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导学案”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的思考
2019-05-04邵霞
邵霞
[摘 要] “导学案”的科学设计与落实能够使学生在具体的学习任务中真正从接受性的学习转变向主动性的自主学习,因此,教师应着眼于学生主体学习并设计出具备明确学法指导、容量恰当、模式多样的“导学案”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感悟与体验.
[关键词] 高中数学;导学案;自主学习;价值
转变学生的学习模式和优化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是新课程改革以来一直追求的目标,“导学案”的设计与实施能创设开放式的数学课堂,使学生饱蘸乐学的情绪对高中数学展开探索. 改变原先机械式的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最本质的核心,学生从“学校人”逐步转化成为“社会人”的过程中离不开自主学习意识与终身学习能力的有力支撑与转化.
自主学习与“导学案”
1. 自主学习的含义
自主学习作为建构主义教学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由被动接受向信息加工主体转变这一过程来说是最为重要且主要的途径,在教学目标的宏观指引下,学习者对信息进行加工、对知识意义进行主动建构即为自主学习的实质,当然,学习者根据自身需要与条件自主选择学习目标、内容、方法的过程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以及自我学习的调控. 自主学习与“他主”学习相比而言具备更强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往往具备想学、愿学、乐学、会学以及善学的内在动因与基本品质. 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发挥关键要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具备迫切的学习欲望以及浓厚的学习兴致,如果学生能够在浓厚的学习热情中朝着明确的学习目标积极努力,学生必然能在自我学习的责任感的驱使之下对个人的学习活动进行自主支配、调节与控制,并因此在自觉主动的学习态度与积极情感中更好地发挥自身在学习数学的潜能.
2. 设计“导学案”的前提
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强调与激发必须在自主学习与建构主义教学观的指导下对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进行强调与突出才能实现,学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学习的自主性. 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应结合具体内容与学生实际进行教学活动的精心设计与准备,给学生创造出更多自主探索的契机. 课程改革要求高中数学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并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这一具体要求,因此,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对以往“先教后学”的教学方式进行了大胆的改变与尝试,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设计“导学案”并因此将“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真正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落实,使学生在“导学案”的导引之下进行自主学习并因此大大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导学案”的科学引领. “导学案”与“教案”相比大有区别,“导”主要指的是对学生的指导和引导;“学”主要指的则是学生的学,教师的讲授与教学都不是它所包含的内容;“案”则是指引学生学习的设计方案,不过这一设计方案并不是知識或题目的简单叠加. “导学案”与很多传统的教辅材料并不是一个概念,它更加不是对知识或题目的简单“加减”和“粘贴”,“导学案”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与教学思想而设计并因此形成一个比较科学的知识循环系统,不仅如此,教师所精心设计的“导学案”还应该着眼于学生实际水平并将其对知识的掌握引领向更高的层面.
不过,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也应考虑学科的特点并做到格式统一,将所要教学的基础知识、典型例题、课堂检测、作业设置等内容做出一定的层次化布置与安排,使“导学案”中的问题展现出一定层次并凸显出其中所蕴含的知识点,难易各不相同的知识点呈现以及作业设置等环节必然能让能力不同的学生获得各不相同的学习空间以及各自不同的发展.
3. “导学案”的运用步骤
“导学案”这一“先学后教”的教学形式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一般会经历自学、对学、群学这三个步骤,而其在课堂教学完整过程中则会具体分为课前三段、课中两段与课后一段这三个不同的层次.
“导学案”的实施要求50%的学生首先在自学中能够解决50%的问题,然后要求70%的学生能够在对学阶段解决70%的问题,最后要求学生在群学阶段进行共同学习以掌握自学、对学阶段尚未解决的问题.
课前三段一般包含“导学案”的编写、集体备课以及个人备课这三个内容;课中两段中的前段则包含重申教学目标、摸清学情、总结问题、精讲点拨、课堂检测以及作业的小结等丰富内容,而其后段则包含下发“导学案”、简述主要内容、提出学习目标以及预习方法的提示等多个内容. 课后一段即为课堂教学的总结,教师在此阶段应该对“导学案”进行批改并进行课后反思,而学生在此阶段则应该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回顾并写出自己尚有的疑惑,必要时向同学或老师请求帮助并整理错题与修正错误.
“导学案”的价值
1. 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在真正担当学习主人的过程中能重塑学习的信心并因此逐步激发出更加浓厚的学习欲望,逐步往“乐学”阶段发展的学生在学习中自然会投诸更多的积极情感.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教学中仅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信心还是不够的,教师还应在平时的教学中帮助学生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导学案”正是学生自主学习方向的指引,学生在“导学案”的引领与指向中才会更加明了“学什么”和“怎样学”,学生在“导学案”的指引下就好比拥有了金钥匙,随着时间的积累,学生必然在长期的积累中锻炼出更强的学习能力. 学生在“导学案”的自主学习中获得一定知识的积累并因此产生一定的疑惑,课堂教学因此成为学生答疑解惑的空间,学生在教师精心组织的课堂教学中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进行有意识地吸收与内化,将自己心中的疑惑一一解决.
2. 能真正实现高效课堂教学
高效课堂教学的真正实现应该着眼于完成以下三大目标:第一,将学生的“接受式”学习转变成“超市式”的主动学习并因此追求课堂教学的高质高效,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初步养成与发展;第二,将培养“完人”为目标并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真正体现数学学习的欢乐与幸福,使学生在承载素质教育要义的教学中乐学、肯学、会学直至学会;第三,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并因此促成教师专业发展以及职业幸福感、个人成就感的达成.
着眼于小组为形式的“导学案”教学模式的本质为自主、合作与探究,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秉承三维目标体系的教育思想以促进高效课堂的真正实现.
笔者曾经在市级公开课上执教过“导数在函数研究中的应用——单调性与极值”这一内容,学生讨论问题时的群情投入令笔者至今记忆犹新,笔者当时采取的就是以“导学案”为统领的“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课前请学生根据“导学案”进行了自学与对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根据自身预习过程中的困惑进行相互交流与解答,学生在问题的交流与争论中争先恐后,踊跃异常. 比如,学生在极值存在条件这一问题的讨论中表现得尤为积极,有学生认为只要f′(x)=0有根,有学生立即举出反例说明f(x)=x3从图像上看并没有极值,不过f′(x)=3x2=0,x=0有根存在. 另外,学生在判断函数极值的时候也异常热闹,有的学生毫不犹豫地认为函数极值为极大值还是极小值只要看数值大小就可以了,有的学生则很快联想到了“导学案”中求f(x)=x+的极大值与极小值的自我检测,在此例的求解中极大值比极小值还要小. 笔者见此情形赶紧对函数的极值不同于最值这一要点进行了说明,它仅仅是一个局部性质,引导学生在判断极大值与极小值时应对定义进行严格对照并做出科学的判断,简单依据数值做出判断的思路是不正确的. 学生在笔者画龙点睛的点拨中很快理解了其中的要义.
总之,“导学案”的设计与实施能给学生带来开放的课堂,使学生在乐于学习的积极情感中对数学对象展开探索,因此,教师应着眼于学生主体设计出具备明确的学法指导、容量恰当、模式多样的“导学案”,使学生在明确的学习任务与指引下获得真正的思考与领悟.