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庄水韵》景物赏析教学拾遗
2019-05-04冉思妮
冉思妮
[摘 要]《周庄水韵》的景物描写生动优美,作者文笔灵动、活泼,文思隽咏、雅致。教师可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展开教学引导,帮助学生快速构建整体认知,丰富学生的赏析视角,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周庄水韵》;教学;景物赏析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12-0012-02
赵丽宏的《周庄水韵》以极其细腻的手法,对水乡古镇周庄的景物展开立体勾勒,让人犹如欣赏一幅动态的风景画。人们通过观看丰富的色彩、聆听生动的声音、触摸真实的物品,逐渐形成有形感知。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如何引导学生分析景物描写,需要教师做出更为恰当的教学设计。初中学生在赏析文段时很容易陷入惯性思维的窠臼之中,只是从字面上展开语言赏析,特别关注修辞方法的运用,这样的赏析太过肤浅,而只有成功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参与赏析,其操作效果才值得期待。
一、从视觉角度赏析
景物描写大多选取视觉角度展开,视觉角度是学生最为熟悉的角度,在具体教学操作时,教师要注意展开具体引导,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关注色彩、形状、状态的变化。在赏析《周庄水韵》时,教师根据学生的一般感知习惯,先从景物形状、颜色等方面展开引导,然后引入动态观察视角,让学生说出这些景物所呈现的动态美。学生习惯从语言运用方面欣赏景物描写,教师要求从景物形状、色彩、状态角度进行观察体验,使他们非常不习惯。在课堂教学指导时,教师需要给出特别提醒,利用具体观察问题,转移学生视线。
首先,观察周庄景物的色彩。学生找到了一些经典的描写:石桥是青色的、楼房是黄色的、云彩是白色的、飞鸟是黑色的。作者到过周庄三次,看到的颜色不尽相同。第一次是仲春时节,周庄被飘动的雨笼罩着,其色彩是朦胧色。第二次是初春,“一片晶莹斑斓,令人目眩,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织,黑白分明”,这时的颜色是“强烈的版画”颜色,与前面形成了鲜明对比。第三次是春夜,正值周莊举办旅游节,各种彩灯闪烁,使小河变成一条色彩斑斓的光带”,进而“水面也突然变得晶莹剔透,仿佛是有晃荡的荧光从水下射出”,这是流动的灯河,其色彩是明亮的。
其次,观察周庄的景物形状。有学生说:倒映在水中的石桥、楼房、树影,天上的云彩和飞鸟,都是非常美丽的;“古老的石桥,一座有一座的形状,一座有一座的风格”;周庄河道呈现“井”字形,街道和楼房被河道间隔开来,而有些河道直通大户的内宅;整个周庄以水为绸带连接各种景物。
最后,总结周庄的动态风景。学生在总结时,主要从河水和泛舟两个视点展开:河水是动态的,水中的影像呈现动态性,观看周庄的水,等于在观赏一幅流动的画;水里泛舟是动态的风景,周庄的河道纵横交错,来往的小船络绎不绝,给人的感觉像是走进了威尼斯。
教师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展开视觉观察,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学习感受,他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生动的画面,让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的欣赏带有生动性、立体感,将学生从字面带入到情境中,深化学生的认知。
二、从听觉角度赏析
周庄的美还体现在声音上,这也是景物赏析的重要内容。教师在具体引导时,需要给出必要的提醒,让学生赏析思维顺利启动。教师可让学生画出描写声音和隐含声音的语句,并仔细分析这些声音描写的特点,体会周庄的古朴、宁静。学生对声音描写缺少敏感性,如果教师没有针对性要求,学生一般不会关注,这是教师需要重视的地方。
教师可这样进行引导:先找出课文中的声音描写,然后找出发出这些声音的物体,分析这些描写的表达效果。学生依照教师的设计展开操作,很快就理顺了赏析思路。有学生展示自己的观点:文章第一段中没有模拟声音的词语,甚至没有明写声音,但声音是存在的。“木橹”搅碎水中倒影,掀起一波波涟漪,这里虽然没有声音词语出现,但却让人听到了划船的声音,这里的描写具有隐含性,可谓绝妙。也有学生说:“积雪正在融化,到处可以听见滴水和流水的声音……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这段声音描写是实实在在的,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将周庄的水韵直观展现了出来。还有学生说:作者第三次去周庄时,处处歌舞升平,礼花盛开的“一声声清脆的爆炸声”,以及“从古镇的四面八方传来惊喜的欢呼”等,给人带来震撼心灵的感觉。这时的周庄是歌的海洋,人声鼎沸,而这个热闹的场面,应该是周庄最美的“景色”。
教师引导学生挖掘文中涉及声音的描写,为景物赏析开辟了新视角。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应给出明晰的操作思路,让学生能够顺利进行赏析。通过梳理,学生获得的赏析认知不仅鲜活,还十分立体。学生对赏析常常会产生畏惧感,通过教师的引导,可以让学生明晰操作思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他们的心理负担。
三、从触觉角度赏析
作者在游览周庄时,通过和景物接触来获得美的体验。在引导学生展开感知时,不妨让学生换位思考,这样他们才能获得更为真实的体验认知。所谓换位思考,就是让学生有现场感。教师可以给学生设计特定身份,如“导游”,让学生充当游览周庄的向导,带领“游客”展开游览。
学生有阅读基础,对文本内容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在做导游时,能够给“游客”规划出清楚的行进路线。有学生从触觉角度展开:我们现在已经来到周庄的里面,这是四通八达的水道。先登上小木船,大家可以用手摸摸这充满沧桑感的木船。这边是双桥,当年邓小平爷爷曾来过这里,还站在桥边留影了。我们也来摸摸这双桥,说不定能够给你带来好运……也有学生这样引导:下雨了,这江南的雨是何等的温柔,让我们产生一些惬意的感觉。大家可以打开伞,在雨中观赏周庄的水景。这两边都是店铺,大家闻到香味没有?这是最有名的“万三蹄”,带一些回去,让周庄特有的香气,弥漫我们整个旅程吧。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出个性评价:课文中找不到“双桥”和“万三蹄”等内容,说明你们真的认真了解过周庄,且对周庄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不仅看在眼里,还记在了心里。我们已经从视觉、听觉、味觉等感观角度对周庄景物进行了了解,如果单纯从触觉角度感受周庄,你们认为还有哪些地方值得去触摸一下呢?学生展开议论,课堂学习气氛热烈起来。有学生说:课文写的是周庄水韵,这水是最应该去触摸的东西。如果能够在那里沐浴一番,想必是很浪漫的事情吧。也有学生认为:周庄是水乡,船是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在水道中划船应该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吧,亲自撑船,摸摸那船桨是非常有必要的。
教师让学生找出触觉描写且让学生进行联想延伸,去做一回“导游”,使他们通过联想触摸周庄的水、船,从而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学生从这些角度展开赏析,获得的感触会更深刻。
视觉、听觉、触觉是学生感知外界信息的重要方式,在《周庄水韵》的学习中,教师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景物赏析活动,给学生带来的信息呈现多元性,冲击性也较强,让学生的赏析认知更为真实深刻。学生的赏析角度比较单一,教师可从多种感官角度展开引导,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同时让教学具有更为广泛的探索空间。
(责任编辑 农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