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呼,应勿缓”新说
2019-05-04郭文斌
郭文斌
《弟子规》的第一部分“入则孝”,它用什么开篇呢?是“父母呼,应勿缓”。为什么用这样一个句式呢?大家细细琢磨,里面充满着奥秘。“父母呼,应勿缓”,它用“呼”和“应”来开篇。我们知道,人的生命是由什么开篇的呢?请问,小孩子刚生下来,是先吸了一口气呢,还是先呼了一口气?答案在一个词里面,呼吸。先呼一口气,再吸一口气。所以,《弟子规》开始说“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呼”跟生命刚一开始的这个“呼”是同一个“呼”。为什么要“应勿缓”呢?因为呼而不应,就相当于你呼了气却不吸气,就会没气了。父母一呼,马上一应:“哎!”这是人在宇宙间进行能量交换的一个基本程序,而且要求迅速。人呼气了,如果长时间不吸气,是什么结果大家清楚。所以,你细想古人的话,那都是大有深意的。
“父母呼,应勿缓”,我们从大的宇宙来看这个对应,就是古人讲的天人合一,宇宙间的一切运化都是如此。这个宇宙演绎的秩序就是“父母呼,应勿缓”。宇宙间一定是小质量的星体在围绕着大质量的运转。相对于地球来讲,月球就是小;相对于太阳来讲,地球就是小——这是宏观世界。微观世界也是如此。原子中一定是电子围绕着原子核,如果电子突然不见了,那这个原子就会出现问题。宏观世界,一定是一个小天体围绕着大天体,微观世界,一定是小粒子围绕着大粒子。
这样的状态对应在人间伦理上就是“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呼,应勿缓”是一个对等行为,如果父母呼,儿女们没反应,能量就断掉了,这就相当于上面说的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秩序裂变,结果就是灾难。人间伦理是宇宙规律的投射,它从开篇就把秘密讲出来了——“父母呼,应勿缓”。
那么,“应勿缓”里面的“勿缓”,它说的是什么呢?速度感、敏捷感。古人讲,“一勤天下无难事,百忍堂中有太和”。古人认為一个人要想成功、要想幸福,有两个关键要素:“勤”和“忍”。“一勤天下无难事”,我们看《曾国藩家书》,他认为一个人能不能成功,一家人能不能兴旺,有一个大前提——看这一家人早晨起得早不早,能不能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勤”。说白了,这是对一个人、一个家、一个团队的反应力、执行力的强调。所以,“父母呼,应勿缓”只是《弟子规》的举例,由这一句话,我们可以联想到“国家呼,应勿缓”“民族呼,应勿缓”……一个人如果父母呼,他没有反应,可以推理,国家呼,他也不会有很好的反应;民族呼,他也不会有很好的反应。一个人的行动力迅速到什么程度才行呢?父母呼,他马上有反应,这个人就是一个有用的人,具有建设力的人。
那么,《弟子规》在童蒙养正阶段培养孩子的什么样品质呢?培养孩子什么样的素养、学养、教养呢?反应力。一定意义上,人的最大习气就是惰性,而反应力的培养就是为了反惰性。一个人贪睡、贪吃、贪喝,从本质上讲,是生命惰性在作祟。从能量的角度讲,惰性生命处在一种负能量状态。一个人的反应力不够了,说明他的能量不够了,这就像车没油了一样,就开不动了。
因此,《弟子规》从生命力建设开题。纵观全文,我们会发现,“父母呼,应勿缓”跟“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遥相呼应,也跟最后一句“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遥相呼应。圣贤是怎么成的呢?“父母呼,应勿缓”。从细节、从行动力成的。可谓,“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接下来作者写道:“父母命,行勿懒。”大家看《弟子规》的次第,呼完了怎么办?该叫你干活了,是不是?呼你,你却没有反应,该怎么办?开始命了,由温和变为强制了。既然你不自觉,对不起,就开始要求你了,你必须给我去。所以,在推进的次第上,“父母命,行勿懒”有了强制的意味。我们可以感受一下“应勿缓”“行勿懒”的细微的差别:“应勿缓”带有主动性,“行勿懒”则带有被动性,是“应勿缓”的递进。接着讲“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教,你要敬听;责,你要顺承。
把四句联系起来看,是从主动性、被动性,积极性、消极性来讲生命力建设。但是,我们看现实生活中,有多少孩子能做到这四句?不要说孩子,大人都做不到。我太太原来喊我吃饭,我一直没反应,因为我写东西的时候不愿意被打断。后来她学聪明了,让我妈喊,我妈一喊我乳名,我就得马上关电脑。我太太说,还是要“父母呼”,“妻子呼”不灵啊。这说明我没有把《弟子规》学好啊,如果学好了,“父母呼”要“应勿缓”,“妻子呼”也要“应勿缓”。
(常朔摘自《新民晚报》2019年1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