做出与信仰冲突之事,表面的冲突,如踏进清真寺和穆斯林神庙祈福,如借记者之口撒谎以摆脱麻烦,看似是违背了哈奴曼教徒的准则,实则是另一种进化。神父毫无歧视地说:“这里欢迎所有人,因此我们的清真寺从不锁门”,在临别时也毫不在意地用印度教的礼节对他们告别,无疑感染了猴神,让他不再为表面的条条框框所局限,真正领悟哈奴曼的大爱和义勇。世俗的偏见和人性的真诚之间,有时有着无法弥合的鸿沟。
(二)隐性主题表达方式
人物形象的刻画,往往从侧面表现主题内涵。影片中塑造的一个个人物,性格各异,为隐性主题的表达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影片大到电影里的主角,勇敢无畏的大叔帕万,纯粹可爱的萝莉沙希达,好心的新闻记者;小到个性分明的配角,边境线上的刻板军人,巴基斯坦的铁面警察,公交车上的售票员,清真寺的教士,都在为作品的隐性主题传达埋下伏笔。
1.大叔帕万
大叔作为电影中最理想主义的角色,是人性所有美好品质的综合体。善良、纯粹、诚实、坦荡、勇敢、无畏都可以用来形容他。这样一个相对扁平人物的塑造意义,在于象征世俗中污浊下真善美依然留有。
最初的猴神大叔,是以部分被意识形态化的人格出现的。他被世俗和政治意义上的各种偏见纠缠,但也仍然保留着善良单纯的一面。他与小萝莉熟识并一起上路的过程,就是他一点点从偏见的壳子里蜕出,逐渐成为更加纯粹的人的过程。比如,他为了保护孩子,开始试探着踏入了清真寺,即便这与他的教义不符。
2.小萝莉
小萝莉沙希达是个天真善良、温柔清纯的小女孩,无条件相信别人,没有经过俗世的浸染,代表着人最原始最天然的样子,是作者倾注“爱”与“美”的理想的艺术形象。如《边城》中的翠翠一般,是爱的天使与爱的精灵。
孩子是无辜而纯粹的存在,象征着人类原本应有的样子,无论信奉怎样的宗教,出生在哪个国家,对于人的善恶判断都是由这个人本身的行为,而不是由他身上被赋予的标签去判断的。于是沙希达毫不犹豫地跟着猴神,相信他能帮助自己。
影片里另一个小男孩对沙希达的喜爱,沙希达住在猴神的老丈人家,几乎所有人对沙希达的爱都有所保留,因为大家的宗教不同,就连猴神也有犹豫,但是男孩一直对沙希达很好,孩子的感情是最单纯的,没有宗教,没有政治。
3.以记者为代表的广大民众
主角的光环固然重要,但是电影中有着许许多多内含理想主义的小人物,隐射到现实生活中,就是普通人,为匡扶正义日夜奔走。
一位为了吃饭而到处奔波,甚至于让人觉得逗比的记者。对着镜头报道斋月的“春运”新闻的时候总有人不解风情的从他的镜头面前经过,用这样的方式使得他进入到了观众的眼中。一开始的他和那些巴基斯坦的警察一样,以为帕万是印度间谍,却被大叔“有病”一般的行为感动,决定帮助他们。从电视台对“爱”的新闻漠不关心,到youtube上大家热议,最后把印巴双方群众聚集起来,来到边界护送和接大叔回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